上學的時候曾讀過這么一則故事,隨著時光的流逝有些淡忘了,倒是工作的經歷讓我的思緒聯想,故事的梗概還是記得的,怕哪里有疏漏又專門查了下資料,故事的起因是這樣的: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問∶“那么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鵲答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于本鄉里。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放血、在皮膚上敷藥作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此故事哲理性很強,反應的層面很多,但有一點我倒是覺得和企業的安全管理很是契合,扁鵲弟兄仨雖都精通醫理,但在認識的層次上早已分出了高下,大哥精于防范,目一極十,從管理學的角度看就是善于風險評估,制定章程規避風險;二哥則長于事中控制,過程的小毛病及時加以制止糾正;而扁鵲就像救火隊員,專于救急,靠著自己高超的危機處理能力來擺脫困境扭轉局面。相比之下,三種層次下所付出的成本是不言而喻的。
如此的延伸雖有點牽強,但還是能影射出世人的常規心理,人們往往習慣于關注扁鵲的作用,將問題的處理能力或者危機的處理技巧作為體現能力、績效的亮點。在安全管理方式上,我們的第一選擇應是扁鵲的大哥,“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決不能只流于形式,也決不能只是掛在嘴上的口號,事故一旦形成,損失無法彌補。建立預防機制是根本,過程控制也是有效的手段,而救急只是斷臂求生的無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