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虎”是一則典故,據說宋朝有位畫家,一次作畫時,他剛畫好一只虎的頭,便有人請他畫馬,他就在虎頭后面畫了一個馬身子。這位畫家的大兒子問他:“爸爸,這幅畫是馬還是虎呢?”他說是虎。過一會,小兒子也來問他,他又說是馬。后來,大兒子去打獵,遇見一匹馬,他誤認為是虎,結果把馬射死了,只好給馬主賠償損失;一次小兒子在野外遇到了一只老虎,他誤認為是馬,便去騎它,結果被虎咬死了。畫家痛定思痛,把“馬虎圖”付之一炬,并寫詩自誡云:“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大兒依圖射死馬,小兒依圖喂了虎。草堂焚燒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馬虎”,是安全生產的一大敵人,是一種潛伏的思想隱患,要保證安全生產,必須從根本上嚴治“馬虎”。什么是“馬虎”呢?做事草率、不認真、粗心大意、只滿足于過得去,不求在安全生產中過得硬是也,由于“馬虎”成了一種習慣,于是便形成的一種可怕的“病”!榜R虎病”的實質是職業道德差,沒有敬業精神,缺乏工作責任心。
值得警覺的是,在安全生產中,“馬虎”已成為引發各種事故的潛在隱患。由于工作“馬虎”而造在事故的現象,實在太多,一名電力調度員,由于工作“馬虎”,造成了交接班中的一個細點脫節,下錯了調度命令,結果引發了一場停電事故;一名線路工人,由于工作“馬虎”,上桿前沒有檢查保險帶,在操作時,已有隱患的保險帶突然中斷,導致從桿上摔了下來,結果造成終身殘廢;一名電站檢修工,由于工作“馬虎”,在有人工作時,合了閘,結果發生了觸電傷亡事故。
這類因“馬虎病”引發的不幸,我們見到、聽到的還少嗎?胡適先生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寫過一篇有名的雜文,叫《差不多先生傳》,與“馬虎病”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說是對“馬虎病”的注腳。在先生筆下的差不多先生,叫他買紅糖,他去買了白糖;在學校里,把山西說成是陜西;在錢鋪里上班,常常把千字寫成十字。當批評他時,他滿不在乎,認為白糖紅糖都是糖,差不多;陜西山西都有是西,差不多;千字比十字只多了一小撇,也差不多。一次他得了急病,趕快叫人去請醫生,由于尋錯了人,請來的是獸醫王大夫,他認為獸醫和人醫都是醫,都差不多,于是接受獸醫治病,結果把他治死了。差不多的工作態度,是“馬虎病”的明顯發“病”癥狀,這種癥狀,為害非淺,決不次于古代蔡蔡桓公的病,如不正視它,下決心醫治它,是危險的。它一害國家,二害企業,最終也必然會害了自己。
一個人一旦患了“馬虎病”,便會用差不多的態度對待工作。這種人,工作中,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只滿足于粗,不愿在細處下苦功;只會應付,沒有一點創新精神。如此這般,怎么能保證安全生產順利進行呢!
安全生產,是一門科學,有其內在的規律。要把握這種規律,創造出優異的成績,必須加強責任心,深細精實地下苦功,是來不得半點投機巧和表面上過得去的麻痹思想的。差不多,其實是差得多;只求過得去,到時就偏偏過不去。在你僥幸過得去的時候,事故的災禍已潛伏在你的身邊了。為了加強安全生產,在安全月中應當認真治一治“馬虎病”,對“馬虎病”的治療,動了大“手術”,要求員工對工作一絲不茍,對事故隱患“四不放過”,對麻痹思想,狠挖根源,對安全措施,務求具體落實,堅決杜絕“馬虎病”。
上一篇:應有“責任鏈”意識
下一篇:安全——致安全生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