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崇原來是一名注塑工,最近轉崗到了包裝工崗位,班長發給他一張包裝工崗位風險識別卡,要求他按照識別卡提示的相關內容,做好自我保護,加強風險防范,避免發生崗位安全事故。
然而,小崇對這張風險識別卡上的部分內容并不十分理解,對有關要求感到茫然,更談不上進行有效的事故防范。究其原因,主要是開展包裝工崗位風險識別時,小崇沒有參加,對包裝工崗位所存在的安全風險沒有深入研究和體會,對風險識別卡上提出的注意事項不知所以然。原來,這個企業的崗位風險識別卡是由相關部門組織人員集中填寫好以后,下發到基層崗位的,沒有組織一線崗位職工參與風險識別活動。
我們知道,安全生產的最大風險在基層,在一線各崗位,而對安全風險最有識別能力、最有防范經驗的也是一線人員,開展安全風險識別,提出安全防范措施,一線員工最有發言權,他們理應是安全風險識別活動的主體。可是,小崇所在的企業恰恰相反,把一線職工撇除在風險識別活動之外,讓他們被動地接受由管理部門統一印制的風險識別卡,這樣做的結果,既難以保證風險識別的準確性、全面性,也難以保證基層職工進行科學地防范和化解崗位安全風險。
筆者以為,企業在開展安全風險識別時,必須堅持全員參與的原則,既要重視發揮管理部門的組織協調作用,也要重視調動基層單位的積極性;既要重視發揮科技人員的智慧,也要重視發揮一線職工的實踐經驗,在崗位職工自我識別的基礎上,組織技師、班組長等一線生產骨干進行討論完善,然后提交相關技術部門和管理部門修訂、審核,按工種和崗位形成完整規范的風險識別文件,再組織崗位職工進行學習、培訓、消化和吸收,使每一名職工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從而有效發揮風險識別在安全工作中的“防火墻”作用。
上一篇:應急預案演練不能圖省事
下一篇:這種情還是少說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