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安全”的解釋是:“沒有危險;不受威脅;不出事故”。人們也常把安全與“不受威脅”、“不出事故”等聯系在一起,但 “不存在威脅”、“不出事故”、“不受侵害”就安全嗎?
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危險是無處不在的,但這表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不安全嗎?我認為:有危險并不代表不安全,只要“危險、威脅、隱患等”在可控范圍內,就可以認為其是安全的。而是否有對策應對危險?對策是否正確有效?對策是否落實?這才是判斷安全的關鍵。
記得2006年世界杯嗎?當德國戰車與潘帕斯草原上的雄鷹阿根廷隊在四分之一決賽狹路相逢,德國隊守門員萊曼借助教練傳遞的紙條成功撲住兩粒點球,阿根廷隊折戟四分之一決賽,被一張小紙條擋在了四強之外。紙條上寫了什么?紙條上提供的是對方罰球隊員的射門習慣,幫助德國隊守門員果斷地提前做出正確反應,有效的對策成功攔截危險“來球”。
“小紙條”成功了!
當前西南油氣田公司深入推行的HSE管理體系,不難發現它與“紙條效應”的相似之處。配置齊全的勞保用品、安全設施,健全完善的規章制度,生產場所隨處可見的警示標識,值班室里隨手可查的安全規章制度,學習室里隨時借閱的安全知識,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主題活動,不同季節的安全提示、工作要點……我們的企業時刻向員工傳遞著阻截危險的安全“小紙條”?煽傆腥嗽诠ぷ鲿r把“倒背如流”的“禁令”拋至腦后,將“安全”只掛在嘴邊。有效的對策和一絲不茍的執行,使一張普通的“紙條”產生了神奇的效應,而我們的安全“門將”們面對事故的“危險來球”時,是不是也像德國守門員那樣一絲不茍的執行“小紙條”的指令呢?
看看,因“健忘”被打亂的計劃,貪“省事”被省略的操作步驟,圖“方便”被遺忘的安全帽,憑“經驗”被篡改的規范……古人云:明者見于未萌,智者避危于無形,禍固多益于隱微,而發于人之所忽者也。各種“小問題”、“差不多”像一根根導火索,當 “物的不安全狀態”和“人的不安全行為”同時存在時,難以挽回的事故因此發生。
無危則安,無損則全。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應牢固樹立“防患于未然”的觀念,把準事故隱患的“來球方向”,時刻繃緊安全之弦,杜絕僥幸麻痹思想,做一名合格的安全“門將”。
上一篇:安全生產勿“藝高人膽大”
下一篇:用青春鑄造安全之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