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世界衛生組織(以下簡稱WHO)社區安全促進合作中心主席和挪威卑爾根市市長的邀請,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組團赴挪威參加了第十四屆國際安全社區大會并進行了考察,考察使大家獲益匪淺。
安全社區及社區大會
安全社區的概念是1989年WHO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一屆國際預防事故和傷害大會上提出來的。會議通過了《安全社區宣言》。1991年WHO社區安全促進合作中心在瑞典舉行了第一屆國際安全社區大會,此后形成了年會制度。
這次大會由挪威卑爾根市主辦,WHO社區安全促進中心、歐盟安全社區網絡組織、挪威市政協會、挪威司法與公安部協辦,卑爾根市市長富里拉任組委會主席。參加本屆大會的正式代表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300余人,主要為安全衛生工作者、社區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員、科研人員、志愿者代表以及已通過認可的和正在建設或申請認可的安全社區代表。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也派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的主題是“安全社區創建中的暴力預防”。
卑爾根市安全社區考察
卑爾根是挪威主要港口城市,依山面海而建,現有人口23萬,面積465平方公里。十幾年前,卑爾根著手社區建設,主要由市衛生和社會事務署負責。在社區建設過程中,實行政府宏觀指導、依靠社會力量共建的方案,成績斐然。卑爾根市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安全社區的標準將原來所做工作集成統一為安全社區的模式,將全市50個社區統一納入一個網絡,統一規劃安全社區。由于基礎好,在短短的一年半時間里,即獲WHO確認,創造了國際安全社區建設史上形成安全社區速度最快的先進城市。
該市安全社區建設的組織機構由一個督導委員會、一個規劃設計組及5個工作組組成。督導委員會由市長,政府衛生部門、教育和體育部門、卑爾根大學、威思特公司等有關單位的代表組成。規劃設計組為安全社區統籌規劃部門,設在卑爾根市衛生與社會事務署,下設5個工作組,分別為:
1.安全社區基礎工作組。成員單位包括兒童福利服務、社會事務服務、心理衛生、商業和工業等方面相應機構以及學校、警察局、建筑協會、居民聯合會等;
2.兒童和青少年傷害預防工作組。成員單位包括醫院、學校、體育局、警察局、消防局、衛生中心、托兒所等;
3.老年人傷害預防工作組。成員單位包括醫院、敬老院、家庭護理機構等;
4.記錄和評估工作組。成員單位包括市政府、醫院、卑爾根大學、有關社團組織等;
5.交通安全工作組。成員單位包括交通運輸部門、警察局、學校等部門和單位。
這些工作組的主要任務是項目策劃,建設經費由市政府撥款。規劃設計組負責每個月召集一次工作組會議,將策劃的項目向各社區推薦,大量的具體工作由各社區通過整合區內資源來完成。卑爾根市還建立了安全社區計算機網絡,各社區間可經常進行交流,互相學習。
這次參觀的Loddefsord社區位于卑爾根市郊區,十幾年前曾是犯罪案件高發區。為此,政府一方面投資建設了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娛樂中心、體育場館和老年公寓等;另一方面,整合社區內各項資源共同維護社區秩序。負責該社區治安的西部警察分局局長安德森先生向大家介紹了為降低罪犯率所采取的各項措施,如組織志愿者汽車巡邏隊,居民醫院調查組,建立信息溝通和交流渠道,重點關注有犯罪傾向人員;發動社區居民,充分利用企業資源;關注老年人安全健康,組織青少年開展安全健康暑期活動等。現在,該社區秩序良好,犯罪率下降了70%,地產也一再升值。
逐漸轉換得工作重點
通過出席國際安全社區大會、實地考察安全社區,收集到了國外傷害預防、安全社區建設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資料。
近20年來,歐、美等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工作的中心已從預防群死群傷的直接傷害轉移到了工作場所職業危害(包括工作壓力、工作過程中的暴力、人機工程等)。生產安全監察的重點集中在建筑、危險化學品、礦山和中小企業等方面。歐盟各成員國職業安全衛生法規、標準已逐漸實現了一體化。近年來,正在實施提高中小企業安全健康標準、兒童及青少年安全教育、減輕工作壓力等計劃和項目。
安全生產工作從傳統的部門、行業、單個組織和個人預防發展到社區、城市、社會、國家乃至國際層面。事故預防從生產事故、交通事故預防擴大到家居安全、學校安全、運動休閑安全、老年人安全、兒童和青少年安全、自殺和暴力預防等人類生產、生活的全方位和全過程。
在事故預防理念方面,提出的安全促進、安全社區建設等概念強調了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可以量化(看得見、摸得著)的安全目標,重視整合各方面的資源,通過最基層的社會組織——社區的安全促進來構建全社會長期、持續的安全基礎。經過1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上述理念和具體實施的辦法、措施是有效的。
同時,他們重視安全生產和事故預防方面的信息化建設、信息交流及資源共享。歐盟安全健康署和各成員國都建立了內容全面、資料豐富的安全健康數據庫和信息網絡,已被WHO認可的安全社區也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信息交流非常簡便。
安全社區作為一種先進的傷害預防和安全管理模式,其科學性、適用性和有效性已在逐步實踐過程中得到了證明,安全社區建設不僅適用于歐美等工業化國家,也適用于發展中國家。WHO認可的安全社區數量已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每年的幾個社區發展到每年十幾個社區,目前,正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推廣,得到了有關政府主管部門和社區的積極響應。2002年我國香港屯門、葵青兩個社區獲認可,2005年9月,香港的大埔社區、臺灣的阿里山社區等也獲得了WHO認可。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社區安全是生產安全、社會安定和諧的重要基石。WHO率先發起并倡導的安全社區理念,并非單以社區的安全水平為唯一評判指標,中心思想是凝聚社區內各方面力量,建立社區安全文化,推動整個社區的安全與健康,讓居民不論是在工作場所、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娛樂、運動場所,都能保證安全和健康,最大限度地降低職業傷害、日常生活中的傷害以及暴力和自殺等各種意外。安全社區強調的傷害預防對象涵蓋社區內所有人士、不分年齡、性別和職業,強調所有人在保持自身健康和安全方面均享有平等的權利。
中國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目的是使經濟更加發展,科教更加進步,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雖然“安全社區”是近10余年來西方國家提出的安全管理和傷害預防模式,但在很大程度上與中國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社會模式不謀而合。要改善安全健康狀況,除了完善安全監管系統、建立預警機制及應急救援體系外,還應透過一系列的安全文化推廣活動,讓“關愛生命,關注安全”的文化廣為普及。安全社區可促進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建設,是安全生產的重要基礎之一,在我國推廣安全社區建設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