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安全事故突發性、偶然性特點,決定了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兩大任務:一方面是利用安全技術及安全管理措施預防事故的發生;另一方面是做好事故發生后的應急救援工作,盡最大努力減少人員作廢和財產損失。安全生產工作主要是預防、關鍵在救援。突發事故發生后,企業能否在第一時間組織有效救援,是控制事態發展的關鍵。筆者結合基層安監工作實際,就企業如何做好自救及社會救援、妥善應對突發事件談幾點看法。
一、未雨綢繆,做好充分的應急自救準備
按照應急響應的級別,事故應急救援可分為企業自主救援與社會救援兩種。大部分生產安全事故或突發事件發生初期,只要準備充分、發現及時、處置得當,只要通過企業自身的救援,就能將事故消滅或控制在萌芽狀態。相反,如果事發初期,驚惶失措,未及時采取措施或盲目施救,就會導致事態擴大,最終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日常應急準備應重點解決好以下五個問題:
一是建立應急隊伍,解決“誰去救援”的問題。俗話說“有備無患”。企業要建立專兼職的應急救援隊伍,有計劃、有組織、有重點、有實效地組織應急救援隊員進行業務學習、教育、培訓和演練,保證對企業內部的重大危險源、應急物資裝備、道路交通、可能發生的連鎖反應等了如指掌。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培養隊伍的危機意識、面對突發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對突發狀況,僅憑“臨時抱佛腳”是不可取的,這就要求平時加強隊伍的紀律性、專業性建設,提高人員綜合素質,保持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為應急救援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二是建立并完善應急預案,解決“怎么救援”的問題。應急救援預案是為應對突發事件而提前制定的處置方案和應對措施。各企業,尤其是煤礦、危化品、煙花爆竹等高危企業,要在健全綜合預案、專項預案的基礎上,全面分析本單位危險因素、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及事故的危害程度,排查事故隱患的種類、數量和分布情況,并在隱患治理的基礎上,預測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及其危害程度后,建立相應的現場處理方案,真正建立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科學有效”的預案體系。要根據實際操作情況定期進行修訂,增強預案的針對性、科學性、實用性、銜接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搞好預案和應急知識培訓,解決“一旦有事怎么辦”的問題。全體職工既是突發事故的承受者,也是防范和處置突發事故的參與者。因此,實施全員安全宣傳教育,是應急處置體系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企業要采取不同方式,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包括安全法律法規、應急預案、崗位職責、安全操作規程、安全技能、應急處置措施、作業場所危險因素、員工安全意識等在內的全員安全培訓,使作業人員掌握安全知識,熟悉預案救援程序和防范措施,強化安全意識,提高應對突發情況應變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和損失。
四是開展預案演練,解決“預案的可行性”的問題。演練的目的是使有關人員了解應急救援程序,熟悉應急救援方法,掌握應急救援工具、器材、裝備的使用方法,提高救援隊伍的業務素質和能力,進一步提高企業職工避險、避災、自救、互救及應急處置能力。同時,在演練過程中還可以解決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問題,提高現場指揮的指揮能力,檢驗應急救援的組織機構、人員、裝備和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可行性、針對性和正確性,檢驗應急救援人員對應急預案、執行程序的了解程度和實際救援技能。因此要防范于未然,警鐘長鳴,無論是在演練準備上還是在演練過程中都必須嚴肅對待,時刻保持“應急不應付,演練不演戲”的心態,把應急演練作為實戰,及時評估修訂完善預案,這樣才能增強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實用性、可操作性。
五是強化救援物資器材儲備,解決“用什么救援”的問題。完善的物資救援裝備是及時迅速實施救援工作的前提和必要保障。企業應建立專門的應急救援裝備庫和救援物資儲備庫,配備相應的個人防護服、呼吸器、防毒面罩、氣體檢測儀器、堵漏裝置等應急救援常用器材用品,及時淘汰、更新不適應救援工作需要的交通工具、救援儀器裝備、救援技術等,并對報警裝置定期檢查維護,適時補充裝備、擴展技能,不斷壯大救援力量。并在每次救援結束后及時對裝備、物資進行清點、維修,使救援器材時刻處于備戰狀態。
六是加強與周邊單位之間溝通聯系,解決“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問題。“遠親不如近鄰”。每個企業都不是獨立的個體,相鄰企業之間、企業與駐地村居社區之間、企業與當地政府之間,要經常進行交流,做好應急預案間的銜接,在發生事故時才會齊心協力,共同應對。救援隊伍應定期開展預防性安全檢查或隱患排查工作,保證熟悉每一個服務對象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狀況,了解危險目標周圍相應滅火、防護、搶救器材數量、分布情況,熟悉其相應救援預案,為實施救援打下基礎。無論是對其他企業伸出援手還是請求支援,都要對周邊情況了然于心,只有這樣才能比較準確地估算出救援時間,了解救援路線,合理實現救援資源共享,做到在第一時間迅速調動各類應急資源,自主開展應急救援,協調配合,有效應對、減少損失。
二、積極主動,從容面對內部各種突發情況
按照事故的嚴重程度、影響范圍、可控性,啟動相應的應急響應等級,采取不同的處置措施。
一是盡早發現,積極自救,努力控制事故狀態。事故發生前期均有相關的苗頭和征兆。企業要加大對重大危險源及關鍵部門的巡查與監控,特別是要強化對事故臨界點前的狀態的監控,發現問題及時妥善處置,杜絕事故的發生。同時要做好事故的應急準備,當事故在掌控范圍內時,應積極組織企業員工開展自救。事故初期,是考驗企業應急能力的時刻,也是檢驗企業應急救援隊伍能力的時刻,更是事故救援成敗的關鍵期。企業要迅速啟動應急預案,調用相關物資,指揮應急救援隊伍,科學制定方案,妥善進行處置。同時,全體員工要按照預案分工承擔起相應的職責,做好物資、人力保障與搶險救援工作,對事故進行先期處置,控制事態蔓延和擴大,將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
二是當發現有可能引發次生、衍生重大事故時,應迅速向相關部門報告,請求救援。當事故狀態和范圍進一步擴大,領先企業現有的救援力量無法滿足救援需要的時候,必須馬上向政府請求支援,由政府調集救援力量,指揮調動救援人員和裝備進行增援。企業也要負責引領各種救援力量趕赴事故現場,并把事故的情況、企業布局、路線、事故現場存在的危險危害物資等及時告知政府救援人員,配合外部救援力量做好救援工作。在事發地政府的領導組織、指揮、協調下,落實各項救援應急措施,當超出當地政府救援能力的時候,再協調調動周邊救援力量參與救援工作。
三是救援結束后,進行現場清理,組織事故調查,進行事故反思與救援總結,補給救援物資裝備。當隱患已消除,次生災害發生的因素消除,傷亡人員并得到妥善安置,事故主要信息已經采集。無群體性事件發生,應急響應結束后,要做好相應的善后工作。及時補充應急救援物資和器材,重新進入應急備戰狀態,并認真總結事故救援經驗,完善補充應急預案,對預案存在的問題將重新進行完善,并形成書面總結,為今后安全工作提供借鑒。
三、發揮優勢, 積極參與社會應急救援工作
一方面,政府要建立一支訓練有素的專業救援隊伍,不旦需要專業人員,而且還要投入大量的應急救援裝備,組織專業的技能培訓,需要大量的投入。為了減少重復投資,不少地方采取依托大型企業建立專業礦山、煙花爆竹、;返葢本仍犖,政府扶持配備應急救援設施、裝備,在此基礎上,整合企業應急救援力量和資源的做法,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管理、有償服務”的應急救援格局。另一方面,企業在依托自身資源和優勢,建立建設訓練有素、反應快速、裝備齊全、特色突出、技術過硬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后,為了提升救援隊伍的實戰水平,應盡量多地參加現場救援。所以,各企業救援隊伍也應充分發揮人才、技術優勢,做好本企業應急救援工作的同時,還要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救援工作。
一要簽訂有償服務協議。各企業救援隊伍一方面要承擔本企業的救援任務,同時又要兼顧社會救援,而由救援隊伍所在企業承擔起因救援消防器材、滅火藥劑和交通燃油消耗、車輛和裝備維護、救援人員人身傷害治療、通訊等產生的全部費用,既很不現實,也很不合理。因此,企業救援隊伍要按照就近原則,與其他相關企業簽訂有償服務協議,做到互惠互利,一方面能有效解決救援費用承擔等的后顧之憂,一方面鍛煉了救援隊伍,實現了有效救援。
二要制定制度和保障措施。應急救援工作,是一種高危險作業,救援人員經常面臨生死考驗。當政府需要調集自己的隊伍參與其他企業救援時,企業義不容辭,但企業自身仍需要部分救援人員值守防止發生意外。如何做到“魚和熊掌兼得”呢?這就需要做到規范管理、合理調度。制訂相應的備勤值班制度、交接班工作制度、技術裝備維護保養制度、學習和訓練制度、考勤制度、救援后總結評講制度等。同時,需要配備必要的交通工具,使救援人員能夠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有條不紊實施救援,實現安全生產與救援工作的雙贏。
三要服從統一指揮調度。險情就是命令。當參與社會救援時,每個救援隊伍和隊員都要服從現場總指揮的統一調度和指揮,要服從大局,積極配合其他救援隊伍進行施救,使救援工作順利進行。當救援過程中出現發生次生事故的苗頭時,要及時向現場指揮人員報告,以便指揮人員及時作出準確剪判斷,適時組織救援人員撤離,確保救援人員人身安全。
四要及時總結吸取教訓。每一次事故都是一個典型案例,從現場情況可以判斷事故發生的原因。救援隊伍在完成救援任務后,要主動向本企業負責人進行匯報,并及時對事故和事故救援工作進行總結分析,積累經驗,,不斷改進工作,提升應急管理和應急救援水平。企業負責人要做到“別人亡羊我補牢”,認真吸取事故教訓,有針對性地開展安全檢查,落實防范措施,防止企業發生類似的事故,不斷加強事故應急救援基礎性工作,理順管理體制和機制,提高企業應急能力。
當前,企業救援隊伍已經成為一種保持基層生產安全的不可忽視的救援力量。正是有企業的積極參與,整個社會的救援力量才不斷壯大,政府的應急救援能力才不斷提高。希望每個有條件的企業都積極組建應急隊伍,做好應急救援工作,使全國安全形勢持續穩定。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上一篇:淺談安監部門文件的使用和規范問題
下一篇:確保員工安全生產的一點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