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飯菜打包帶走,就能獲得打折優惠。”近日,上海市靜安區部分酒店宣布試行這一旨在減少餐飲浪費的新舉措,在滬上引起震動。
長期以來,吃飽喝足、寧“剩”勿“缺”,是中國人吃飯請客的獨特文化現象,由此造成的餐桌浪費之巨更是難以計量,令人咂舌。此番上海餐館的新舉措,能否遏制餐桌浪費之風?
“吃不了兜著走”為何難實現
記者了解到,上海市廢棄物管理處和上海市餐飲行業協會近日在靜安區部分飯店率先推出“源頭減量”行動,首批將于本月底前在靜安區五家酒店、餐廳試點推行。屆時,用餐顧客只要適度點菜,并將剩菜打包帶走,即可享受折扣優惠,相應的酒店也將被減免餐廚垃圾處置費。
此舉引發了不少上海市民的共鳴。黎先生是楊浦區一家高科技產業公司經理,由于業務需要,他經常陪客戶在飯桌上談生意。“每次點菜都怕點不夠,引起尷尬,一般都要多點三四個菜。”
就在幾天前,黎先生宴罷貴賓,才發現整桌的豪華酒席上,魚翅羹只動了一點點,昂貴的東星斑也只被潦草地叉走幾塊,就已經隨著宴會的結束變成了剩菜,不免感到心痛。“吃完之后,有些很貴的菜基本沒動。看著很可惜,又不好意思帶走。”
黎先生的煩惱恐怕不只他一個人有,一到飯點,基本上每家餐廳里都有類似過量點菜的現象。記者在上海一些酒店、餐館采訪時發現,6人至10人的餐桌上基本都有飯菜、酒水剩余,有些飯菜甚至根本沒動過幾口,不少客人在離開酒店時也沒有將剩下的食物打包帶走。一位剛剛用好餐的顧客告訴記者,同事請吃飯,怎么能打包帶走呢?
“這是中國人的餐桌傳統嗎?”來自日本的留學生梅野萌美難以理解她在中國看到的餐飲風俗。她說,在以珍惜食物為文化的日本,如此夸張地大吃大喝和公然浪費是在任何場合都非常罕見的。
“我在常去的湘菜館看到,幾個人點菜都點一桌子,最后常常吃不了,剩下很多菜,我覺得很可惜。”梅野萌美很疑惑,“為什么他們不吃多少點多少?”
餐桌“剩”出天量垃圾,困擾我國餐飲業
事實上,餐桌浪費之風浪費的不僅僅是食物,還直接產生了大量的餐廚垃圾。據了解,上海餐飲業每天產生1000多噸餐廚垃圾,而這些垃圾中很大一部分是沒有吃完而被浪費掉的食物。而這樣嚴重的餐廚垃圾問題,在全國其他地方也非常普遍。
上海市餐飲行業協會秘書長段福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餐飲行業面對大量的餐廚垃圾,“已經有些不堪重負了”。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今年一二月份餐飲業營業額增長速度開始放緩。而另一方面,現在餐廚垃圾處理費用相對較高,有些中高檔的餐廳每年花在上面的費用要十幾萬元之多。”
段福根表示,以前餐飲行業習慣了顧客吃飯喜歡“有余”,一桌子菜浪費三分之一也都是很平常的事。但現在看來,從經濟效益上講,酒店也應當杜絕奢侈浪費的風氣。
上海市廢棄物管理處傅麗萍告訴記者,此番靜安區部分酒店試點推行“源頭減量”活動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減少餐廚垃圾。“這些垃圾對餐飲行業和環保部門也是一個巨大的壓力。”
近來,用“綠色餐飲”取代浪費鋪張,成為不少餐廳業者的共識。段福根介紹說,所謂“綠色餐飲”,其內涵包括:客人合理點菜,適量點菜,不僅是給自己的荷包“減負”,還可同時降低酒店的垃圾處理費用,并且減輕環衛部門的壓力,可謂一舉三得。最關鍵的是,“希望能通過提倡‘綠色餐飲’,帶動整個陳舊消費觀念的轉變”。
復旦大學社會專家顧曉鳴教授指出,鋪張浪費的餐飲風氣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病,這種風氣的轉變勢在必行。
“環保餐飲”何時取代“不差錢”?
業內人士認為,上海餐館、酒店率先倡導的“用打折鼓勵打包”,對消費者來說顯然有著吸引力,但能否真正收到減少浪費、移風易俗的成效,可能要取決于這項活動能否長期堅持并且擴大范圍推廣開來。
記者還了解到,此前上海市環保局也曾積極倡導建設“綠色飯店”,即倡導酒店在顧客點菜時,鼓勵顧客點菜適量,飯后打包。但始終未能在全市范圍內取得較好效果。
可見,用全球流行的綠色、環保、節儉之風,取代中國人長期以來的餐飲浪費之風,如此良好的愿望,實現起來卻并不容易。
濟南市一家電臺的餐飲節目主持人段興杰認為,酒店、餐館應當在提高相應服務質量上多下功夫,而非單靠喊幾句口號,“餐飲場所首先要提高杜絕餐桌浪費的意識,同時還應當提供更貼心、更細致的服務,把制止浪費的觀念在點滴服務過程中傳遞給每一位顧客,對他們產生影響。”
他建議,服務員在顧客點菜時,可以提醒顧客適量、適度;酒店也可以對飯菜按量推出大小盤,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對于打包服務,餐館更是要做好文章,為顧客考慮到怎么打包更能保證食物的新鮮和衛生。
顧曉鳴認為,餐飲浪費之風能不能遏制,關鍵是看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能否改變。“餐飲問題不是差不差錢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風氣的問題。如果人們的餐飲消費觀念能夠先轉變,整個社會擺脫了一個大的心理負擔,‘綠色餐飲’‘環保餐飲’的這些具體措施肯定會事半功倍。”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