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公眾理解與消費行為調查報告”中透露,中國城市青年對于氣候變化的性質及潛在范圍有著清醒的認識。其中有75%的調查者認為,中國已經受到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然而,只有25%的調查者知道他們應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調查顯示,雖然很多被調查者都有環保的意識,但是在付諸行動上還有差距,比如有的被調查者表示,并不愿意為購買環保產品多付錢等。一個行為對他們的生活方式影響越大,他們實施此行為的意愿就越小。但是,調查也透露,如果創造出一定的激勵機制,提高參與環保者的社會認可度,或者對公眾進行有關氣候變化的教育,則可以使人的一些行為產生轉變。
其中,如何提高環保行為的社會地位成了備受人關注的話題。一位資深媒體人士提出:將環保理念“時尚化”。她認為,如果環保行為能夠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接受,從而形成一種時尚,那么就會讓更多的人投入到環保中來。利用相關的媒介傳播,也可以鼓勵企業和更多的社會團體加入進來。
“時尚化”任重道遠
環保“時尚化”雖然得到了與會人士的認同,但是它要走的道路并不好走。
當前,“空中飛人”被視為成功人士的一個特征。當明星、名人、富豪飛翔奔波于世界各地,他們的生活也被附會為榮耀和時尚。而飛行排放的二氧化碳卻被人忽略了。有人估算,長途航班每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約為全世界碳排放量的2%。
當問及環保問題時,這些人士會回答說:“我們的工作性質和特點導致了我們必須要乘坐飛機,你們以為我們喜歡在狹小的空間里一呆就是幾個甚至十幾個小時嗎?”有人分析,這看似無奈的背后是一種無法掩飾的矯情。難怪在《難以忽視的真相》中,美國前副總統戈爾說:“減少碳排放已經不再是作秀,而是一個道德問題。”
有人提出“碳中和”的折中辦法:人們計算自己日常活動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再計算出抵消這些氣體所需的經濟成本,然后為此付款給專門企業或機構,通過植樹或其他環保項目抵消相應的二氧化碳量。然而,這要成為時尚,難度跟減少飛行不相上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曾公開呼吁說:所有參加2008年第29屆奧運會的運動員通過購買碳減排量,來抵消乘坐飛機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爭奪“節能金牌”。
可喜的是,全球對時尚有影響力的人物對環保的熱情日趨高漲。英國設計師 Anya Hindmarch曾經推出的環保布袋“I''m Not a Plastic Bag”(我不是一只塑料袋),在倫敦引發了搶購狂潮,兩萬只布袋1小時全部售罄。T型臺以及各種時尚雜志的封面就開始頻繁出現這種棉布質地的環保購物袋,著名演員凱拉•奈特利、超級名模莉莉•科爾等時尚明星也身體力行,阿妮婭甚至宣稱,如果你現在沒有一個“環保購物袋”就不能說自己是時尚人士。
在國內,周杰倫、張韶涵、潘瑋柏等年輕偶像為某品牌最新推出的環保袋拍攝了最新一期的廣告片。拍攝現場,三位大牌明星將普通的環保袋演繹出不同尋常的時尚味道,還積極號召大家投身環保熱潮,可謂“全民環保”。
環保需助力
雖然明星的行為本身缺少徹底性——他們開著大排量的跑車去買環保袋,各種奢侈攀比也常常和環保相沖突,因此經常遭受激進人士的質疑,但是這些行為通過各種媒體的報道得以放大,并影響著年輕一代的觀念。所以,媒體的正確引導作用不容忽視。
上述資深媒體人士認為,媒體在環保理念“時尚化”的進程中其中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媒體是專家觀點與百姓利益的傳達者,如何讓專家的一些有益的意見傳達到老百姓心中,媒體責無旁貸。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科學家張稱意也表達了對媒體的期望。他認為媒體的作用很強大,如果媒體能夠做一些正面的環保報道,就形成了正面的激勵機制,有利于提高環保者的社會地位。他曾在2007年給媒體記者做過培訓,“收效甚大”。另外,張稱意還覺得學校也應該鼓勵學生加入到環保行動中來。認同感對于環保者來說是很重要的,也有利于環保行為成為時尚。
“我認為政府牽頭主導也是一種方式。”與會的英國陽光旅行社北京代表處客戶經理李文彬認為,政府牽頭能夠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思考,政府帶來的約束和社會帶來的激勵是相輔相成的,“比如限行等就起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環保方面,政府也應該帶頭。”9家民間環保組織在北京聯合發起26攝氏度空調節能行動,呼吁在6月26日至9月26日期間,辦公樓、飯店、商場等公共場所空調溫度調至26攝氏度,以減少能源消耗,緩解夏季電力供應危機。
這個呼吁發出不久就有人認識到,倡導26攝氏度空調的環保和節能,需要一個“9+1”的協力互動作用。這當中,作為“9”的民間環保組織,起著自下而上的催化與啟發作用,而作為“1”的政府機關,更應當率先行動,將使用26攝氏度空調視做一項標準和制度,帶頭實施。后來的事實也證明,政府的一紙要求多么重要。
哪里能學到環保知識
與會者中,年輕人普遍對環保教育更充滿希望。與會的一名年輕人說,普及環保的觀念很重要,環保概念是學習出來的,環保應該納入教材。
北京22中高一學生王楷介紹,他們學校只有語言學的選修涉及環保,在必修課中只是介紹了簡單的環境知識,并未深入。他們也無法從課本上獲取更多的環保知識。“環保進教材還是阻力太大,現在選修有這方面的內容,但老師大多都不講解,以讓學生自學為主。”王楷說,歲數越小的人越容易接受環保知識,所以環保進教材非常重要。
現在的中學教學一切圍繞著高考,和高考無關的環保知識不被重視。之前,雖然很多地方都有環保書本進綠色校園的消息,“讓中學、小學學生學一門環保課,在升學考試競爭壓力如此之大的情況下,顯然難度很大”
北京八中學生謝天認為他可以影響周圍的同學參與環保行動。現在有些學校也經常組織一些環保活動,鼓勵學生參加。謝天說,有的同學因為參加了環保活動而改變了生活習慣。
“我在美國參加活動的時候發現,美國把氣候變化的信息都融入到了政治、音樂等方式中,讓人們感受到了重要性。”北京四中的楊 通過自己的觀察,認為環保應該嘗試更多的角度。在美國,有的人把氣候變化寫進了歌曲,廣為傳唱。在印度尼西亞,政府規定,準備結婚的夫妻雙方必須在婚前種一棵樹才能領證,而如果要離婚,則需要種500棵樹。這些方式都值得中國借鑒。
而活躍在民間的一些環保組織也在影響周圍人的環保理念。自然之友是我國第一個群眾性民間環保團體,他們用各種渠道向社會,特別是廣大青少年進行環境教育,傳播綠色意識。作為“綠色出行”的發起組織,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和美國環保協會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推廣綠色出行。每年的“世界環境日”、“無車日”,很多公司的員工都會響應號召,放棄私家車,乘交通工具或者步行上下班,有的公司還發放交通IC卡鼓勵員工綠色出行。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下一篇:銀川設立市民環保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