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黑作坊何以吞命10條
2009-11-17
來源:安全文化網
| 瀏覽:
評論:
收藏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
8月10日,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區小板橋鎮一出租“黑作坊”發生火災,造成10人死亡、兩人受傷的惡果。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火災原因系作坊民工使用非法自制的簡易電熱絲切割海綿,高溫引燃海綿起火并迅速蔓延所致。這是一起近10年來昆明市乃至在云南省因火災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它暴露出城中村、“黑作坊”等場所的諸多安全隱憂,發人深思。
“黑作坊”火災何以如此兇惡?
災后,就近消防中隊及時到場,開展火災撲救和被困人員搜救,在撲救難度極大的情況下,成功地救出兩人。那么,在短時間內一起極其普通的火災又何以吞噬10條生命?首先,從燃燒的海綿物質看,屬于高分子材料,主要成分是聚氨酯,燃點低、發煙量大,且產生高溫和氰化氫氣體(俗稱光氣),健康人吸入兩分鐘內死亡。再者,發生火災建筑物的惟一逃生通道———樓梯設在建筑中部,而起火點又在一樓,災后立即形成“煙囪效應”,火勢和大量煙氣迅速向上蔓延,封堵了二、三樓人員逃生。其三,10名遇難者均為農民工,文化水平低,消防安全意識淡薄,逃生自救能力弱,室內樓梯直通樓頂是極好的逃生通道,但無一人從此逃生。為何容許“黑作坊”的存在?
據該鎮黨委書記張貴介紹,易燃易爆等“黑作坊”的危險場所是清理工作的難點問題,村民們為了自家的利益甚至對抗執法人員,關上大門加以庇護,說到底是為了蠅頭小利而忽視生命安全。同樣,許多租房戶認為,村里并沒下大力氣監管這些“黑作坊”,甚至視而不見,著火的這家平時在街上生產加工時并無人管。
現場進行調查工作的消防人員稱:“黑作坊”本不應存在,尤其是小家具作坊在消防安全要求上根本就不達標,不安全隱患隨時可能轉成火災,造成悲劇。記者在采訪時看到,一些小家具作坊已經開始搬家。張書記說,政府開始采取措施,我們十分高興,但是這些“黑作坊”搬到哪里呢?如果今后不加強管理,搬到哪里,哪里就還存在隱患,而且風頭一過,有可能還會搬回來。
村民為了賺錢只管房租不顧危險!
記者進入陳旗營村采訪,發現這里已成為一個到處施工的大工地,多家農戶都在給自家房屋加高加層,有的在原先三層的基礎上竟蓋到了七層。一位村民說,現在房租漲價了,多蓋房才能賺錢。正如一租房戶稱,村民只管賺錢不怕危險,就拿這些亂搭的電線來說吧,我們都覺得太危險了,是我們出錢把電線拉高拉齊,村里都不動手。張貴說,村中多數人都把房屋出租了,也不管租房人做何用途,能交房租就行。據他介紹,自己租的倉庫去年才七八千元錢,今年已超過1萬元了。
記者在現場看到,村里的街上許多地方亂堆著建筑材料和雜物,車輛無法進入。火災當天,消防車就因為被阻而難以就近滅火。房前屋后堆著木條等易燃品,電線亂拉亂接,又無任何消防設施,這一現象在昆明的“城中村”中十分普遍。同時,“城中村”村民住宅普遍沒有滅火器材,“城中村”的小門店、小作坊、出租屋、小招待所、小餐廳和小影視廳等“六小場所”雖在辦理證照時按照有關規定配置了滅火器材,但一段時間過后,大部分場所的滅火器數量就嚴重不足了,新配備的滅火器型號也不符合要求,甚至失效。建筑防火間距不足,消防安全通道太窄。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涌向城市,廉價的“城中村”民房成為他們的青睞之地。由此,“城中村”的村民見縫插針地多蓋房子,導致樓與樓之間形成“背靠背”、“連體式”、“貼面式”的“一線天”等獨特景觀。而這一幢幢在“城中村”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的樓房,存在著進村難、出村更難。并且“城中村”建筑大多二樓外“凸”,一樓的消防安全通道還有3米,到二層樓的高度就只剩2米的寬度,致使本來就十分狹窄的樓間間距顯得更為狹窄,嚴重影響消防車的通行。消防設施缺乏,消防知識匱乏。
由于城市規劃滯后,“城中村”普遍未設置市政消火栓。部分“城中村”的消火栓是規劃開發單位和市政道路經過該村設置的,不但布局不合理,而且保護半徑也不達標。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城中村”村民對如何正確使用液化石油氣等安全防范知識一知半解,對初期火災撲救、火場逃生等消防常識更是一問三不知。“城中村”村民還普遍存在焚香敬神、拜佛的現象。“城中村”火災頻發,令人堪憂。
“城中村”村民在生活中普遍使用柴、煤、電、油、液化氣的過程中,因用火不慎,導致火災頻發。以昆明市四城區為例,2004年,四城區共發生火災980起,其中城鄉結合部的城中村發生火災71起,死5人,傷3人,直接財產損失883356元;2005年,四城區共發生火災1157起,其中城鄉結合部的城中村發生火災153起,死4人,傷13人,直接財產損失337730元,呈現上升的態勢。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