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總則
1.1 目的
為有效預防自然災害引發生產安全事故,規范自然災害可能引發生產安全事故預報預警和應急響應程序,建立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反應快捷的應急工作機制,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制定本預案。
1.2 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和《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國家地震應急預案》、《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國家處置重、特大森林火災應急預案》、《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于印發應對恐怖事件應急預案、防范和應對自然災害引發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通知》等。
1.3 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自然災害可能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預防、預報、預警信息處置、應急響應和重大事故處置。
自然災害包括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
1.4 工作原則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把預防和減少自然災害引發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危害,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消除各類自然災害可能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隱患;加強預防、預報、預警工作;做好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思想準備、組織準備、預案準備、技術準備、物資準備和工作準備。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市安監局負責指導、協調自然災害引發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各鎮區安監分局和相關企業按照各自職責和權限,負責自然災害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工作。
落實責任,常備不懈。建立和完善自然災害可能引發事故災難應急管理工作機制,不斷改進和完善預警、預防手段和措施,加強應急救援裝備建設,提高防范和應急救援處置能力。指導各鎮區安監分局和相關企業按照國家相關專項應急預案制訂本鎮區、本單位相關應急預案,落實工作責任,完善工作機制。
2 組織機構與職責
市安監局成立應對自然災害引發生產安全事故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在市政府統一領導下,指導、協調自然災害引發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領導小組的組成及成員單位主要職責:
組長:市安監局局長
副組長:市安監局副局長
成員單位:辦公室、綜合協調科(應急辦)、監管一科、監管二科、監管三科、執法監察科(執法監察支隊)。
。1)辦公室:負責向市委、市政府報送有關信息,向局領導報送預警信息。負責將局領導的批示轉相關科室;接收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重要批示、指示,及時呈報局領導閱批,遵照局領導指示轉相關科室辦理并負責督辦。
。2)綜合協調科(應急辦):接到相關部門的預警信息,擬發預警通知,信息傳送、信息發布、組織救援。接收、處置各鎮區、各部門上報的事故信息,及時報告局領導,同時轉送辦公室、執法監察科(執法監察支隊)和其他相關業務科室,并按規定報市應急辦;根據局領導指示,起草事故救援處理工作指導意見;跟蹤、續報事故救援進展情況;組織、指揮相應安全技術專家參與應急救援工作。
。3)監管一科: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指導各鎮區安監分局排查,消除礦山、石油、冶金、有色、建材、地質等行業因自然災害造成的可能引發事故的隱患,防范事故發生。
。4)監管二科: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指導各鎮區安監分局排查,消除機械、輕工、電力、紡織、煙草、貿易等行業因自然災害造成的可能引發事故的隱患,防范事故發生。
。5)監管三科: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指導各鎮區安監分局排查,消除危險化學品行業因自然災害造成的可能引發事故的隱患,防范事故發生。
。6)執法監察科(執法監察支隊):負責應急值守;負責指揮本局應急救援隊伍參加應急救援行動;協助有關專業救援隊伍,做好事故應急救援工作;根據事故現場情況,提出事故救援意見;收集事故現場信息,及時報告局領導,同時知會辦公室、綜合協調科(應急辦)。
3 預防與預警
3.1 事故預防
各有關業務科室指導各鎮區安監分局、相關企業建立應對自然災害可能引發事故的應急工作機制,分類指導各類企業排查、消除自然災害可能引發事故的隱患,制定相關應急預案,完善應急管理系統,通過演練提高企業應急處理能力。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指導各鎮區安監分局、督促相關企業排查、消除自然災害造成的可能引發事故的隱患,防范次生事故發生。
3.2 可能影響的領域和引發的重大事故
臺風、風暴潮經過的海域和區域,可能影響的領域有海上運輸、漁業捕撈和礦山開采、電力、建筑施工、危險品生產、經營、使用和儲運、交通運輸等。可能引發海上運輸、生產設施翻沉,水淹生產區、停電、停水、油氣管線泄漏、建筑物垮塌、物體打擊,以及火災、爆炸和中毒等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暴雨、山洪可能影響的領域有礦山開采、交通運輸及易受淹地區各類企業?赡芤l山體滑坡、泥石流,淹井、水淹生產區、井工礦透水、尾礦庫垮壩、交通事故等,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雷電可能影響的領域有電力、交通運輸、危險品生產儲運經營、煙花爆竹、民爆企業、建筑施工等?赡芤l火災、爆炸、電氣設備損壞、露天作業人員遭雷擊等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山體滑坡、泥石流可能影響的領域有礦山開采、交通運輸、電力及山前地區的企業等;可能引發設備損毀,尾礦庫垮壩,路橋垮塌被埋,輸電線路、通信線路、基礎設施和房屋倒塌等,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大江大河、大型水庫超保證(設計)水位,泄洪、病險水庫、堤壩險情可能影響的領域有礦山開采及易淹地區的企業等?赡芤l礦山透水或淹井、水淹生產區、尾礦庫垮壩等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海浪、海嘯可能影響的領域有海上運輸、近海作業、漁業、海港、沿海地區生產企業等?赡芤l水淹生產區、沿岸設施破壞、海上運輸、生產設施翻沉等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破壞性地震可能影響各類生產經營單位,重點領域有電力、通訊、交通運輸、建筑、礦山開采、危險品生產經營儲運、石油天然氣開采輸送等?赡芤l斷電、斷水、斷氣、通信中斷,尾礦庫垮壩、礦井坍塌或透水、房屋倒塌、重大設施和設備嚴重毀損,大型水利設施和橋梁嚴重破壞,交通中斷,火災、爆炸和危險化學品泄漏等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森林、草原火災可能影響的領域有油氣管道輸送,危險品生產經營儲運,電力和通信等?赡芤l油氣管道、儲罐、危險品等泄漏和爆炸,輸電和通信線路中斷等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3.3 預警信息通報部門和內容
市“三防”指揮部辦公室向我局通報大江大河、大型水庫超保證(設計)水位警報及病險水庫、堤壩等水利工程的重大險情等預警信息;
市林業局向我局通報森林火災等預警信息;
市地震辦向我局通報地震監測及震情預警信息;
市氣象局向我局通報臺風、暴雨、寒冷、大風、高溫、雷電、地質災害等橙色、紅色預警信息;
市海洋與漁業局向我局通報海浪、海嘯、風暴潮、赤潮等橙色、紅色預警信息及警報;
預警信息主要包括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影響范圍、作用時間及發展態勢。
3.4 預警信息處置
。1)辦公室、綜合協調科(應急辦)負責自然災害預警信息處置工作。接到預警信息后,進行初步研判,根據預警級別進行預警。
接到市政府有關部門預警通知和有關部門橙色以上預警信息,由辦公室報局領導批示,按照局領導要求,綜合協調科(應急辦)立即起草發布預警通知,同時抄送受影響鎮區進行預警并提出意見和要求。
。2)辦公室接到市政府領導關于預警方面批示后,報局領導閱示,負責將局領導關于貫徹落實市領導批示件的指示轉相關科室辦理并督辦。
4 應急響應
4.1 啟動應急工作領導小組
根據自然災害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市局啟動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各科室按照各自職能落實相關工作,做好應對自然災害可能引發生產安全事故防范工作。
4.2 防范次生事故應急工作
根據自然災害危害程度和影響范圍,市安監局負責組織、指導各鎮區安監分局、督促相關企業排查、消除可能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隱患和險情,并提出具體處理意見和應對措施。
綜合協調科(應急辦)具體負責指導自然災害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工作,按照自然災害危害程度和受災地區影響的領域,提出應急處置方案建議和可調用應急救援資源,通知有關專家和應急隊伍做好應急準備。
4.3 自然災害引發事故應急處置
綜合協調科(應急辦)負責受災地區引發事故的調度跟蹤工作。接到事故報告后,及時報告局領導,同時轉送相關科室。較大、重大、特別重大事故發出后,根據事故類別,及時啟動相關事故應急預案,有關科室按照相關預案要求做好事故救援和調查處理工作。
4.4 宣傳報道與信息溝通
本著實事求是、及時準確的工作原則,辦公室負責聯系有關新聞媒體做好安全監管監察系統參與應對自然災害工作情況和英雄事跡的宣傳報道,綜合協調科(應急辦)負責配合有關部門做好自然災害引發重大事故的新聞發布工作。
4.5 應急評估
受災害鎮區安監分局,對參加自然災害應急救援和引發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進行總結評估,并將總結評估報告在應急工作結束后十日內報市安監局。
參加自然災害應急救援總結評估包括救援基本情況,救援效果及存在問題,救援工作人員、技術裝備和經費投入,救援工作建議等內容。參加引發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總結評估報告包括企業和事故基本情況,救援方案制訂和實施情況,救援工作人員、技術裝備和經費投入,存在問題和工作建議等內容。
5 保障措施
5.1 通信信息
市安監局與“三防”指揮部辦公室、林業局、地震辦、氣象局、海洋與漁業局等有關部門建立自然災害預警信息通報機制,明確預警信息的標準,時限、內容,建立快速、準確、全面、連續的預警信息傳送機制。
各鎮區安監分局按照市局有關通知要求,完善相關應急預案,落實各項安全措施,做好防范應對工作。
5.2 應急隊伍
全市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隊伍以公安消防部隊為基礎,武警部隊、從業單位的應急救援隊伍、預備役部隊為重要力量,其他兼職消防力量及社會群眾性應急隊伍作為補充。
5.3 宣傳教育和培訓
綜合協調科(應急辦)負責指導各鎮區安監分局開展自然災害可能引發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指導重點企業完善相關應急預案,提高企業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強企業職工和社會公眾自然災害引發事故預防、避險、避災、自救、互救的常識。
6 附則
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7 附件
市政府相關部門和市局有關單位值班電話。(略)
上一篇:應對恐怖事件應急預案
下一篇:尾礦庫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