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及時、有效地處理在我旗境內發生的危險化學品事故,做到遇災不慌,臨陣不亂,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保護環境和維護社會穩定,根據《安全生產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以及《伊金霍洛旗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制定本預案。
一、指導思想、原則和適用范圍
應急預案的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講政治、保穩定、促發展的高度做好事故應急處理工作,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真正將“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落到實處。一旦發生危險化學品事故,能迅速、有序、有效、妥善、及時地開展應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點。
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原則:以人為本、快速反應、統一指揮、分級處置、單位自救與社會救援相結合。
本預案適用于本旗境內發生的危險化學品安全事故。
二、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組織
成立旗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組織實施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工作。
旗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組成:
總 指 揮:分管安全生產工作的副旗長
副總指揮:旗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旗公局負責人
成員單位:事故發生地鎮政府、旗政府辦公室、旗公安局(消防大隊、交警大隊)、旗規劃建設環境保護局、旗環保局、旗衛生局、旗質量技術監督局、旗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旗民政局、旗氣象局、旗監察局、旗委宣傳部。
旗指揮部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旗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三、各部門職責
(一)旗應急救援指揮部:接到危險化學品事故發生報告后,總指揮或總指揮委托副總指揮及時趕赴事故現場進行現場指揮,成立現場救援指揮領導小組。針對事故性質,及時向上級政府和上級安監部門報告。啟動應急救援預案,組織人力、物力,迅速、有序、有效、妥善、及時地處理危險化學品事故。負責組織全旗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制定、修訂,監督檢查各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制定應急預案,組織開展演練。指揮部辦公室負責日常事務工作。
(二)旗政府辦公室:并承接危險化學品事故報告;請示總指揮啟動應急救援預案;通知指揮部成員單位立即趕赴事故現場;協調各成員單位的搶險救援工作;及時向上級政府報告事故和搶險救援進展情況;落實上級領導關于事故搶險救援的指示和批示;負責向市氣象局咨詢事故現場的風向、風速、溫度、氣壓、濕度、雨量等氣象資料。
(三)旗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負責旗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的日常工作。監督、指導、檢查各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制定應急救援預案;組織協調有關單位進行應急救援模擬演習;負責組織危險化學品事故的調查處理工作。
(四)旗公安局:負責制定人員疏散和事故現場警戒預案并組織實施。組織事故可能危及區域內的人員疏散撤離,對人員撤離區域進行治安管理;參與事故調查處理。
(五)旗消防大隊:負責制定危險化學品泄漏、爆炸和火災撲救預案并組織實施。負責事故現場撲滅火災,控制易燃、易爆、有毒物質泄漏和有關設備容器的冷卻。事故得到控制后負責洗消工作;組織搜救傷員;參與事故的調查。
(六)旗交警大隊:負責制定事故發生救援時段交通處置的應急預案并組織實施。負責事故現場區域周邊道路的交通管制工作,禁止無關車輛進入危險區域,保障救援道路的暢通。
(七)旗衛生局:負責制定受傷人員治療與救護、危險化學品中毒事故應急預案并組織實施。確定受傷人員專業治療與救護定點醫院,培訓相應醫護人員;指導定點醫院儲備相應的醫療器材和急救藥品;負責事故現場調配醫務人員、醫療器材、急救藥品,組織現場救護及傷員轉移。負責統計傷亡人員情況。
(八)旗環保局:負責制定危險化學品污染事故監測與環境危害控制應急預案并組織實施。負責事故現場及時測定環境危害的成分和程度;對可能存在較長時間環境影響的區域發出警告,提出控制措施并進行監測;事故得到控制后指導現場遺留危險物質對環境產生污染的消除。負責調查重大危險化學品污染事故和生態破壞事件。
(九)旗規劃建設環境保護局:負責制定燃氣事故應急預案并組織實施;負責相關單位內部的應急救援隊伍的組建、演練;負責應急救援相關物資和設備的籌備和調遣。
(十)旗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制定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等特種設備事故應急預案并組織實施,提出事故現場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等特種設備的處置方案。
(十一)旗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旗民政局:配合相關部門做好善后處理工作。
(十二)其他有關部門:服從旗應急救援指揮部統一指揮;配合做好事故的應急救援、事故調查、善后處理等工作。
四、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領導小組職責
為確保及時、有效、順利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分別設立六個現場救援專業組,即:綜合協調組、現場警戒組、救援排險組、環境監測組、醫療搶救組、物資供應組。其組成單位和職責如下:
(一)綜合協調組:由旗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局長任組長,協調組織事故現場救援工作。負責向各個組傳達指揮部負責人和現場指揮領導小組指令;負責風向、風級、溫度、陰晴雨等氣象預報;負責聯系和督促各組工作;報告各組救援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負責聯系駐旗武警中隊援助工作;負責向上級政府和安全生產監管部門報告事故情況及請求援助。
(二)現場警戒組:由旗公安局、消防大隊、交警大隊組成,旗公安局負責人任組長。負責劃定現場的警戒區并組織警戒,維護現場治安和交通秩序;負責疏散事故區域內的群眾和無關人員;負責救援運輸車輛的暢通。
(三)救援排險組:由旗公安局、消防大隊、交警大隊,旗衛生局以及相關企業義務消防搶險隊組成,并根據危險化學品事故發生的不同類型、特征分別由不同部門的負責人任組長。
1、火災、爆炸、泄漏類事故由旗消防大隊負責人任組長,其他部門人員配合。負責現場滅火、現場傷員的搜救、設備容器的冷卻、搶救傷員及對污染區域的洗消工作。
2、中毒類事故由旗衛生局負責人任組長,消防大隊的負責人任副組長,其他部門人員配合。負責控制、消除毒害源,組織搶救中毒人員。
3、道路運輸類事故由旗公安局負責人任組長,消防大隊負責人任副組長,其他部門人員配合,負責對事故車輛的施救。
(四)環境監測組:由環境監測及化學品檢測機構組成,由旗環保局負責人任組長,旗氣象局負責人任副組長。負責對大氣、水體、土壤等進行環境即時監測,確定危險物質的成分及濃度,確定污染區域范圍,對事故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評估,制定環境修復方案并組織實施。
(五)醫療搶救組:由相關的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組成,旗衛生局負責人任組長。負責在現場附近的安全區域內設立臨時醫療救護點,根據人員傷害和中毒的特點實施搶救。對受傷人員進行緊急救治并護送重傷人員到醫院進一步治療。
(六)物資供應組:由事故發生地政府、旗行業主管部門和旗民政局等部門組成,由事故發生地政府主要負責人任組長。負責組織搶險物資的供應;組織車輛運送搶險物資;負責保障電力、通訊設施安全暢通。
五、應急救援程序及措施
危險化學品事故發生的初期一般是較好控制的,發生危險化學品事故的單位主要負責人應當遵循就地處理原則,按照本單位制定的應急救援預案,立即組織搶險自救,迅速控制危險源,把事故消滅在萌芽中,如事故擴大應立即報警。
(一)事故報警
發生一般危險化學品事故時,本單位無法控制的,應立即報“110”,如有人員傷亡應立即報“120”,同時報告旗政府值班室、旗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和旗環保局,各部門要立即趕赴事故現場。報警內容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企業名稱、聯系電話、聯系人姓名、危險化學品的種類、數量、事故類型(火災、爆炸、有毒物質的大量泄漏等)、周邊情況、需要支援的人員、設備、器材等。
(二)應急出警
消防部門應立即出動應急救援隊伍,以最快的速度趕赴現場,按照預先設定的方案進行撲救行動。
旗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接到報告后,應立即報告旗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旗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按照本預案指揮施救。
當旗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不能很快有效控制事故或已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時,應立即向市政府辦公廳報告,請求啟動市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預案。
(三)現場的應急處理
旗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成員單位到達現場后,按照先入為主原則立即按方案組織應急救援工作。總指揮在現場,由總指揮負責指揮,如總指揮有事不在本地,最先到達現場的副總指揮負責全面工作。指揮部根據事故性質,組成現場指揮領導小組和各應急救援組,立即實施應急處理。注意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建立警戒區域。事故發生后,應根據化學品泄漏的擴散情況或火焰輻射熱所涉及到的范圍建立警戒區,并在通往事故現場的主要干道上實行交通管制。
(1)警戒區域的邊界應設警示標志并有專人警戒。
(2)除消防、應急處理人員以及必須堅守崗位人員外,其他人員禁止進入警戒區。
(3)泄漏溢出的化學品為易燃品時,區域內應嚴禁火種。
2、進行緊急疏散。迅速將警戒區及污染區內的群眾與事故應急處理無關的人員撤離,以減少不必要的人員傷亡。
(1)如事故物質有毒時,需要佩戴個體防護用品或采用簡易有效的防護措施,并有相應的監護措施。
(2)應向上風方向轉移。明確專人引導和護送疏散人員到安全區,并在疏散或撤離的路線上設立哨位,指明方向。
(3)不要在低洼處滯留。
(4)要查清是否有人留在污染區與著火區。
為使疏散工作順利進行,每個事故現場應至少有兩個暢通無阻的緊急出口,并有明顯標志。
3、搶救受害人員。搶救受害人員是應急救援的首要任務。在應急救援行動中,及時、有序、有效地實施現場急救與安全轉送傷員是降低傷亡率,減少事故損失的關鍵。在事故現場,危險化學品對人體可能造成的傷害為:中毒、窒息、凍傷、化學灼傷、燒傷等,進行急救時,不論患者還是救援人員都要進行適當的防護。
(1)選擇有利地形設置急救點;
(2)做好自身及傷病員的個體防護;
(3)防止發生繼發性損害;
(4)應至少2~3人為一組集體行動,以便相互照應;
(5)所用的救援器材具備防爆功能;當現場有人受到化學品傷害時,應立即進行現場急救。
4、控制危險源。及時控制造成事故的危險源,是應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任務,而進行泄漏控制和火災撲救是危險化學品事故處理最基本的措施,只有及時控制住危險源,防止事故的繼續擴展,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救援。
控制危險源應根據不同事故性質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1)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及處置措施
A、進入泄漏現場進行處理時,救援人員必須配備必要的個人防護器具。
如泄漏物是易燃易爆的,事故中心區應嚴禁火種、切斷電源、禁止車輛進入、立即在邊界設置警戒線。根據事故情況和事故發展,確定事故波及區人員的撤離。
如泄漏物是有毒的,應使用專用防護服、隔絕式空氣面具。為了在現場上能正確使用和適應,平時應進行嚴格的適應性訓練。立即在事故中心區邊界設置警戒線。根據事故情況和事故發展,確定事故波及區人員的撤離。
應急處理時嚴禁單獨行動,要有監護人,必要時用水槍掩護。
B、泄漏源控制主要進行關閉閥門、停止作業或改變工藝流程、局部停車、打循環、減負荷運行等。采用合適的材料和技術手段堵住泄漏處。
C、泄漏物處理
圍堤堵截:筑堤堵截泄漏液體或者引流到安全地點。貯罐區發生液體泄漏時,要及時關閉雨水閥,防止物料沿明溝外流。
稀釋與覆蓋:向有害物蒸氣云噴射霧狀水,加速氣體向高空擴散。對于可燃物,也可以在現場施放大量水蒸氣或氮氣,破壞燃燒條件。對于液體泄漏,為降低物料向大氣中的蒸發速度,可用泡沫或其他覆蓋物品覆蓋外泄的物料,在其表面形成覆蓋層,抑制其蒸發。
收容(集):對于大型泄漏,可選擇用隔膜泵將泄漏出的物料抽入容器內或槽車內;當泄漏量小時,可用沙子、吸附材料、中和材料等吸收中和。
廢棄:將收集的泄漏物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用消防水沖洗剩下的少量物料,沖洗水排入污水系統處理。
(2)危險化學品火災事故及處置措施
先控制,后消滅。針對危險化學品火災的火勢發展蔓延快和燃燒面積大的特點,積極采取統一指揮、以快制快;堵截火勢、防止蔓延;重點突破、排除險情;分割包圍、速戰速決的滅火戰術。
撲救人員應占領上風或側風陣地。
進行火情偵察、火災撲救、火場疏散人員應有針對性地采取自我防護措施。如佩戴防護面具,穿戴專用防護服等。
應迅速查明燃燒范圍、燃燒物品及其周圍物品的品名和主要危險特性、火勢蔓延的主要途徑,燃燒的危險化學品及燃燒產物是否有毒。
正確選擇最適合的滅火劑和滅火方法。火勢較大時,應先堵截火勢蔓延,控制燃燒范圍,然后逐步撲滅火勢。
對有可能發生爆炸、爆裂、噴濺等特別危險需緊急撤退的情況,應按照統一的撤退信號和撤退方法及時撤退。(撤退信號應格外醒目,能使現場所有人員都看到或聽到,并應經常演練)。
火災撲滅后,仍然要派人監護現場,消滅余火。起火單位應當保護現場,接受事故調查,協助公安消防監督部門和上級安全管理部門調查火災原因,核定火災損失,查明火災責任,未經公安監督部門和上級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的同意,不得擅自清理火災現場。
(3)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燃氣)火災事故及處置措施
A、撲救氣體火災切忌盲目滅火,即使在撲救周圍火勢以及冷卻過程中不小心把泄漏處的火焰撲滅了,在沒有采取堵漏措施的情況下,也必須立即用長點火棒將火點燃,使其恢復穩定燃燒。否則,大量可燃氣體泄漏出來與空氣混合,遇著火源就會發生爆炸,后果將不堪設想。
B、首先應撲滅外圍被火源引燃的可燃物火勢,切斷火勢蔓延途徑,控制燃燒范圍,并積極搶救受傷和被困人員。
C、如果火勢中有壓力容器或有受到火焰輻射熱威脅的壓力容器,能疏散的應盡量在水槍的掩護下疏散到安全地帶,不能疏散的應部署足夠的水槍進行冷卻保護。為防止容器爆裂傷人,進行冷卻的人員應盡量采用低姿射水或利用現場堅實的掩蔽體防護。對臥式貯罐,冷卻人員應選擇貯罐四側角作為射水陣地。
D、如果是輸氣管道泄漏著火,應首先設法找到氣源閥門。閥門完好時,只要關閉氣體閥門,火勢就會自動熄滅。
E、貯罐或管道泄漏關閥無效時,應根據火勢大小判斷氣體壓力和泄漏口的大小及其形狀,準備好相應的堵漏材料(如軟木塞、橡皮塞、氣囊塞、粘合劑、彎管工具等)。
F、堵漏工作準備就緒后,即可用水撲救火勢,也可用干粉、二氧化碳滅火,但仍需用水冷卻燒燙的罐或管壁。火撲滅后,應立即用堵漏材料堵漏,同時用霧狀水稀釋和驅散泄漏出來的氣體。
G、一般情況下完成了堵漏也就完成了滅火工作,但有時一次堵漏不一定能成功,如果一次堵漏失敗,再次堵漏需一定時間,應立即用長點火棒將泄漏處點燃,使其恢復穩定燃燒,以防止較長時間泄漏出來的大量可燃氣體與空氣混合后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從而存在發生爆炸的危險,并準備再次滅火堵漏。
H、如果確認泄漏口很大,根本無法堵漏,只需冷卻著火容器及其周圍容器和可燃物品,控制著火范圍,一直到燃氣燃盡,火勢自動熄滅.
I、現場指揮應密切注意各種危險征兆,遇有火勢熄滅后較長時間未能恢復穩定燃燒或受熱輻射的容器安全閥火焰變亮耀眼、尖叫、晃動等爆裂征兆時,指揮員必須適時做出準確判斷,及時下達撤退命令。現場人員看到或聽到事先規定的撤退信號后,應迅速撤退至安全地帶。
J、氣體貯罐或管道閥門處泄漏著火時,在特殊情況下,只要判斷閥門還有效,也可違反常規,先撲滅火勢,再關閉閥門。一旦發現關閉已無效,一時又無法堵漏時,應迅即點燃,恢復穩定燃燒。
(4)易燃液體火災事故及處置措施
易燃液體通常也是貯存在容器內或用管道輸送的。與氣體不同的是,液體容器有的密閉,有的敞開,一般都是常壓,只有反應鍋(爐、釜)及輸送管道內的液體壓力較高。液體不管是否著火,如果發生泄漏或溢出,都將順著地面流淌或水面漂散,而且,易燃液體還有比重和水溶性等涉及能否用水和普通泡沫撲救的問題以及危險性很大的沸溢和噴濺問題。
A、首先應切斷火勢蔓延的途徑,冷卻和疏散受火勢威脅的密閉容器和可燃物,控制燃燒范圍,并積極搶救受傷和被困人員。如有液體流淌時,應筑堤(或用圍油欄)攔截漂散流淌的易燃液體或挖溝導流。
B、及時了解和掌握著火液體的品名、比重、水溶性以及有無毒害、腐蝕、沸溢、噴濺等危險性,以便采取相應的滅火和防護措施。
C、對較大的貯罐或流淌火災,應準確判斷著火面積。
大面積(>50㎡)液體火災則必須根據其相對密度(比重)、水溶性和燃燒面積大小,選擇正確的滅火劑撲救。
比水輕又不溶于水的液體(如汽油、苯等),用直流水、霧狀水滅火往往無效。可用普通蛋白泡沫或輕水泡沫撲滅。用干粉撲救時滅火效果要視燃燒面積大小和燃燒條件而定,最好用水冷卻罐壁。
比水重又不溶于水的液體(如二硫化碳)起火時可用水撲救,水能覆蓋在液面上滅火。用泡沫也有效。用干粉撲救,滅火效果要視燃燒面積大小和燃燒條件而定。最好用水冷卻罐壁,降低燃燒強度。
具有水溶性的液體(如醇類、酮類等),雖然從理論上講能用水稀釋撲救,但用此法要使液體閃點消失,水必須在溶液中占很大的比例,這不僅需要大量的水,也容易使液體溢出流淌;而普通泡沫又會受到水溶性液體的破壞(如果普通泡沫強度加大,可以減弱火勢)。因此,最好用抗溶性泡沫撲救,用干粉撲救時,滅火效果要視燃燒面積大小和燃燒條件而定,也需用水冷卻罐壁,降低燃燒強度。
D、撲救毒害性、腐蝕性或燃燒產物毒害性較強的易燃液體火災,撲救人員必須佩戴防護面具,采取防護措施。對特殊物品的火災,應使用專用防護服。考慮到過濾式防毒面具防毒范圍的局限性,在撲救毒害品火災時應盡量使用隔絕式空氣面具。為了在火場上能正確使用和適應,平時應進行嚴格的適應性訓練。
E、撲救原油和重油等具有沸溢和噴濺危險的液體火災,必須注意計算可能發生沸溢、噴濺的時間和觀察是否有沸溢、噴濺的征兆。一旦現場指揮發現危險征兆時應迅即做出準確判斷,及時下達撤退命令,避免造成人員傷亡和裝備損失。撲救人員看到或聽到統一撤退信號后,應立即撤至安全地帶。
F、遇易燃液體管道或貯罐泄漏著火,在切斷蔓延方向并把火勢限制在上定范圍內的同時,對輸送管道應設法找到并關閉進、出閥門,如果管道閥門已損壞或是貯罐泄漏,應迅速準備好堵漏材料,然后先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或霧狀水等撲滅地上的流淌火焰;為堵漏掃清障礙,其次再撲滅泄漏口的火焰,并迅速采取堵漏措施。與氣體堵漏不同的是,液體一次堵漏失敗,可連續堵幾次,只要用泡沫覆蓋地面,并堵住液體流淌和控制好周圍著火源,不必點燃泄漏口的液體。
5、事故得到控制后應做好現場清消。尤其對事故外逸的有毒有害物質和可能對人與環境繼續造成危害的物質,應及時組織人員予以清除,消除危害后果,防止對人的繼續危害和對環境的污染。對發生的火災,要及時組織力量洗消,防止二次災害事故的發生。
六、工作要求
各成員單位務必高度重視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處理工作,無條件服從指揮,形成合力,盡職盡責,共同把危險化學品事故造成的損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
(一)在事故現場進行應急救援時,現場指揮和各專業救援隊伍之間應保持良好的通訊聯系;車輛應服從現場指揮人員的安排行駛和停放;對具有易燃、易爆危險物質大量泄漏的事故救援,應使用防爆型器材和工具,應急救援人員不得穿帶釘的鞋和化纖衣物,手機應關閉;對具有有毒物質的泄漏事故救援,必須使用正壓自給式防毒面具,對于對皮膚有危害的物質,必須穿全封閉化學防護服、戴防護手套等;事故污染區域應有明顯警戒標志。
(二)在實施應急救援的過程中,宣傳部門應對事故的宣傳報道嚴格把關,統一口徑,防止失實的報道;監察部門應及時監督有關部門履行職責的情況,防止失職瀆職的事件發生;安全監管部門應注意做好事故現場記錄和搜集有關事故證據,以便開展事故調查工作。
(三)各相關部門應根據本預案的要求,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制定分預案并與本預案相銜接,同時按照職責分工準備必要的應急救援裝備和救援物質,成立應急救援隊伍。
(四)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使用和儲存單位要制定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落實有關措施,成立應急救援隊伍,配備必要的裝備,并按要求組織演練。應急救援預案報旗應急救援辦公室備案。
七、其他事項
1、本《預案》自公布之日起實施。
2、本《預案》由旗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負責解釋。
上一篇:宿城區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預案
下一篇: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事故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