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據國家GB6944-86《危險貨物分類及品名編號》的規定,我公司常用危險化學品按其主要危險特性有以下幾類:
1.易燃液體危險特性:如:乙醇、丙酮等,此類藥品易燃,其蒸氣都或多或少具有麻醉作用,長時間吸入會使人失去知覺,深度或長時間麻醉可導致死亡。
2.易燃固體類危險特性:易燃固體(如赤磷等),是指燃點低,對熱、撞擊、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點燃,燃燒迅速,并可能散發出有毒煙霧或有毒氣體的固體。
3.遇濕易燃物品類危險特性:遇濕易燃物品(如金屬鉀、鈉等)是指遇水或受潮時,發生劇烈化學反應,易于自然或產生大量危險的易燃氣體的液體或固體。
4.氧化劑危險特性:氧化劑,如過氧化氫、高錳酸鉀等,指具有強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熱量的物質。
5.毒害品危險特性:毒害品,如此類物品如吸入、吞服或與皮膚接觸進入肌體后,累積達到一定的量,能與體液和器官組織發生生物化學作用或生物物理學作用,擾亂或破壞肌體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死亡、嚴重損害人體健康。
6.酸性腐蝕品危險特性:此類物品呈固態或液態,具有強烈腐蝕性。其揮發的蒸氣,能刺激眼睛,吸入會中毒。大部分酸性腐蝕品受熱或遇水會放出有度的煙霧,有些無機酸性腐蝕品,具有較強的氧化性,接觸可燃物易燃燒。
7.堿性腐蝕品危險特性:此類物品呈固態或液態,具有強烈腐蝕性。其揮發的蒸氣和粉塵能刺激眼睛,吸入會中毒。
二、化學事故的特點
化學毒物經大量的排放或泄漏后,污染空氣、水、土壤或食物,而經呼吸道、消化道、皮膚或粘膜進入人體,引起群體中毒甚至死亡事故的發生,稱化學事故。
化學事故具有以下特點:
①化學物質大量意外排放或泄漏造成的事故,會造成慘重的人員傷亡或巨大的財產損失。
②化學事故具有化學性損害多樣性,即化學事故除造成人員傷亡外,也可引起人體各器官、系統暫時性可永久性的功能或器質性損害;可以是急性中毒也可以是慢性中毒;不但影響本人也可影響后代;可以致畸也可以致癌。
③化學事故由于各種毒物分布廣、事故多,因而污染嚴重,環境被污染后,消除很難。
④化學事故的發生不受地形、氣候和季節影響。無論企業大小、氣候條件如何,也無論春夏秋冬,化學事故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
⑤化學物質種類繁多,個人如果沒有確定的危險源,確定是哪種物質引起的事故,將十分困難,對人員中毒或身體損害的確診也很難。
⑥化學事故不僅可造成人身中毒,也可引起火災或爆炸事故。
三、化學事故的后果
①中毒
刺激性氣體中毒;
•窒息性氣體中毒;•有機溶劑中毒;•高分子化合物中毒;•農藥中毒。
②爆炸
•氣體爆炸;•固體爆炸;•高壓設備爆炸;
③燃燒
四、化學事故救援的特點
針對化學事故的特點和后果,可以看出應急救援的方法除通用的救援方法外,還應重點做到以下幾點:
•現場災情控制•現場急救•醫院救治•配置個人防護用品
五、染毒區域人員撤離現場的注意事項
①做好個人防護。
②迅速判明上風向。撤離現場的人員應迅速判明風向,可利用旗幟、樹枝、手帕來辨明風向。
③防止繼發傷害。染毒區人員應盡可能利用交通工具向上風作快速轉移。撤離時,應選擇安全的撤離路線,避免橫穿毒源中心區域或危險地帶,防止發生繼發傷害。
④應在安全區域實行急救。遇呼吸心跳驟停的傷員應立即將其運離染毒區后,就地實施人工心肺復蘇,并通知其他醫務人員前來搶救,或者邊做人工呼吸邊就近轉送醫院。
⑤發揚互幫互助精神。染毒區人員應在自救的基礎上,幫助同伴一起撤離染毒區域,對于已受傷或中毒的人員更是需要他人的救助。
六、救援人員進入染毒區域的注意事項
①救援人員進入染毒區域必須事先了解染毒區域的地形,建筑物的分布,有無爆炸及易燃燒的危險,毒物種類及大致濃度,選擇合適的防毒用品,必要時穿好防護衣。
②應至少2--3人為一個組集體行動,以便互相監護照應。所用的救援器材需具備防爆功能。
③進入染毒區的人員必須明確一位負責人,指揮協調在染毒區域的救援行動,最好配備一部對講機隨時與現場指揮部及其他救援隊伍聯系。
七、急性化學中毒現場救治要點
①將患者移離中毒現場,至空氣新鮮的場所給予吸氧,脫除污染的衣物,用流動清水及時沖洗皮膚,對于可能引起化學性燒傷或能經皮膚吸收中毒的毒物更要充分沖洗,時間一般不少于20分鐘,并考慮選擇適當的中和劑中和處理;眼睛有毒物濺入或引起灼傷時要優先迅速沖洗。
②保護呼吸道暢通,防止梗阻。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血壓、呼吸、脈搏等生命體征,發現異常立即處理。
③中止毒物的繼續吸收。皮膚污染沖洗不夠時要繼續沖洗或中和。經口中毒,毒物為非腐蝕性,立即用催吐或洗胃以及導瀉的辦法使毒物盡快排出體外。但腐蝕性毒物中毒時,一般不提倡用催吐與洗胃的方法。
④盡快排出或中和已吸收入體內的毒物,解除或對抗毒物毒性。通過輸液、利尿、加快代謝,用排毒劑和解毒劑清除已吸入人體內的毒物。
⑤對癥治療,支持治療。保護重要器官功能,維持酸堿平衡,防止水電解質紊亂,防止繼發感染以及并發癥和后遺癥。
八、化學燒傷狀況:
化學性燒傷為人體接觸某些強腐蝕性化學物所引起的損傷。在局部可因熱力作用,化學刺激、腐蝕等造成皮膚、粘膜灼燒,同時還可因吸收造成全身中毒。
1) 酸類燒傷:例如接觸到硫酸,燒傷局部會紅腫痛,重者起水泡,呈燙傷癥狀。
2) 堿類燒傷:燒傷局部皮膚粘滑或如肥皂樣感覺,嚴重時會出現小泡,疼痛較劇烈。
3) 無機物燒傷:例如鉻酸、重鉻酸鉀等鉻化合物對粘膜有劇烈的刺激,產生炎癥和潰瘍。鉻的化合物可以致癌,吞服中毒。
4) 有機化合物燒傷:例如接觸到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會使皮膚干燥、破裂。
九、急性化學中毒現場救治注意事項
急性化學中毒現場救治非常重要,處理恰當可阻斷或減輕中毒病變的發展;反之,則可加重或誘發嚴重的病變。
①一些刺激性氣體中毒,如早期安靜休息,常可避免肺水腫發生,如休息不當活動太多,精神緊張往往促使肺水腫的發生。
②中毒病情有時發展較快,故需密切觀察,詳細記錄。并隨時掌握主要臨床表現,及時采取救治措施。
③治療中還應預防繼發性或并發性病變。如中毒性腦病進展期應防止呼吸中抑制及腦疝形成,昏迷期應防止繼發性感染。
④恢復期患者體力、精神狀態都未恢復時,應防止發生其他意外(如跌傷)。
⑤搶救過程中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非常重要,準確地記錄出入水量,調整輸液總量及電解質量,使機體環境保持穩定。
⑥可引起中毒的毒物多種多樣,有些毒物不但缺乏臨床資料,同時由于個體差異,吸入量不同或有毒物含有雜質,使中毒者差異大,變化大,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根據病情進行對癥治療。
上一篇:罐區清洗作業事故處理應急預案
下一篇:公司重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