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類大多數無毒,只有少部分蛇是毒蛇,毒蛇咬傷后對人危害嚴重,甚者可危及生命。但只要抓好勞動安全教育,掌握毒蛇習性規律,正確識別毒蛇與無毒蛇,切實做好預防工作,大多數蛇傷是可以避免的。
一、蛇類的生活習性
蛇類活動有一定的生活習性,大多數蛇怕人,受驚后迅速逃跑,一般不主動攻擊人;蛇類棲息地多在濕熱處;蛇是變溫動物,氣溫達到攝氏18度以上才會出來活動,特別是在悶熱欲雨或雨后初晴,經常出來活動,雨季暴雨,蛇洞被淹,蛇也會離洞活動,所以雨季雨前、雨后要注意防蛇;眼睛蛇、眼鏡王蛇多在白天活動,銀環蛇晚上活動,蝮蛇白天晚上都活動;此外,蝮蛇對熱源很敏感,有撲火習慣,所以夜間行路、宿營照明要注意。
二、蛇類的鑒別及各種蛇傷者的臨床表現
毒蛇一般頭大頸細,頭呈三角形,體表斑紋鮮艷,身體較粗而短,尾短而突然變細,靜息時常蟠團,動時多緩慢蜒行,咬人時嘴張得很大。
無毒蛇一般頭呈橢圓形,頸不細,體表花紋多不明顯,身體細長,尾部漸變細,尾巴長而尖,靜息時不蟠團,敏捷蜒行。
毒蛇與無毒蛇最根本的區別是:毒蛇多有一對較大的毒牙,與毒腺相通,牙痕呈單排,無毒蛇僅有鋸齒狀細牙,牙痕為雙排。
常見的毒蛇有竹葉青,蝮蛇,五步蛇,銀環蛇,眼睛蛇等。
竹葉青通身綠色為主,受驚時逃跑,咬傷后表現相對較輕;
眼鏡蛇通身黑色為主,豎起,扁頸,性情兇猛,能長時間對峙,噴射毒液,但不主動襲擊人,咬傷癥狀為傷口組織壞死,胸悶,高熱,呼吸困難;
眼睛王蛇通身黑褐色為主,豎起,扁頸,性情兇猛,為毒蛇中體形最大者,主動襲擊人,緊咬不放,傷后發病特急,多有生命危險;
銀環蛇背面黑色,有許多白橫紋(金環蛇則為黃橫紋),受驚時逃跑,但太近時會張口咬人,傷口不腫,不痛,數小時后全身癱瘓,呼吸困難;
蝮蛇通身棕褐色為主,頭大,三角形,受驚時逃跑,不主動襲擊;五步蛇通身棕褐色為主,頭大,三角形,鼻子上翹(看上去象叼個煙斗),兇狠,主動襲擊;蝰蛇通身棕褐色為主,頭三角形,略長,受驚時能長時間對峙。這幾種蛇傷后,傷口劇痛,出血多,病勢兇險。一些毒蛇有特征性的牙痕形態(見下表)
幾種主要毒蛇的牙距及牙痕形態
毒蛇名稱 |
毒蛇牙痕間距 (厘米) |
牙 痕 形 態 |
竹葉青 |
0.5~ 1.2 |
(八)呈“八”字形 |
蝮 蛇 |
0.6~1.2 |
( )牙距小 |
金環蛇 |
0.8~1.6 |
( )“品”字形。傷口周圍皮膚常呈荔枝皮樣外觀。 |
銀環蛇 |
0.8~1.4 |
( )“品”字形,傷口皮膚常有撕裂。 |
蝰斑蛇 |
1.0~1.5 |
( )局部組織呈深色 |
眼鏡蛇 |
1.1~1.9 |
( )傷口周圍瘀斑和腫脹明顯 |
眼鏡王蛇 |
1.5~3.0 |
( )傷口周圍明顯腫脹 |
五步蛇 |
1.5~3.5 |
( )牙距大、出血多,局部常有水泡和血泡。 |
三、蛇傷的預防措施
毒蛇咬傷嚴重威脅著工地人員的生命健康,應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盡量避免蛇咬傷的發生。
(一)積極認真學習蛇傷的基本知識。
(二)各施工隊營區要徹底鏟除雜草,清理亂石,平整土地,填塞洞穴,消滅蛇的隱蔽場所。
(三)徒步進入草叢前,應穿好鞋襪,扎緊褲腿,先用棍棒打草驚蛇。
(四)不要隨便在草叢和蛇可能棲息的場所坐臥,禁止用手伸入鼠洞和樹洞內。
(五)遇見毒蛇應遠道繞過,嚴禁追打捕捉。
(六)萬一被蛇追逐時,應向上坡跑或忽左忽右轉彎跑,切勿直跑或直向下坡跑;或者站在原處,注意蛇的來勢左右避開,尋找機會拾起樹枝自衛。
四、蛇傷的現場急救
施工作業時,一旦被毒蛇咬傷,由于管段施工線路長、交通不便,而傷者的病情又發展迅速,所以現場緊急處理顯得尤為重要。
(一)患者應鎮靜,切勿驚慌、奔跑,以免毒素吸收加快,應在安靜狀態下,放低受傷肢體、限制其活動,快速轉運。
(二)立即用身邊繩索、毛巾、布條、橡膠管等,在傷口上方5-10cm處扎緊,以阻斷靜脈和淋巴回流,以后每隔30分鐘放松1-2分鐘再扎緊,避免肢體缺血壞死,爭取在傷后2-5分鐘內完成。
(三)傷口上方纏扎后,立即用手擠壓傷口排毒,緊急時可用口吸吮,邊吸邊吐,并用清水嗽口,口腔粘膜破潰或齲齒者,小心中毒,要持續進行,直到醫務人員到場。若蛇毒入眼,應反復用清水沖洗。
(四)清除傷口血污、殘牙、泥垢,用清水、冷開水或肥皂水反復沖洗,局部冷凍物品外敷,降溫。
(五)工地衛生員到場后,可及時使用止血帶,冷鹽水、3%雙氧水沖洗,口服并外敷蛇藥片,傷口周圍胰蛋白酶封閉。
上一篇:重大意外傷害事故緊急救治預案
下一篇:重大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