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橋梁起重吊裝作業安全,提高起重吊裝作業應急處理能力,將起重吊裝作業因違章造成的損失減至最低,保障國有資產和員工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預案。 一、危險性分析及相應控制措施: 橋梁起重吊裝作業有造成事故的重大危險源和重要環境因素: 1、無吊裝方案或方案未報批引起重大起重傷害,控制措施是吊裝作業無方案或方案未批準不得開工; 2、吊裝作業人員無證上崗引起重大起重傷害,控制措施是從事特種作業必須持證上崗; 3、橋梁就位后未采取固定措施摘鉤引起重大起重傷害,控制措施是橋梁就位后,應立即打上支撐,方可摘鉤。 4、疲勞駕駛操作、精力不集中引起一般起重傷害,控制措施是合理調整工休時間,杜絕疲勞駕駛; 5、吊車力矩限位器、行程限位器等不靈敏引起一般起重傷害,控制措施是落實設備日檢、巡檢責任制,及時檢修,確保設備狀況良好; 6、超載、超限或吊裝不明重量的構件引起一般起重傷害,控制措施是執行《設備安全技術操作規程》“七禁止”“十不吊”規定; 7、斜拉、斜吊引起一般起重傷害,控制措施是執行《設備安全技術操作規程》“七禁止”“十不吊”規定; 8、惡劣天氣從事吊裝作業引起一般起重傷害,控制措施是執行《設備安全技術操作規程》規定; 9、起重臂下停留、行走引起一般起重傷害,控制措施是執行《設備安全技術操作規程》規定; 10、作業人員未按規定佩帶防護品引起重大起重傷害,控制措施是從事特種作業必須按規定佩帶防護用品; 11、鋼絲繩扭結、變形、斷絲、銹蝕等引起一般起重傷害,控制措施是執行《起重機用鋼絲繩檢驗和報廢實用規范》; 12、卡環質量缺陷引起一般起重傷害,控制措施是執行《設備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13、起吊物件不設溜繩起重傷害一般執行《設備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14、構件倒運未放穩擱實或支撐不牢導致物體打擊,控制措施是執行《設備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15、酒后作業起重傷害一般禁止酒后從事吊裝作業; 16、穿拖鞋、硬底鞋或易滑鞋作業導致高空墜落,控制措施是禁止穿拖鞋、硬底鞋或易滑鞋從事吊裝作業; 17、在起吊構件上放置工具、用品等引起物體打擊,控制措施是禁止在起吊構件上放置其他物品; 18、手拽腳蹬未穩固的構件引起高空墜落,控制措施是構件就位時不得用手拽或用腳蹬構件; 19、綁扎不牢、綁點不準引起一般起重傷害,控制措施是起吊前應檢查綁扎是否符合要求; 20、鋼絲繩與水平面的夾角小于30度,引起一般起重傷害,控制措施是綁扎鋼絲繩與構件的夾角不得小于30度; 21、兩臺吊機抬吊時動作不協調引起一般起重傷害,控制措施是兩機抬吊時必須統一指揮,動作配合協調,吊重分配合理,吊重小于單機起重量的80%; 22、起吊后運行速度忽快忽慢或突然制動引起一般起重傷害,控制措施是重物起吊或降落速度要均勻; 23、吊車與架空導線的安全距離不夠導致觸電事故,控制措施是執行《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3.1.2條規定; 24、使用裂紋、變形的吊鉤、吊環引起車輛傷害,控制措施是班前檢查及時更換。 二、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的組成、職責分工 制梁場成立應急預防領導小組,由場長任組長(現場總指揮),設立應急辦公室及聯系電話,并成立現場搶救組、報警組、后勤組,分別明確人員組成及各自職責。 組長:全面領導應急預防小組的工作,總體協調各部門在緊急應變中的分工協作和響應中的統一指揮調度,對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調配。 應急辦公室:設在制梁場安質部,辦公室主任為安質部部長,具體負責突發事故的應急處理工作,由現場搶救組、報警組和后勤組組成。 現場搶救組:負責事故發生后的人員及財產的現場搶救,在醫護人員到達之前,對受傷人員進行初步緊急救護。協助醫療救護人員將傷員送至安全地點。 報警組:負責事故發生后撥打急救電話,人員緊急疏散和清點工作,并引導急救車迅速到達事故現場。救護人員到達現場后向其介紹情況,協助緊急救護。 后勤組:負責應急響應中的財力、物力的調配,保證搶救工作的順利進行,并負責協助事故調查和善后處理工作。 三、事故報告和現場保護 1、事故發生后,按照有關規定,立即上報有關部門。 2、事故報告的內容應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工程項目名稱;傷亡人數;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斷、簡要經過;已經采取的救助措施和救助要求;事故報告單位、人員、通信方法。 3、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接到事故報告后,由辦公室負責人確定是否啟動本預案,確需啟動,領導小組組長和小組成員立即趕赴現場。在領導小組的統一指揮下,積極實施應急救援,并搞好現場保護,維護現場治安和交通秩序。因排除險情、搶救傷員和財產等原因,確需移動現場物品時,應做出標記和詳細記錄,最大限度地保護現場、保留痕跡和物證。 四、有關規定和要求 為能在事故發生后,迅速準確、有條不紊的處理事故,盡可能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平時必須做好應急救援準備工作,落實崗位責任制和各項制度。具體措施有: 落實應急救援組織,救援領導小組成員和救援人員應按照專業分工,本著專業對口、便于領導、便于集結的原則,建立組織、落實人員,每年初要根據人員變化及時調整確保組織的有效落實。 按照任務分工和事故的性質做好物資器材準備,如:指揮通訊、救護、搶修器材及交通工具。上述各種器材應指定專人保管,并定期檢查保養,使其處于良好狀態,各重點目標設救援器材柜,專人保管以備急用。 定期組織救援訓練和學習,按專業分工每年訓練一次,提高指揮水平和救援能力。 對員工進行經常性的應急常識教育。指導和組織群眾采取各種措施進行自身防護和互救工作。 建立完善各項制度。(1)值班制度,不分晝夜,只要施工,事故現場救援領導小組成員必須有人值班。(2)檢查制度,結合安全生產工作檢查,定期檢查應急救援工作落實情況及器具保管情況。每月檢查一次。 五、具體實施 (一)、責任分工 應急領導小組負責報警、指揮義務救援隊員組織人員疏散并疏通道路、迎接救援車輛;負責、組織義務救援隊員救助;領工員、安全員負責組織義務隊員在相關隊伍、部門的配合下根據預案實施救助并保護好現場;應急辦公室負責組織現場工作人員疏散、人員緊急救助、通知醫院急救。 (二)、發現事故,報警階段 1、主要報警方式:使用電話或其它方式向分公司和地方部門報告; 2、向120報警主要內容: (1)、報警人部門電話號碼、姓名或身份; (2)、事故發生的地點、部位; (3)、人員傷勢大小情況。 (三)事故處理: 確認事故后,應立即做到: 現場人員迅速運用既有預案進行救援,并將實情報告給公司負責人; 工地負責人采用多種形式與現場保持密切聯系,及時掌握事件、事故的進展情況; 如人員傷勢嚴重,應立即向120報警,通知就近醫療急救準備救助,指派專人在主要道口迎接救助車輛; (四)、人員疏散、傷員救助階段 確認事故后,應急領導小組發出疏散命令,義務救援隊員應立即通知現場作業人員進行疏散。 1、人員疏散及傷員救助 (1)派出一名義務救援隊員組織有關人員沿安全指示方向疏散; (2)阻止人員進入有危險的場所; (3)相關人員疏散到就近安全地帶集合,由作業隊對疏散出來的工作人員逐一清點并上報廠部;醫院救護人員及作業隊疏散出來的人員隨時準備救護傷員; 2、事故救援 (1)在場的應急領導小組成員、管理人員迅速組織救援,根據人員傷勢情況決定是否向“120”報警。 (2)作業隊義務救援隊員接到通知后,應迅速趕赴事故現場,到達現場后立即按照指揮人員啟動的救援預案進行救援; 救援的原則:一是救人第一和集中兵力的原則;二是先控制、后救援的原則;三是先重點、后一般的原則。 附表1 應急領導小組分工及職責表
附表2 義務救援人員名單
|
上一篇:港區加油作業安全與防污染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