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天然氣儲運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2014-08-27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1 總 則

  1.1 編制目的

  規范石油天然氣儲運事故的應急處置職責和響應程序,提高事故應急處置能力,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性石油天然氣儲運事故危害,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

  1.2 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條例》、《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和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陸上石油天然氣儲運事故災難應急預案》、《安徽省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制定本預案。

  1.3 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安徽省行政區域內陸上石油天然氣長輸干線及其大型儲運設施、處理終端等發生的下列事故應對工作:

  (1)造成10人以上死亡(含失蹤)、或危及1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50人以上中毒(重傷)、或需要緊急轉移安置5萬人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5000萬元以上的陸上石油天然氣儲運生產安全事故;

  (2)超出省轄市政府應急處置能力的生產安全事故;

  (3)跨省轄市行政區、跨多個領域(行業和部門)的生產安全事故;

  (4)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認為需要應急處置的生產安全事故。

  1.4 工作原則

  (1)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切實加強應急救援人員的安全防護,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危害。

  (2)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在省政府的領導下,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負責統一指導、協調石油天然氣儲運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地方政府、省直有關部門和相關企業按照各自職責和權限,負責石油天然氣儲運事故的應急管理和應急處置工作。

  (3)平戰結合、專兼結合。石油天然氣儲運企業平時做好事故應急準備,將平時管理與應急處置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培訓演練,做到常備不懈;發生事故時,應充分利用現有專業力量,發揮經過專門培訓的兼職應急救援力量進行自救,與地方政府組織的社會救援相結合開展事故應急救援工作。

  (4)依靠科技,提高水平。積極采用先進的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提高預警預防水平;不斷改進和提高應急救援裝備、設施和手段,增強應急救援能力。

  2 組織機構職責

  2.1 指揮機構組成和職責

  在省政府的領導下,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成立省陸上石油天然氣儲運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簡稱省天然氣救援指揮部),負責統一指導、協調安徽省境內陸上天然氣儲運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省天然氣救援指揮部的組成如下:

  指揮長:局長。

  副指揮長:分管石油天然氣安全監管工作副局長。

  成員單位:辦公室、綜合協調處、事故信息統計室、監管一處、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

  (1)辦公室:負責協調、組織應急值守的相關事宜,接收省委、省政府和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的指示,傳達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領導關于事故救援工作的批示和意見,并督辦落實;向省直有關部門和事發地的市政府通報事故情況,協調應急處置相關事務;本局處置事故過程中的后勤保障工作。

  (2)綜合協調處:負責事故應急救援有關文字信息綜合整理工作,協助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做好事故現場新聞發布工作。

  (3)事故信息統計室:負責接收、處置各地、各部門上報的事故信息,向省委、省政府、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報送事故信息,并跟蹤、續報事故救援進展情況。

  (4)監管一處:指導事故應急救援工作;提供事故單位信息。

  (5)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協調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協調組織安全生產應急專家為應急救援提供技術支持;協調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參加事故搶險救援;提拱應急救援裝備、物資、通訊方式等信息。

  2.2 有關部門職責

  根據事故情況,省天然氣救援指揮部按照《安徽省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協調省直有關部門履行事故處置相關職責。

  市、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陸上石油天然氣儲運事故應急處置機構,比照省天然氣救援指揮部組成和職責,結合本地實際確定。

  2.3 專家組職責

  專家組由相關領域的技術和管理專家組成。主要職責是:

  (1)協助現場救援指揮部判斷事故危害發展的趨勢、程度;

  (2)分析事故原因,提出應急救援措施和建議;

  (3)為現場救援指揮部的決策提供依據和方案。

  3 預警預防行動和信息報告

  3.1 事故信息監控和報告

  各市、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和有關企業應建立健全并及時更新重大事故隱患和重大危險源數據庫,制定監控方案和程序,進行風險分級。對可能造成較大以上的事故信息,要及時報告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事故發生后,事故單位應當立即向當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有關主管部門報告。對于重大、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當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有關主管部門在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逐級上報至國家有關主管部門。逐級上報時間不得超過2小時。必要時,可以越級上報事故情況。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有關主管部門在上報事故情況時,應當同時報告本級政府。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和省直有關主管部門以及省轄市政府接到發生重大、特別重大事故的報告后,應當立即報告省政府。

  報告事故應當包括下列內容:事故發生單位概況;事故發生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現場情況;事故的簡要經過;事故已經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已經采取的措施等。

  3.2 預警預防行動

  3.2.1 預警

  生產安全事故預警級別按照事故發生的緊急程度、發展勢態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為Ⅰ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和Ⅳ級(一般),依次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表示。

  省天然氣救援指揮部負責向社會發布事故紅色、橙色預警公告(對跨省轄市行政區的黃色、藍色預警公告,須經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授權后發布)。

  預警公告內容包括:生產安全生產事故名稱、預警級別、預警區域或場所、預警起止時間、影響估計及應對措施、發布機關等。

  預警公告可以通過報紙、廣播、電視、通信網絡等公共媒體發布和組織人員逐戶通知等方式。對特殊人群、特殊場所應當采取有針對性的有效公告方式。

  預警信息發布后,預警區域內各有關單位要采取有效預防措施,預防事故發生。

  紅色、橙色預警公告發布的同時,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提請省政府通知省省直有關部門、事發地政府、應急救援機構及有關專家立即進入應急狀態,密切關注事態進展,并按照《安徽省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做好應急響應準備工作。

  省天然氣救援指揮部分析事故災難預警信息,對特別嚴重的情況要及時提升預警級別。

  3.2.2 預防行動

  發布Ⅰ級、Ⅱ級預警,宣布進入預警期后,省天然氣救援指揮部、事發地的市、縣(市、區)政府及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針對即將發生的事故特點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措施:

  (1)啟動應急預案;

  (2)責令各級石油天然氣救援指揮機構和發生事故的企業及時收集、報告有關信息,加強對事故發展情況的監測、預報和預警工作;

  (3)組織有關部門、專業技術人員、專家,隨時對監控信息進行分析評估,預測發生事故可能性的大小、影響范圍和強度以及可能發生的事故級別;

  (4)指令應急救援隊伍、相關人員進入待命狀態,并動員后備人員做好參加應急救援和處置工作的準備;

  (5)調集應急救援所需物資、設備、工具,準備應急設施和避難場所,并確保其處于良好狀態、隨時可以投入正常使用;

  (6)加強對重點單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礎設施的安全保衛,維護社會治安秩序;

  (7)采取必要措施,確保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電、供氣、供熱等公共設施的安全和正常運行;

  (8)轉移、疏散或者撤離易受突發事件危害的人員并予以妥善安置,轉移重要財產。

  4 應急響應

  4.1 事故響應分級標準

  按照事故的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將陸上石油天然氣儲運事故應急響應級別分為Ⅰ級響應、Ⅱ級響應、Ⅲ級響應和Ⅳ級響應。

  出現下列情況時啟動Ⅰ級響應:陸上石油天然氣儲運設施發生特別重大油氣泄漏、火災、爆炸、中毒事故,已經嚴重危及周邊社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或疏散轉移10萬人以上、或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或嚴重社會影響;事故事態發展嚴重,且亟待外部力量應急救援等。

  出現下列情況時啟動Ⅱ級響應:陸上石油天然氣儲運設施發生重大油氣泄漏、火災、爆炸、中毒事故,已經危及周邊社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50人以上中毒、或疏散轉移5萬人以上、或5000~10000萬元直接經濟損失、或重大社會影響等。

  出現下列情況時啟動Ⅲ級響應:陸上石油天然氣儲運設施發生較大油氣泄漏、火災、爆炸、中毒事故,已經危及周邊社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30人以上中毒、或直接經濟損失較大、或較大社會影響等。

  出現下列情況時啟動Ⅳ級響應:陸上石油天然氣儲運設施發生油氣泄漏、火災、爆炸、中毒事故,已經危及周邊社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30人以下中毒、或一定社會影響等。

  4.2 分級響應

  堅持屬地管理原則,按照事故等級分級響應。

  事故發生后,發生事故的企業及其所在地政府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并根據事故等級逐級上報。

  發生Ⅰ、Ⅱ級事故及險情時,啟動本預案及以下各級預案并及時上報國家有關部門和機構;發生Ⅲ級事故及險情時,啟動市級及以下應急預案,并及時上報省天然氣救援指揮機構;發生Ⅳ級事故及險情時,啟動縣級應急預案,并及時上報市天然氣救援指揮機構。超出本級應急救援處置能力時,及時請求上一級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啟動上一級應急預案。

  4.3 響應程序

  4.3.1 先期處置

  發生重大、特別重大石油天然氣儲運事故后,事發地的市、縣(市、區)政府負責人應立即赴事故現場,啟動本級政府應急預案,組織指揮公安、消防、醫療衛生等相關應急救援隊伍進行先期處置,并根據實際情況,決定采取下列必要措施:

  (1)立即實施緊急疏散和救援行動,組織群眾開展自救互救;

  (2)緊急調配轄區內應急資源用于應急處置;

  (3)劃定警戒區域,采取必要管制措施;

  (4)實施動態監測,進一步調查核實;

  (5)向社會發出危險或避險警告,通報相關市、縣;

  (6)及時向省天然氣救援指揮部報告,并提出應急處置建議和支持請求。

  4.3.2 應急決策

  省天然氣救援指揮部接到重大、特別重大石油天然氣儲運事故信息報告后。執行如下應急響應程序:

  (1)立即向省委、省政府和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報告事故信息;

  (2)省天然氣救援指揮部負責人及成員赴事故現場,現場指揮;

  (3)對事發地的市、縣(市、區)政府提出事故災難應急處置要求,責成有關部門立即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

  (4)通知有關專家、應急救援隊伍、有關單位做好應急準備,赴現場救援。

  (5)通知有關部門做好交通、運輸、通訊、氣象、物資、資金、環境保護等支援工作;

  (6)調集有關應急裝備、物資等投入應急救援;

  (7)及時向公眾及媒體發布事故應急救援信息。

  4.4 指揮協調

  事故救援現場指揮堅持屬地為主的原則。事故發生后,根據應急處置的需要,成立由事發地的市級政府負責、有關省直部門和企事業單位人員參加的現場救援指揮部,統一協調指揮事故救援。

  現場救援指揮部可成立若干工作組:

  (1)搶險救援組:由安全監管、公安、消防、質監等部門組成,負責組織專業搶險救援力量,開展現場處置;根據需要,調遣后續增援隊伍。

  (2)醫療救護組:由衛生等部門組成,負責醫療救援、衛生防疫工作。

  (3)治安警戒與交通管制組:由公安、交通運輸等部門組成, 負責實施現場警戒,維護治安秩序,保護事故現場;事發地交通管制工作,確保運輸暢通。

  (4)疏散安置和生活保障組:由事發地政府及其民政、公安等部門組成,負責人員緊急疏散安置及應急工作人員食宿等生活保障工作。

  (5)物資經費與通信保障組:由經濟和信息化、財政、商務、通信管理等部門組成,根據需要負責調集、征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機構的物資、設備、房屋、場地等用于應急;現場應急通信保障工作,確保通信暢通。

  (6)綜合信息組:由事發地政府、安全監管人員組成,負責事故信息綜合整理工作。

  (7)環境監測組:由環境保護、 氣象等部門組成,負責環境質量監測和氣象資料的提供,環境污染的控制、處置工作。

  本預案啟動后,省天然氣救援指揮部協調指揮的主要任務是:

  (1)根據現場搶救工作需要和我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力量的布局,協調調動有關救援隊伍、裝備、物資,保障事故搶救需要;

  (2)組織有關專家指導現場搶救工作,協助當地政府提出救援方案,制定防止事故引發次生災害的方案,責成有關方面實施;

(3)針對事故引發或可能引發的次生災害,適時通知有關方面啟動相關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北省| 武清区| 齐河县| 昌吉市| 密山市| 平安县| 沙雅县| 益阳市| 灵寿县| 遂昌县| 贵德县| 根河市| 双牌县| 黔南| 利津县| 陵水| 云梦县| 贺兰县| 呼和浩特市| 宜丰县| 乐业县| 云林县| 明光市| 临湘市| 尼玛县| 吉林省| 仙居县| 文登市| 乐陵市| 上栗县| 奉新县| 闽侯县| 信宜市| 化州市| 罗源县| 林西县| 五台县| 义乌市| 乌兰察布市| 敖汉旗| 图木舒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