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業日常安全管理要與安全評價工作有機結合,使企業安全管理工作規范化、標準化、程序化,切實提高企業安全管理水平。
關鍵詞 安全評價 安全管理 過程方法 流程管理 持續改進 安全文化
目前為數不少的企業對安全評價的認知程度不高,存在應付思想,與安全評價機構配合不力,不愿意提供真實的第一手資料,使安全評價機構的工作難以“對癥下藥”;對安全評價機構提出的整改措施不能積極主動創造條件落實,這樣的安全評價工作就很難與企業日常安全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失去了安全評價的實際意義,事故隱患得不到解決,企業的安全生產就要亮紅燈。 就此問題,筆者從安全評價與企業安全管理工作如何有機結合淺談幾點個人看法:
一、企業要正確認識安全評價工作的目的
開展安全評價工作一方面是國家行政許可的需要,另一面是企業實現安全管理本質化的需要。安全評價機構在某種程度上就好比是“企業大夫”。企業需要安全評價機構對企業的安全生產狀況進行“聽、看、問、查、評”,查出企業的安全隱患,進行科學評價,提出合理可行的整改措施,從而消除隱患,使企業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因此在評價過程中,企業應該抓住安全評價的契機,極力與安全評價機構配合,從“強身健體”的高度出發,如實匯報企業生產工藝、設備狀況、存在隱患等情況,以防止和減少各類事故的發生,實現企業安全生產的持續好轉。
二、把安全評價的結果貫穿于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
安全評價報告并不僅僅是為了拿到企業生產經營的“通行證”,更重要的是要發揮其指導安全生產的實用性。一方面對安全評價結果的要進行宣傳與培訓,讓大家都知道目前企業存在的安全隱患及其危害性;另一方面要對評價報告中的隱患進行原因分析、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整改時間、資金預算、明確負責人及其職責等,并對整改落實情況進行檢查,以真正達到消除隱患的目的。
三、建立健全企業安全生產的自保自查體系
安全管理講起來簡單,實際上卻需要做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安全管理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扎扎實實、一絲不茍,要牢牢貫穿于生產的全方位、全過程,來不得馬虎。任何一起看似“偶然”的事故,其背后都蘊含著事故發生的“必然”規律,都能找到發生事故的根源。
企業應通過安全評價,建立安全管理目標、完善安全管理網絡、明確安全職責,開展包括安全管理法律法規標準等內容在內的安全培訓教育,持續進行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制定應急預案,切實有效地進行安全檢查、安全績效評估與改進,培育企業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標準體系等工作,建立健全企業安全生產的自保自查體系。下面著重就運用過程方法,導入流程管理,強化安全細節管理和建立安全管理標準體系作個探討:
。ㄒ唬、運用過程方法,導入流程管理,強化安全細節管理。
企業安全工作由一個又一個過程構成,有效管理的基礎是清晰的識別安全過程,確定每項安全管理工作過程的輸入、輸出、監控指標,建立安全過程控制及安全績效的考核基礎。
過程是“一組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活動”。任何將所接收的輸入轉化為輸出的活動都可視為過程。過程方法實際上是對過程網絡的一種管理方法,它要求組織系統地識別并管理所采用的過程以及過程的相互作用。過程方法是一種更精細,更系統,更科學的管理方法,運用這一管理手段,能有效地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運用過程方法進行管理,要求我們首先識別過程。所謂識別過程包括兩層涵義:一是將企業的一個大過程分解為若干個子過程;二是對現有的過程進行定義和分辨。例如流水線上的作業過程,可以分解到每個員工所干的工作為止。其次是要強調主要過程。企業的過程網絡錯綜復雜,企業安全管理者對主要過程應重點控制不能放松。抓住重點矛盾,以防眉毛胡子一把抓,顧此失彼。同時,還要嚴格職責,完善各項規章制度。過程一旦建立,并運轉,就應對其進行控制,防止其出現異常。控制時要注意過程的信息,當信息反映有異常傾向時應立即采取措施,使其回復正常。操作人員要嚴格按標準化操作,避免習慣性操作,最終實現輸出的增值。更重要的要經常改進過程,通過對過程的測量和分析,發現過程存在的不足或缺陷以及可以改進的機會,對過程進行改進,提高其效益或效率。從而達到實現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
流程管理是以平衡的流程觀為導向,通過對組織流程“識別、測量、分析、改進、控制、創新”的循環過程,持續提高組織績效的系統化改進方法。通過流程管理能提高流程管理意識、拓寬管理視野、轉變管理觀念;通過流程管理,進一步規范企業的基礎管理、提高執行力;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調動員工管理創新的積極性。
為保障各項安全管理工作有序實施,在安全評價的基礎上導入流程管理,制定配套的安全管理標準、規章制度,明確產生的記錄或基礎資料,避免重復交叉、遺漏、扯皮,明確各安全管理環節的職責、權限、工作內容、依據及方法,實現安全管理規范化、標準化、程序化。
(二)、建立安全管理標準體系。
在安全評價、安全過程識別、流程梳理、優化的基礎上,編制各項安全管理標準、規章制度,建立安全標準體系,為安全工作常態化開展奠定基礎,使各項安全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查。而安全標準體系的建立最有效的做法是貫徹推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GB/T28001)。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GB/T28001)是一項管理體系標準,目的是通過管理減少及防止因意外而導致生命、財務、時間的損失,以及對環境的破壞。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運行將活動分為四個階段:
1)規劃(策劃)階段
組織根據自身的特點確定方針,建立總體目標,并制定行為準則和實現目標的具體措施。
2)實施階段
充分利用安全評價中的危險點分析、存在隱患、應急預案、整改措施等規定職責,做好培訓,溝通交流,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對各項活動的全過程實施有效的控制。
3)檢驗階段
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對相關過程進行監督、監測和審核,根據監測結果,對不符合采取糾正和預防措施。
4)改進階段
最高管理者定期進行管理評審,評估組織的職業健康安全方針、目標和體系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提出改進計劃,動員職工參與改進。
四、堅持PDCA循環,建立不斷完善的安全管理機制。
在安全管理體系運行中,通過安全評價、安全檢查、安全績效考核、事故通報、安全管理體系內部審核/評審等,不斷發現問題、反饋信息,持續開展策劃、實施、檢查、改進(PDCA)活動,使安全日常管理工作建立起長效的、動態的管理機制。
五、堅持以人為本,培育安全文化。
堅持以人為本,培育提倡對人的“愛”與“護”,以員工安全文化素質為基礎而形成的安全文化(安全精神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為文化、安全物質文化)。以安全標準體系作為主體的安全規范文化,同時結合法律法規要求及企業安全管理實際,提煉企業安全精神文化、物質文化。通過方案實施,逐步形成 “珍惜生命、文明生產”、“保護勞動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身心安全與健康”的文化氛圍,落實“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的要求。從而,全面提高人員安全素養,
使遵守法律法規,執行安全規范的做法成為習慣,成為大家的自覺行為。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和要求,企業要及時熟悉和貫徹執行國家、省、市、縣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和標準,同時要服從各級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管,充分利用評價機構的資源(請安全評價機構參與企業安全管理工作,如:培訓、安全檢查、安全管理基礎工作指導等),形成企業自查、整改→專家評價→整改、復查、鞏固→新一輪評價的環節,以此形成企業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安全生產長效管理機制,讓監管部門放心,讓中介機構省心,更讓企業自身順心。
上一篇:安全評價對加油站的安全管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