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職業衛生法制的逐步完善,預防性職業衛生監督執法力度日益加強,作為監督措施的建設項目職業衛生審查工作得以強化。職業衛生審查中的重要依據——職業衛生評價工作,在預防職業危害中的意義,越來越得到各方面的理解和重視。就全國來講,由于建設項目職業衛生評價在職業衛生法規中不夠明確,各省、市此項工作開展得很不平衡。為了保護職工健康,加強職業病預防工作,開拓職業衛生工作的新局面,有必要就職業衛生評價及與此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一、建設項目職業衛生審查是預防性職業衛生監督的具體工作
國家要求:建設工程項目的職業衛生防護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竣工驗收投入使用。為保證此“三同時”的落實,國家衛生行政部門明確規定:在工業企業建設項目的建設期間實施預防性職業衛生監督。目的是:保證建設項目建成后的作業環境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對職業危害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出現“先污染,后治理”的局面,從根本上控制或消除職業危害。
預防性衛生監督就是由衛生監督部門對生產性建設工程項目的建設全過程實行職業衛生監督審查。這項制度已實施多年,并正走向規范化,在預防職業危害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職業衛生評價是建設項目衛生審查的依據
為落實“三同時”的規定,建設項目職業衛生審查要在建設的全過程(即建設程序的各個階段)中實施。包括設計階段的職業衛生審查、施工過程中的監督檢查,以及竣工驗收中的職業衛生監督審查。
在建設過程各個階段的職業衛生審查中,設計審查是最重要的。監督部門主要依據經衛生行政部門認可的評價單位作出的《建設項目職業衛生預評價報告書》。它是根據初步設計資料,分析生產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職業有害因素,論證設計中職業衛生對策措施,并預測項目建成后的勞動條件。因此,根據國家有關標準,規定《建設項目職業衛生預評價報告書》具有政策性、科學性和公正性,是對建設項目進行設計審查的重要依據。
施工監督檢查主要是在項目建設施工中,監督人員深入施工現場,督促檢查職業衛生防護設施在施工中的落實情況。
竣工驗收中的職業衛生監督審查是落實“三同時”審查的最后一關。它不僅要檢查職業衛生防護措施落實情況,還要檢驗措施是否達到國家標準和設計的預期效果,發現不足和缺陷,及時采取措施補救。此外,還要檢查作業者是否作了上崗前體檢,對禁忌癥者是否調離,以及是否建立了職業衛生管理制度等。竣工驗收審查的依據是:評價機構通過試生產期間的現場勞動衛生學調查,參照作業環境職業有害因素檢測數據等資料,根據國家有關標準作出的、反映該項目職業衛生狀況及防護設施效果的《建設項目竣工驗收職業衛生評價報告書》。
《職業衛生預評價報告書》及《竣工驗收職業衛生評價報告書》涉及專業廣,技術含量高,其編制需綜合性專業知識。職業衛生監督部門對建設項目實施職業衛生審查時,如果沒有評價服務機構出具的職業衛生評價報告書作為主要技術依據,就很難準確地簽發《建設項目設計衛生審查認可書》和《建設項目竣工衛生驗收認可書》。由此可見,職業衛生評價是職業衛生監督部門對建設項目實施職業衛生審查的重要依據。
三、不同類型的職業衛生評價
我們在工作實踐中體會到,職業衛生評價按評價目的、內容及評價方法的不同,可分3種類型,即建設項目職業衛生預評價、建設項目竣工驗收職業衛生評價和生產企業的職業衛生現狀評價。
建設項目職業衛生預評價是建設單位在初步設計會審前,為申請設計職業衛生審查作準備而委托有評價資格的機構進行的評價工作。評價機構根據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設計資料,以工藝流程和技術設備為重點,運用科學方法,分析、辨識該項目中固有的、潛在的職業有害因素的種類及其所在部位,以及工人接觸機會,預測其產生危害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礎上論證、評價設計中擬采用的職業衛生防護措施是否科學、合理、有效、可行;同時提出預防職業危害的補充建議。職業衛生預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職業衛生監督部門審查建設項目的職業衛生防護措施是否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設計得是否完備,提供科學技術依據。同時,預評價報告也是設計單位完善施工設計的依據。
建設項目竣工驗收職業衛生評價,是建設單位在試生產期間,為申請職業衛生竣工驗收作準備而委托評價機構進行的評價工作。評價機構通過對建設項目試生產期間的作業現場進行勞動衛生學調查,依照建設單位提供的建設資料、設計階段的《建設項目職業衛生預評價報告書》以及滿負荷生產狀況下《生產環境有害因素檢測報告》等,根據國家有關衛生標準、規范,經分析、論證對該建設項目作出職業衛生評價。評價機構編制的《建設項目竣工驗收職業衛生評價報告書》,既是職業衛生監督部門對建設項目進行職業衛生驗收的主要依據,同時也為建設單位提供了整改補救仍存在的職業衛生問題的依據。
生產企業職業衛生(現狀)評價是對生產運行的企業職業衛生狀況進行的評價。這種評價一般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企業領導為掌握本企業職業危害現狀,或是企業為檢驗已采取的職業衛生防護措施的效果,而委托評價機構所作的評價;另一種情況是:職業衛生監督部門對職業有害因素的濃(強)度超過國家衛生標準的生產企業,責令其整改,為檢驗該企業的整改落實情況及其效果,對改進后的作業環境進行的職業衛生狀況評價。采用勞動衛生學及職業流行病學等研究方法,針對該企業的職業衛生現狀作出的評價。
以上3種類型的職業衛生評價,其目的、評價方法及要求均不相同。從職業衛生監督角度來看,建設項目職業衛生預評價和竣工驗收職業衛生評價,是在預防性衛生監督期間進行的;生產企業職業衛生(現狀)評價屬經常性衛生監督。職業衛生評價作為重要的執法監督依據,存在于監督的環節中。但是必須明確,職業衛生評價不是行政執法監督行為,它屬于專業性衛生服務工作。本著政事分離、監督與技術服務分開的精神,為使評價工作體現客觀、公正的原則,這項服務工作須由職業衛生監督部門以外的專業服務機構來承擔。為保證職業衛生評價報告的學術水平和質量,衛生行政部門必須對職業衛生評價機構實行資格認證。
綜上所述,職業衛生評價是落實“三同時”規定,實施預防性衛生監督,進行建設項目衛生審查的重要環節和執法監督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