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的
查明引起急性職業病和中毒的原因,控制職業病危害因素,使其對作業人員的健康危害減少到最小程度,并為采取干預措施提供依據。
(2) 內容
a. 了解事故發生的各個環節(時間、地點、人物、過程);
b. 通過對事故現場職業危害因素的濃(強)度檢測與采樣分析,力求迅速判斷毒物種類、逸散數量等;
c. 分析事故發生原因;
d. 事故危害程度調查,了解中毒人數及其病傷程度及預后;
e. 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控制職業病危害的對策建議。
(3) 急性職業病和中毒事故調查的程序
a. 接到急性中毒事故報告應盡快趕赴現場進行調查;
b. 詳細調查了解中毒發生時的作業過程;
c. 根據生產工藝過程,分析、確定可能引起中毒的化學物質并進行檢測,做到有針對性;由于空氣中有害化學物質濃度發生變化而不易采集到發生中毒時的實際濃度時,必要時為判明中毒原因,在采取防護措施的前提下可模擬發生中毒時的作業過程,再進行毒物檢測。
d. 根據化學物質的毒性及操作過程中產生的空氣中的濃度、以及中毒人員的癥狀、體征和臨床的理化檢查,判定中毒原因;
e. 按衛生部制定的《急性職業中毒流行病學調查表》及《急性職業中毒報告卡》要求收集必需的數據并填報;
f. 撰寫急性職業中毒事故調查報告,上報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事故處理機構。
(4) 結果與評價
a. 調查的項目數;
b. 調查報告的質量和利用情況;
c. 文書檔案合格率。
上一篇:職業衛生健康教育
下一篇:制鞋企業職業病的預防、診斷及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