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日前表示,2010年我國突發環境態勢呈現高發態勢,突發事件態勢仍然處于高峰期。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在2010年全國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會議上表示“近年來,我國突發環境事件數量居高不下,安全生產事故和交通事故以及自然災害引發次生環境事件明顯增多,重 金屬污染仍保持高發態勢。”
2010年受理環境污染案1469起 突發事件149起
近年來,我國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但由于突發環境事件數量居高不下,安全生產事故和交通事故以及自然災害引發次生環境事件明顯增多,重金屬污染仍保持高發態勢,致使環境應急管理工作面臨巨大挑戰。今年是我國“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但目前看來我國環境污染仍未得到遏制,重大污染事件頻發,環境惡化嚴重威脅百姓安全。2010年1-11月環保部共接報并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149起,受理舉報環境污染事件1469件。
國家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表示雖然群眾舉報的環境污染問題絕大多數得到有效處理,但環境污染事件總量居高不下,且類型多、發生區域廣,環境安全依然面臨嚴峻形勢。
張力軍在此間舉行的全國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會議上說,今年發生的一批重大、敏感性突發環境事件,重大自然災害次生環境的應對問題都得到了妥善處置。比如,中石油蘭鄭長輸油管道渭南支線柴油泄漏事件、大連輸油管道爆炸火災事故、青海玉樹地震以及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發生后,相關部門地迅速處置,將事件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2010年1-11月,環境保護部共接報并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149起,其中重大環境事件4起,較大環境事件39起。由安全生產事故和交通事故引發的次生災害事件有91起,占總數的61.1%。自然災害導致及次生的突發環境事件達17起。重金屬污染事件仍保持高發態勢。今年相繼發生了江蘇大豐、四川隆昌、湖南嘉禾、甘肅瓜州、湖北崇陽、安徽懷寧等9起血鉛事件,這表明目前鉛冶煉企業造成的污染仍然很嚴重。
環境應急建設
在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方面,張力軍表示,全國已有80%的地市級環保部門和70%的縣級環保部門開通了12369環保舉報熱線,約有5千余人專門從事環境投訴受理工作。截至今年11月底,環保部通過“010-12369”共受理舉報1469件,已辦結1330件,結案率達90%,群眾舉報的環境污染問題絕大多數得到有效處理。
雖然如此,當前環境安全依然面臨嚴峻形勢。國內環境風險異常突出,環境污染事件總量居高不下,且類型多、發生區域廣。因為污 染事件誘因復雜,環保部門預警防范難,形成事件危害大、處置難、社會關注度高的難題。此外,安全生產、交通事故等引發的次生突發環境事件也在持續上升,百年一遇甚至幾百年一遇的自然災害多發頻發。
因此,環保部門在制定“十二五”環保規劃時要系統考慮環境應急管理內容,并加強環境應急預案管理。
全國環境監測機構已達2492個
近日,記者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成立30周年慶祝大會上獲悉,截至目前,全國環境監測機構已有2492個,監測人員5.3萬多人,為國家環境管理服務的效能不斷增強。
環境監測是探索環保新道路的重要支撐。30年來,環境監測總站取得的成績可圈可點:堅持以完善環境監測技術體系為工作主線,研究制定了全國環境 監測技術路線及大部分環境監測技術規范、規定、標準和方法;以環境空氣和地表水監測為突破口,建成了覆蓋我國主要水體的地表水自動監測網絡和全國113個環保重點城市的空氣自動監測網絡,以環境質量保障為著力點,積極開展重大突發事件環境應急監測和國家重大活動環境質量保障監測,以技術立站和人才興站為方針,初步形成了以院士領銜,研究員為主干,中、高級技術人員為主體的人才梯隊。
總投入100億元 我國應用物聯網對1.5萬個重點環境污染源實施監控
監控技術和裝備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環境監督管理的有效性,能否對污染源進行實 時、準確地監控,關系到“十二五”減排目標的實現。物聯網應用于環境監管已成為現階段推動環境管理的有效手段。應用物聯網海量集成技術、細化污染 源監控系統全方位架構、強化數字環境管理,將帶來環境管理模式的重大轉變。
據介紹,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符合物聯網的基本特征,“十一五”期間,全國31個省市區300多個地市近萬家排污企業共同實施了國控重點污染 源自動監控建設項目,總投入超100億元人民幣,實現了數萬個信息點位的聯通,實現了對排污口、環保治理設施以及部分生產工藝的全方位監控,構建了一個龐 大的環保監控體系,使得“十一五”環保呈現向好態勢。這位負責人說,根據最新統計,中國已經建成343個省、市兩級污染源監控中心,對1.5萬多家重點污 染源實施了自動監控。應用物聯網理念創新的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已成為中國現階段鞏固污染減排成果的有效手段。
上一篇:“十二五”環境保護面臨四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