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危害因素的有效控制,可以很好的預防事故的發生,即使一旦事故發生,由于采取了一定的控制措施,可以將事故的損失得以降低。
一、事故預防對策的基本要求和原則
(一)事故預防對策的基本要求
采取事故預防對策時,應能夠:
(1)預防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危險和危害因素;
(2)排除工作場所的危險和危害因素;
(3)處置危險和危害物并減低到國家規定的限值內;
(4)預防生產裝置失靈和操作失誤產生的危險和危害因素;
(5)發生意外事故時能為遇險人員提供自救條件的要求。
(二)選擇事故預防對策的原則
1、設計過程中,當事故預防對策與經濟效益發生矛盾時,宜優先考慮事故預防對策上的要求,并應按下列事故預防對策等級順序選擇技術措施:
(1)直接安全技術措施
生產設備本身,應具有本質安全性能,保證不出現任何事故和危害。
(2)間接安全技術措施
若不能或不完全能實現直接安全技術措施時,必須為生產設備設計出一種或多種安全防護裝置,最大限度地預防、控制事故或危害的發生。
(3)指示性安全技術措施
間接安全技術措施也無法實現時須采用檢測報警裝置、警示標志等措施,警告、提醒作業人員注意,以便采取相應的對策或緊急撤離危險場所。
(4)若間接、指示性安全技術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危害發生,則應采用安全操作規程、安全教育、培訓和個人防護用品等來預防、減弱系統的危險、危害程度。
2、按事故預防對策等級順序的要求,設計時應遵循以下具體原則:
(1)消除:通過合理的設計和科學的管理,盡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危險、危害因素;如采用無害工藝技術、生產中以無害物質代替有害物質、實現自動化作業、遙控技術等;
(2)預防:當消除危險、危害因素有困難時,可采取預防性技術措施,預防危險、危害發生,如使用安全閥、安全屏護、漏電保護裝置、安全電壓、熔斷器、防爆膜、事故排風裝置等。
(3)減弱:在無法消除危險、危害因素和難以預防的情況下,可采取減少危險、危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風排毒裝置、生產中以低毒性物質代替高毒性物質、降溫措施、避雷裝置、消除靜電裝置、減振裝置、消聲裝置等。
(4)隔離:在無法消除、預防、減弱的情況下,應將人員與危險、危害因素隔開和將不能共存的物質分開,如遙控作業、安全罩;防護屏、隔離操作室、安全距離、事故發生時的自救裝置(如防毒服、各類防護面具)等。
(5)連鎖:當操作者失誤或設備運行一旦達到危險狀態時,應通過連鎖裝置終止危險、危害發生。
(6)警告:在易發生故障和危險性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標志;必要時,設置聲、光或聲光組合報警裝置。
(三)提出的勞動安全衛生對策應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和經濟合理性
(1)針對性是指針對行業的特點和辨識評價出的主要危險、危害因素及其產生危險、危害后果的條件,提出對策。
由于危險、危害因素及其產生危險、危害后果的條件具有隱蔽性、隨機性、交叉影響性,對策不僅是針對某項危險、危害因素孤立地采取措施,而且應以系統全面地達到國家勞動安全衛生指標為目的,采取優化組合的綜合措施。
(2)提出的對策應在經濟、技術、時間上是可行的,能夠落實、實施的。
(3)經濟合理性是指不應超越項目的經濟、技術水平,按過高的勞動安全衛生指標提出事故預防對策。
二、控制危險、危害因素的對策措施
消除、預防和減弱危險、危害因素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是事故預防對策是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實質上是保障整個生產、勞動過程安全生產的對策措施。
提高生產管理水平,充分利用現有技術條件和采用新技術不斷改善勞動條件,消除生產過程中的危險、危害因素,傷亡事故肯定會得到控制而大大減少的。控制危險、危害因素的對策分列如下:
(一)改進生產工藝過程,實行機械化、自動化
機械化、自動化的生產不僅是發展生產的重要手段,也是安全技術措施的根本途徑。機械化,減輕勞動強度;自動化,消除人身傷害的危險。
(二)設置安全裝置
安全裝置包括防護裝置、保險裝置、信號裝置及危險牌示和識別標志。
(三)預防性的機械強度試驗
為了安全要求,機械設備、裝置及其主要部件必須具有一定必要的機械強度。必須進行預防性的機械強度試驗。例如,蒸汽鍋爐及其主要附件、受壓容器、起重機械及其用具以及直徑較大、轉速較高的砂輪等都應規定作預防性的機械強度試驗。
試驗的方法為每隔一定時期使所試驗的對象承受比工作負荷高的試驗負荷,如果所試驗的對象在試驗時間內沒有破損,也沒有發生剩余變形或其他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毛病,就認為合格,可以準許運行。
(四)電氣安全對策
電氣安全對策通常包括防觸電、防電氣火災爆炸和防靜電等,防止電氣事故可采用如下對策。
(1)安全認證
(2)備用電源
(3)防觸電
(4)電氣防火防爆
(5)防靜電措施
(五)機器設備的維護保養和計劃檢修
機器設備是生產的主要工具,它在運轉過程中總不免有些零部件逐漸磨損或過早損壞,以至引起設備上的事故。要使機器設備經常保持良好狀態以延長使用期限、充分發揮效用、預防設備事故和人身事故的發生,必須對它進行經常的維護保養和計劃檢修。
(六)工作地點的布置與整潔
工作地點就是工人使用機器設備、工具及其他輔助設備對原材料和半成品進行加工的地點。完善地組織與合理地布置,不僅能夠促進生產,而且是保證安全的必要條件。在配置主要機器設備時,要按照人機工程學要求使工人有最適宜的操作位置、坐位、腳蹬子、腳蹬板等。在工作地點應有適當的箱、柜、架板等,以便存放工具、量具、圖紙、毛坯和成品等。這些箱、柜、架板的安放要符合工人操作的順序。對于全車間所有機器設備布置安裝時,必須考慮使加工物品所經過的線路最短,避免重復往返。車間內各通道必須保證暢通,各機器設備之間,機器設備與墻壁、拄子之間應保持一定距離以便安全和通行。
礦山企業的井工礦的工作地點,應注意圍巖的穩定性,確保支護狀態良好(露天礦應注意工作地點邊坡的穩定性)。同時,應按《安全規程》的規定,定時測定工作地點風流中有害氣體的濃度和通風狀況,保證工人在安全、新鮮空氣充足的環境下作業。
工作地點的整潔也很重要。工作地點散落的金屬廢屑、潤滑油、乳化液、毛坯、半成品的雜亂堆放,地面不平整等情況都能導致事故的發生。因此,必須隨時清除廢屑、堆放整齊,修復損壞的地面以保持工作地點的整潔。
(七)個人防護用品
采取各類措施后,還不能完全保證作業人員的安全時,必須根據須防護的危險、危害因素和危險、危害作業類別配備具有相應防護功能的個人防護用品,作為補充對策。
上一篇:何為工傷事故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