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產生的原因有以下三點:一是人的不安全行為;二是物的不安全狀態。三是管理上的缺陷。一般情況下,事故產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為,企業安全生產的關鍵是改善人的行為方式,最大限度的減少人的不安全行為。
造成人的不安全行為的因素大致有以下7種情況:
一是僥幸心理。有僥幸心理的人以為,操作違章不一定會發生事故,相信自己有能力避免事故發生,還會認為別人不一定能發現,就是發現了,認為自己的“動機是好的”,不會受到責備。
二是冒險心理。有冒險心理的人,或爭強好勝、喜歡逞能,或有違章行為而沒造成事故的經歷;或為爭取時間,不按規程作業。有冒險行為的人,甚或將冒險當作英雄行為。有這種心理的人,大多為青年職工。
三是麻痹心里。具有麻痹心里者,或認為是經常干的工作,習以為常,不感到有什么危險;或沒有注意反常現象,照常操作;還有的則是責任心不強,得過且過,沿用習慣方式作業,憑“老經驗”行事,放松對危險的警惕,最終釀成事故。
四是捷徑心理。具有捷徑心理的人,常常將必要的安全規定、安全措施、安全設備當成完成生產任務的障礙,如為了省時間而擅闖危險區,為了方便操作拆掉安全裝置等。這種心理造成的事故,在發生事故中占很大比例。
五是從眾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其工作環境內大都存在有不安全行為的人,于是也為之仿效,甚或不從眾則感到有精神壓力。如果有人不遵守安全操作規程并未發生事故,其他人就會跟著不按規程操作。
六是逆反心理。具有逆反心理的人一般難以受正確的、善意的規勸和批評,堅持其錯誤行為,在對抗情緒的意識作用下產生一種與常態行為相反的變態行為,自恃技術好,偏不按規程辦,甚或在不了解物的性能及注意事項的情況下進行操作,從而引發事故。
七是厭倦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由于工作的重復操作產生心理疲勞,久而久之便會形成厭倦心理,從而感覺乏味,時而走神,造成操作失誤,引發事故。
員工的不安全行為控制應從企業監管和員工自身控制兩方面入手,提出六項改進措施:
一是增加安全投入,改善硬件環境。針對不安全行為對行為人需要的滿足,采取改善作業環境,提高勞動安全防護水平等有效措施。
二是管理控制。從安全需要出發,有針對性地加強安全管理制度建設,制定科學的安全管理制度,利用科學的管制度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
三是加強安全文化建設。人受到安全文化力的作用,就會轉變安全觀念,使員工能自覺遵守企業的安全生產的各項規章制度,規范自己的行為。
四是提高員工的安全技能。不安全行為人往往有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建立的判斷準則,很難受到簡單說教的影響,因此,最有效的方法是進行有針對性的安全知識和技能教育以及事故案例教育,提高員工的安全技能。
五是物質激勵。物質激勵通常有很大的驅動力,物質獎勵的方法比較具體,最終都和金錢有關系。具體辦法由安全獎金法、安全結構工資法、安全抵押金法。
六是精神激勵。通過滿足人的精神需要,在較高層次上調動安全生產的積極性,例如采用簽訂安全生產責任狀、樹立形象、榮譽、榜樣等多種形式,其激勵深度大,維持時間長。
下一篇:習慣性違章作業必須及時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