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敘述了安全監督與可靠性管理的發展過程以及如何尋求兩者的切入點和互補性,根據該廠 試行的“發電設備的可靠性管理代替設備故障安全考核方法”,總結了取得的成績,提出了今后進一步探討的思路。
〔關鍵詞〕 安全監督 可靠性管理 設備管理
多年來,電力行業的安全監督和可靠性管理是提高和促進企業安全生產的兩大管理方法,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發電企業的安全生產目標是實行三級控制,即:企業控制重傷和事故,不發生人身死亡、重大設備損壞事故;車間控制輕傷和障礙,不發生重傷和事故;班組控制異常和未遂,不發生輕傷和障礙。安全監督就是保證企業安全生產的管理辦法和一整套的規章制度規范、準確地實施,從而實現企業三級控制安全目標的一種全過程的安全管理行為。可靠性管理是指在預定時間內和規定條件下,保證系統、設備、部件完成規定功能的一系列管理活動,它包括發電廠的出力管理、可靠性指標管理、設備維護、更新管理和人員培訓管理等,其目的是促進低耗多發下的機組設備安全運行,是發電設備的全面質量管理和全過程設備安全管理。這兩種管理方法在各自的領域和不同的歷史階段發揮著各自的 職能和作用,相互依存,互為補充,對電力行業的安全生產水平不斷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安全監督體系的發展過程
安全監督體 系在國家電力公司轉制之前稱安全監察體系,是隨著我國電力行業的發展而逐步建立、發展起來的,其成長過程經歷了幾起幾落。
(1) 新中國成立以來,電力工業的安全工作,一直受到國家的重視。早在50年代初,依照蘇聯的管理模式,全國各大區管理局、供電局、發電廠等根據部“電業技術安全監察機構組織大綱”相繼成立了技術保安科或配備了技術保安工程師,協助局、廠領導監查發供電設備安全和人身安全工作,這是解放以來最早的電業安全監察體系。
(2) 1958年大躍進時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安全監察體系及職能受到了兩次嚴重的沖擊。將行之有效的安全規章制度和安全技術措施,批評成是對工人的“管、卡、壓”,安全監察機構被撤銷,安全管理處于癱瘓,導致設備損壞和人身傷亡事故大幅度上升。
(3) 80年代初,重新修訂了有關安全生產方面的規章制度,完善了安全監察體系,使安全監察工作逐步恢復并走向正軌。
(4) 90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電力事故對整個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國家電力主管部門通過行業法規對電力企業安監機構和職責進行規范,進一步強化安全監察工作。
(5) 國家電力體制改革后,安全監察由原有的政府監察職能轉換為行業監督職能,其職責就是在電力生產企業進入商業化運營后,圍繞“確保電能質量,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中心的企業行為。
經過50年的發展,我國電力行業已基本建立起健全的安全監督體系,總結出一套較科學、完備、符合中國電力生產實際的安全監督手段和方法,對保證設備的安全運行作出了重大貢獻。
2 可靠性管理的發展過程
我國電力工業全面實行可靠性管理開始于1985年,在此之前,有關人士花了近5年的時間進行了大量的醞釀和準備:包括廣泛收集消化當時國際上有關電力可靠性方面的資料文獻,建立起電力可靠性的理論概念,通過在個別電力企業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試點,取得電力可靠性統計評價的感性體驗,并在分析和研究不同國家電力可靠性管理模式的基礎上,尋求適合我國國情的管理體系。
完成上述準備工作后,可靠性管理工作進入實際應用階段,并嘗試把統計數據和指標用于生產管理中去,同時進行可靠性信息反饋工作。也就是說,對設備的管理已形成:設備運行狀態統計數據→可靠性基礎數據統計→可靠性管理(數據收集、整理、匯總、分析)→設備管理(分析、總結、提高)→設備運行狀態統計數據的一個閉環反饋系統。通過
上一篇:土方開挖有哪些安全措施?
下一篇:怎樣進行設備故障的登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