侖發電廠發電設備的可靠性管理代替設備故障安全考核實施細則》,并認真加以貫徹執行,同時充分利用電網晚間低谷與雙休日負荷較低的有利條件,為保設備的可靠性而開展低谷消缺檢修活動。
(2) 認真落實好歷次非計劃停運的反措工作,控制重復事故的發生, 同時,規范作業的安全行為,加強設備消缺的質量管理。
(3) 加強以崗位為主的實踐培訓,開展多項提高設備可靠性的競賽活動。
(4) 加大可靠性指標承包考核力度, 在防止非計劃停運及提高等效可用系數上起到了積極的效果。如:設備維修部門在日常維護中主動處理缺陷的同時做好儀控信號強制等防范措施,以防止處理中誤動造成機組跳閘;在機組非計劃停運時,認真、仔細查找事故原因,使機組盡快并網,減少非計劃投運時間。
通過上述工作,該廠機組的安全性、可靠性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1999年1號機組全年未發生1次非計劃停運,2次連續運行時間超過100天,2號機組也創下了自投產以來的最長連續運行記錄,在全國火電大機組競賽評比中分別獲特等獎和三等獎。
6 對可靠性管理代替設備故障安全考核的進一步探討
隨著電力行業的深度改革,電力市場將逐步完善、成熟,發電企業最終將完全走向市場,電能的質量將是決定電廠競爭力大小的一個主要因素。所以,對設備的安全管理我們不應再局限在原有的思路上,而應由定性管理走向定量管理,由經驗決策走向信息決策,要讓可靠性理論更好地為發電企業的安全管理服務。
(1) 對設備的安全考核應淡化分級管理概念,引用更多的可靠性指標。除主機停運、降出力、備用等之外,對“不停機, 不降出力”的輔機和輸變電設備的事件也列入統計、考核范圍,如鍋爐的磨煤機、汽機的循泵和凝泵、電氣的高壓開關等,安全考核規定應圍繞提高上述設備的可靠性而制訂,以擴大對設備的定量分析面,把影響機組減出力的風險降至最低,從而提高機組的等效可用系數。
(2) 設備的可靠性管理應進行系統的全過程管理。建立數據庫,采用國際先進的現代化管理模式,進行信息閉環反饋,使整個系統越來越優化,以此作為設備管理判斷、決策的基礎,進而將設備的可靠性管理推向更高、更細的層次。
(3) 進入電力市場后,競價上網機組的任何一次跳機,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設備事故,而是關系到企業商業信譽和被競爭淘汰的嚴峻風險,“安全就是效益”的內涵將被大大延伸。所以,為了有效地避免事故風險,應對事故的苗子和隱患進行詳細分析研究,找出根源,落實防范措施,并將反措或整改項目納入閉環管理,以降低事故風險,提高機組的可靠性。
7 發展方向
實施新的考核方法后,在設備的安全管理機制方面還需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引進國際上先進的管理模式并使其發展、完善:實行設備點檢定檢制,變事后管理為提前診斷,保證設備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調性;編制《機組檢修管理程度》,提高檢修質量和檢修效率;成立設備狀態監測組,用高科技的手段為可靠性管理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提供技術保證。根據國際慣例,最終實現設備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分離,達到設備安全做到既定性又定量的安全管理,人身安全按職業安全衛生的管理要求,更注重于人的生存環境的安全管理。
上一篇:土方開挖有哪些安全措施?
下一篇:怎樣進行設備故障的登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