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又是礦難!”
當這揪心的嘆息一次又一次地響起,人們不僅僅是關注那些遇難的礦工兄弟,更是對礦難頻發的現實,表達出的強烈感慨與質問。
一位業內專家給記者勾畫了這樣一個路徑——中國的一次性能源70%來自煤炭,煤炭的最大問題是煤礦安全,煤礦安全的最大危害是瓦斯。
“瓦斯不治,礦無寧日”,走馬上任剛剛滿月的李毅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礦難的根子。
痛下決心,拿瓦斯開刀
防治瓦斯,對煤礦人而言,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近兩年接連發生的重特大礦難,事故起因都與瓦斯有關,這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
2005年2月2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工作,強調各級政府和煤炭企業要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痛下決心,標本兼治,堅決防范煤礦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這次會議傳遞了兩個重要信息,都與瓦斯治理有關——國務院決定今年安排30億元基建資金,支持國有重點煤礦安全技術改造,主要用于瓦斯治理;采取7項措施大力開展瓦斯集中整治,切實防范重特大瓦斯事故發生。
3月17日,國務院第81次常務會議決定成立煤礦瓦斯防治部際協調領導小組,煤礦瓦斯防治部級協調領導小組組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主持了會議,副組長單位國家安監總局和科技部、財政部、勞動保障部、國土資源部、人民銀行、國資委、環保總局、中國工程院等單位的負責人出席了會議,此次會議提出:要做到有效控制和減少重特大瓦斯事故,實現煤礦瓦斯事故由“少發生”到“少死亡”直至“不傷亡”的根本性轉變。
3月22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和國家安監總局聯合召開全國煤礦安全改造和瓦斯治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李毅中在會議上指出:最近短短一個多月里,相繼發生了五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瓦斯事故,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在國內外產生嚴重影響,這暴露出一些地方和單位在煤礦安全工作上的巨大差距。同時也說明,瓦斯防治仍然是當前煤礦安全生產最薄弱的環節。
安全生產法專家卞耀武告訴記者,盡管早在1996年就已經把治理瓦斯寫入了《煤炭法》,但像今年這樣大規模地提出治理瓦斯諸多舉措,還是頭一回。這表明國家對治理瓦斯是痛下了決心的,是從根除煤礦安全隱患,避害為利的角度出發的。
“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針對煤礦瓦斯這樣大刀闊斧地整治,這樣抓緊、抓狠地采取治本措施,是比較罕見的。相信效果會是非常明顯的。”卞耀武說。
國家安監總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石少華認為,國家下這么大的力氣治理瓦斯,肯定會有明顯的效果,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在政府與監管部門齊抓共管的努力下,關鍵問題是煤礦企業作為責任主體,必須得把這些措施落實到位,如果企業落實不下去,到頭來還是“白忙活”,煤礦瓦斯事故還是得不到根本解決。
瓦斯也是生產力
“治理瓦斯瓦斯是解放生產力,治好瓦斯是發展生產力。這是我們治理瓦斯的核心指導思想。”平頂山煤業集團公司總經理常建華說。
常建華告訴記者,之所以把瓦斯治理提高到發展生產力的高度,是因為平煤的確意識到了瓦斯治理是關系到平煤發展的關鍵。隨著礦井開采深度的增加,瓦斯對安全生產的威脅越來越大。
平煤集團總工程師衛修君說,在平煤的19對礦井中,有6對煤與瓦斯突出礦井,2對高瓦斯礦井,4對礦井部分區域發生過動力現象,開采的煤層均具有爆炸危險性。2004年生產原煤3069萬噸,其中80%左右的煤產自高瓦斯礦井。瓦斯治理已成為制約平煤安全生產、高產高效和發展的突出問題。
瓦斯可怕嗎?在一般人眼里,它可是給礦工帶來災難的惡魔,但在衛修君看來,如果采取得力的措施,馴服好它并不難。
抽放瓦斯,是降低煤礦瓦斯事故發生的根本途徑。針對瓦斯危害嚴重的現狀,平煤不斷提高瓦斯抽放能力,在2004年打瓦斯抽放鉆孔106萬米,抽放瓦斯4207萬立方米。同時加大了高突礦井的成本容量,增加瓦斯抽放巷道工程量,不斷推動瓦斯治理由“措施型”向“工程型”轉變。
人們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沒有安全投入,難得安全生產。對于煤炭企業來講,舍不舍得在安全上花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能不能可持續發展。2004年,平煤安全投入資金2.17億元,是歷年來投入最多的一年。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平煤這么舍得花錢?自1955年平煤集團投產以來,曾多次發生瓦斯爆炸事故。
談起些瓦斯事故,平煤集團通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書慶感慨萬千:它深深刺痛了我們平煤人的心。
瓦斯事故之痛,帶給一個企業的不僅僅是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后的行動,怎樣讓歷史不再重演。
平煤十礦是煤與瓦斯突出礦井,這樣的客觀現實,讓他們更加清醒地看待瓦斯事故,現任礦長程偉感觸很深:“5。21”已成為十礦的警示日,每年的這一天,我們都要舉行事故反思會,這已成為慣例,目的只有一個,讓每個職工都深深銘記這次事故。
這次事故讓十礦更加理智,科學地面對瓦斯。他們提出把治理瓦斯作為“飯碗”工程來抓,換句話說,如果瓦斯治理不好了,大家的“飯碗”也就難保了。2004年共投資5500萬元,用于工程和技術投入,加大了瓦斯綜合治理的力度。
“瓦斯已成為我們礦安全和發展的‘攔路虎’,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必須積極探索瓦斯治理的新路子,不斷加大投入,依靠科技進步,在建設平煤集團瓦斯綜合治理示范化礦井的過程中,堅決搬掉瓦斯這個‘攔路虎’,確保礦區的持續穩定發展。”程偉說。
對于高突礦井而言,瓦斯治理確實是頭等大事。在思考治理瓦斯與煤礦發展問題上,平煤十一礦礦長張金常說:痛定思痛,瓦斯事故帶給我們的創傷是深遠的,我們十一礦是高瓦斯礦井,出過事故,它讓我們警醒,必須增強瓦斯治理的意識,加大瓦斯治理的投入,2004年我們投入1000余萬元用于瓦斯治理,但這還不夠,為保安全生產,還需繼續投入。
十一礦總工程師賀宗禮說,治理瓦斯,必須堅持以技術為本,舉個例子說,礦井的一線工人流動性強,瓦斯意識薄弱,不清楚它的危害性,這本身就是個危險源,因此就必須對他們進行技術培訓,這個錢是必須舍得花的,不能商量的。但實際情況呢?并不像我們想象得那樣好。
談及瓦斯治理,一位業內人士直言:治瓦斯,對于煤礦企業的高突礦井而言,是天經地義的事,來不得半點僥幸心理,理由很簡單——瓦斯不治,怎能保障安全?安全都保障不了,還談什么生產?
瓦斯治理的困局
盡管在談到瓦斯治理的問題上,人們可以列出一個又一個好辦法、值得推廣的好措施,但要落實到位,終究還需要解決資金問題,錢從哪兒來?
一個現實的問題是,高瓦斯礦井與煤與瓦斯突出礦井的安全標準設定明顯不同,也就是說,礦井要是被鑒定為煤與瓦斯突出礦井(通常人們叫它“戴帽子”),一切的安全措施都要按著更高的標準、更嚴格的要求進行生產——必須按“四位一體”(突出威脅預測預報、防突措施、效果檢驗和安全防護)的綜合防治突出的措施組織生產。
一位業內專家介紹,一般情況下,礦井被“戴帽子”后,生產成本要增加15%,基于這樣的現實,很多突出礦井怕暴露自己的現狀,怕給自己“戴帽子”。從一些發生過瓦斯事故的礦井看,很多都是事故發生后,才去想到給它“戴帽子”。
2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決定:今年安排30億元基建資金,支持國有重點煤礦安全技術改造,主要用于瓦斯治理。
峰峰集團主管安全的副總經理宋萬福說,這一舉措表明了國家對煤礦安全的高度重視,但根據煤礦企業的實際情況而言,這30個億,也僅僅是“杯水車薪”。可我們還是向國家提出了申請了技改資金的報告,“我們不能放過任何讓生產更安全,讓企業發展更快的機會。”
峰峰集團現有13個礦井,高瓦斯礦井7個,低瓦斯礦井6個。按照今年1月頒布的《國有煤礦瓦斯治理規定》(被企業稱為21號令),“對已經發生瓦斯動力現象但未明確瓦斯等級的礦井,自本規定公布之日起60日內應完成瓦斯等級鑒定工作,申請鑒定期間按照突出礦井管理”,峰峰集團的大淑村礦、薛村礦等4家發生過瓦斯動力現象礦井,需要對礦井通風系統、運輸系統設備、更換專業設備,這不但需要時間,而且需要投入資金近2.16億元。
這樣的現實,著實讓峰峰集團陷入了瓦斯治理的困境。峰峰集團主管通風安全的副總工程師尚書海認為,國家的政策非常好,目的是為了煤礦的安全生產,我們大力支持。但在這么段的時間內,一下子解決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諸多問題,從執行政策的角度看,很難實現。
談及部分高突礦井不愿意給自己“戴帽子”時,峰峰集團大淑村礦礦長盧鳳順坦言,我們認為還是實事求是好,盡管如果鑒定為突出礦井,從資金投入、管理難度上會加大了,但有了這個鑒定,我們就不會因出現事故,而背上欺上瞞下的黑鍋,“誰會拿自己的政治生命開玩笑,你說對嗎?”。
大淑村礦的通風區區長程正強認為,正是有了21號令,問題發生了變化——原來不愿意給自己“戴帽子”的礦井,現在主動邀請國家鑒定機構給自己“戴帽子”。很多人認為“戴帽子”后,成本增加了,效率降低了,但實際的情況呢?“如果把安全也記做效益的話,你說誰賺了,誰賠了?”
宋萬福介紹,近年來,峰峰集團在安全投入上堅持大安全管理觀,堅持“五個一切”(一切為了安全、一切服從安全、一切服務安全、一切優先安全、一切保證安全)的安全理念,切實作到了“不安全,不生產”,2004年峰峰集團原煤產量1165.7萬噸,安全總投入2.19億元,即便是這樣,我們仍有安全欠賬,“實際上,對于煤礦的安全投入而言,單靠煤礦自身的力量是難以解決問題的,國家必須想辦法。”
有人曾這樣概括我國礦難頻發的原由——一邊是煤炭形勢好,各煤礦企業是鉚足勁挖煤,甚至是拼上老命去追求產量;一邊是使勁降低成本,能省則省,該投入也不投入,恰恰在這個節骨眼上又遭遇了瓦斯危害、管理漏洞等天災人禍,其結果呢,可想而知。
專家指出,瓦斯治理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目前各國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瓦斯災害的辦法。從現實情況看,我國在瓦斯防治上不是缺理論而是缺技術,我們應該從技術攻關上來對付瓦斯,合理開發利用瓦斯資源,將會對我國煤礦安全生產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治”與“用”的辨證思考
究竟該拿瓦斯怎么辦?
專家指出,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瓦斯是災害源,同時又是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一方面要加強防治,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利用和開發。
我國的瓦斯災害比較重,現有重點煤礦的576處礦井中,高瓦斯、瓦斯突出礦井共有277處,占48%,是世界上煤礦瓦斯災害最嚴重的國家。同時,我國又是瓦斯資源豐富的國家,分布區域廣,位居世界第三,與天然氣資源量相當。
2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確定的7項措施防范瓦斯事故提出:成立國家煤層氣工程研究中心,推進煤層氣綜合開發利用,變害為利。
這一舉措,無疑為瓦斯治理選擇了一個光明的前景。現在煤礦瓦斯抽放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抽放瓦斯需要一定的經濟投入,所以一些煤礦企業認為,為了利用而抽放瓦斯不劃算,不如直接排空,省錢省事。
記者了解到,平煤集團十礦是平煤唯一一家進行瓦斯利用的礦井,他們把抽出來的瓦斯用于千人大食堂做飯,瓦斯已開始造福職工。今年平煤在瓦斯利用方面加大力度,他們將在十礦實施瓦斯發電項目,大規模利用瓦斯,形成“以抽保用,以用促抽”良性循環。
國內規模最大的燃氣發動機制造企業,山東勝動集團董事長陳宜亮給記者算了一筆利用瓦斯發電的帳:我國每年采煤排放的煤層氣在130億立方米以上,若按平均抽放率25%計算,則每年的抽放量可達到35億立方米左右,除去現已利用部分,每年仍有30億立方米的剩余量,加上地面鉆井開采的50億立方米煤層氣,可利用的總量達到80億立方米,折合標煤1000萬噸,如用于就近發電,每年可以發電近300億千瓦時。
專家指出,利用瓦斯發電,不僅給煤炭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而且有利于環境保護,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4倍。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越來越多的煤礦企業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已著手啟動瓦斯綜合利用項目。
峰峰集團大淑村礦長盧鳳順告訴記者,他們礦于2003年8月上馬了“建設井口電站提高瓦斯利用”項目,去年4月正式發電至今,發電的經濟效益為大淑村礦節省了200余萬元的電費開支。
采訪結束了,關于瓦斯記者留下了兩點深刻的印象:瓦斯并不可怕,瓦斯災害是可以治理的;瓦斯不但不可怕,而且是塊可以利用的寶。
什么是瓦斯?
瓦斯,說起它的另外一個名稱沼氣,可能大多數人就會明白許多。其實它是來自英文和俄文的不規范發音。Gas的原意就是氣體,包括各種可燃和不可燃氣體。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的化學元素符號是CH4,一種無毒、無味、無顏色,可以燃燒的氣體。生活中廣泛用來燒水,做飯,也可以用作照明。
下一篇:讓瓦斯爆炸遠離煤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