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我明天就回平頂山,你等我!見面跟你講。”張鐵崗爽快地答應了記者的采訪,電話那端洪亮的嗓門,怎么也讓人無法想到他已年愈花甲。
張鐵崗是個仗義執言的人。38年的煤礦工作生涯,養成了他直率、務實、雷厲風行的性格。作為從煤炭企業走出來的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煤礦安全的那些“家底兒”,他了如指掌,深諳于心。
2005年元旦,溫家寶總理到陜西陜西銅川礦區看望礦工,慰問遇難礦工家屬。張鐵崗作為慰問成員、銅川陳家山礦“11。28”事故和鄭州大平礦“10。20”事故調查組組長,在總理主持的煤礦安全會議上,向總理匯報了煤礦安全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安全技術基礎不牢
張鐵崗開門見山地指出,就目前對于煤礦的安全管理,作為煤礦的科技工作者,只能說我們有信心搞好,但不能說有絕對的把握,因為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大多數煤層為石炭二疊系煤層,煤化作用強,隨著開采深度增加,瓦斯愈來愈大。有相當一部分礦井進入瓦斯突出區。以鄭州大平礦的實際情況為例,它已進入到-627米標高的瓦斯突出區,但礦井仍然按-400米以上非突出區進行管理。
近幾年,很多瓦斯突出礦井都是在發生突出事故后才戴上突出礦井的“帽子”,根據調查顯示,全國像大平礦這樣的礦井還有50個,可想而知,難道都要等他們發生了突出事故后再去戴(突出礦井)帽子?從大平礦和陳家山礦這兩起事故看,大平礦沒有戴突出礦井的帽子,陳家山曾是2003年前的突出礦井,2003年又摘掉了突出礦井的帽子。
張鐵崗說,礦井戴上瓦斯突出的“帽子”,就必須執行“四位一體”的防突管理,這樣初步測算一下,煤礦的直接成本就得增加15%,為了完成利潤誰情愿戴這個“帽子”?怎樣規范這些礦井?對于他們因戴“帽子”出現的新問題,應該給什么樣的政策?這些都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張鐵崗指出,通過調查發現,現行的《煤礦安全規程》(下稱《規程》)中還存在一些需要在技術上重新規范的細節問題,例如:“陳家山礦為煤氣油氣共生礦井,《規程》上所規定有關防瓦斯參數是否適應這種條件的需要?如果不行,應怎樣規范,全國此類礦井還不少,怎么辦?”、“陳家山礦瓦斯爆炸后,援救時有害氣體測試系統跟不上。靠救護隊提供的現場數據有誤差,如何建立應急救援可視化監控系統的平臺?”,又如“特厚煤層放頂煤開采放炮前如何解決老室區瓦斯不超限問題?”等等,這些問題說明了一個問題:煤礦的安全技術基礎還不牢,有待立即充實和完善。
投入不足,裝備跟不上
在談及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裝備跟不上問題時,這位原平煤集團(下稱平煤)的總工程師以平煤為例,給總理算了一筆帳:
張鐵崗說,平煤這幾年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拿出了一批資金用于安全生產。2002年花了1.1億元,2003年花了1.2億元,兩年共用2.3億元用于瓦斯抽放、通風系統改造、監測設備更新等安全項目上。如果按《規程》規定,平煤的6對戴“帽子”的突出礦井應把現有的架線機車全部更換為蓄電池機車,這一項得花兩個多億;一些礦井需要系統改造,增開一些進回風巷和專用回風道或風井,總體算起來也得花兩個多億,此外再加上更換淘汰風機和瓦斯抽放的小管網及舊瓦斯抽放泵,再考慮環保節能瓦斯利用等又得兩個多億,這樣看來,平煤只滿足了1/3的安全資金。而根據調查顯示,全國大多數礦井的安全投入還不如平煤,安全欠賬都不少。
張鐵崗坦言,由于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裝備就跟不上。安全裝備跟不上,安全基礎還有何牢固可言?
機制問題需要通盤考慮
作為一個老煤炭人,張鐵崗說他有責任,也有義務向總理掏一掏心窩子的話。
張鐵崗說,我國是煤炭大國,在全國一次性能源消費中,煤炭占70%,2003年我國產煤13.8億噸,占世界第一位,2004年增加到19億噸。隨著我國其他能源的枯竭,我們對煤炭的需求量到2020年增加到26億噸。從目前來看,我國煤炭儲量比較豐富,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儲量為1886億噸(即可采量),再加上3317億噸的基礎出量(不包括資源量),還能再開采二百年。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國家安全的保障。我國的能源主要來自煤炭。既然煤炭的地位這么重要,就需要一個代表政府行使行業管理的機構。比如原煤炭部,管理機構比較健全,設有生產、計劃、基建、裝備、科技、安檢、教育等司局,凡事有人專管。現在企業下放到省里后,各省都很重視煤炭安全生產,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這里有個問題,省行業多而分散。再者各省煤炭上的專業人才少(特別是高級人才),管理不集中,想管的事不一定馬上就到位。
張鐵崗指出,我國由于長期新井建設跟不上,存在后續資源嚴重不足的局面,原煤炭部規劃司就能及早地把接續計劃到位,并監督實施,保持礦井的正常接替,而現在這項工作缺乏在全社會范圍內統籌安排。機構問題需要通盤考慮,規范合理的運行機制。
礦工收入低,礦業人才斷檔是問題存在的關鍵
在煤炭行業38年的摸爬滾打,讓張鐵崗深深懂得煤礦工人的苦辣酸甜。
張鐵崗說,目前存在著煤礦工人普遍收入低的情況。拿平煤而言,前幾年煤炭行業不景氣時人均年工資7—9千多元。盡管近幾年煤炭形勢有所好轉,到2003年平均年工資升到1.23萬元,2004年約1.5萬元,但整體工資水平較其他行業低很多。
比如電力是煤炭轉換來的,電力部門的收入比煤礦高得多,一般情況來說,當地電力部門的年均收入是煤礦的兩倍。從目前看,煤炭的價格還不能夠很好地反映它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物資的比價不夠合理,價格體系的改革不不到位,煤炭價格應反映煤礦工人從事的高危行業所作出的艱辛勞動以及他們對社會的貢獻。
現實的情況是,不少大學生來到煤炭企業工資不到1000元,這造成他們不愿來煤礦或即便是來到煤礦后也要離開的主要原因,離開煤礦到南方地區每月能掙三、四千元,有的在本市改行挪挪位工資就是2000多元。據統計,平煤1998年到2000年本科生出走了341人,2000年到2002年工程師走了162名,其中大部分是高工以上職稱。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礦業學院都改了名,采礦的專業也都改了名,煤礦專業沒人報考,學生畢業也不到煤礦上來,這么一個大企業連續三年未進一個搞地質專業的人才,哪怕是中專生也行。可想而知,如果搞地質的技術員都沒了,煤礦的地質災害預報誰來搞?
依靠科技解決安全問題才是根本之路
張鐵崗說,近幾年很多企業建成了一批以知識產權為依托以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為目的的技術中心,有的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正在探索運行。科技部規定企業科技投入不低于企業銷售總額的1.5%。全國發展最快的幾家企業科技投入是:海爾8.2%,鐵鷹7.55%,許繼6.35等,都是靠高科技投入發展起來的,就煤炭系統最好的三家是大同2.4%,兗州3.3%,平頂山1.7%,但在全國幾百家企業技術中心中排名很靠后。
平頂山曾是瓦斯重災區,1993—1996年這四年間發生三次大事故,其中兩次是瓦斯爆炸,后來煤炭部給平煤投入了一批瓦斯攻關科技資金,再加上企業自籌一部分用來“九五”期間的瓦斯治理研究,結果用科技開發帶動安全生產,連續9年實現安全生產。又如原來為瓦斯重災區的淮南礦區,由于加大資金進行科技攻關,抓住了瓦斯抽放這一治本工作,多年來保持了安全生產和經營的良好勢頭。
張鐵崗說,從目前來看,很多煤礦都不愿意自身加大科技投入。不妨認真檢查一下,看看他們科技投入的比例到底占多少?可以說,大多數不合格!應該說,安全管理、培訓及監督檢查固然是重要環節,而依靠科技解決安全問題才是根本之路。我們堅持科學發展觀,不去充實科學發展的新內涵,更新科學發展的觀念,開拓科學發展的思路,破解科學發展中的難題,將永遠不會可持續發展。
張鐵崗最后說,應該堅信,有黨中央、國務院的支持,在今后的安全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我們一定能把煤礦的安全生產搞好,讓它再上新臺階。
近年來我國發生的部分瓦斯爆炸事故一覽:
1,黑龍江雞西”6.20”特大礦難
2002年6月20日,黑龍江雞西礦業集團發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包括當時正在井下檢查工作的該集團總經理趙文林在內124人遇難。
2,安徽淮北蘆嶺煤礦瓦斯爆炸事故
2003年5月14日,安徽淮北蘆嶺煤礦因瓦斯爆炸,八十一人遇難,五名礦工被困。
3,江西豐城礦務局建新煤礦特大瓦斯爆炸事故
2003年10月14日,江西豐城礦務局建新煤礦發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49人遇難。
4,河南大平礦難
2004年10月20日,河南省鄭煤 ( 集團 ) 公司大平煤礦發生了由煤與瓦斯突出而引發的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48名礦工遇難。
5,陜西陳家山煤礦"11·28" 礦難
2004年11月28日,陜西銅川礦務局陳家山煤礦發生特大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66人。11·28陜西礦難是44年來我國煤炭行業最大的一起安全事故 。
6,遼寧阜新孫家灣煤礦“2·14”特大瓦斯爆炸事故
2005年2月14日,遼寧阜新孫家灣煤礦“2·14”特大瓦斯爆炸事故,214名礦工遇難。這次礦難是建國以來有公開資料可查的最大一起礦難。
7,山西呂梁香源溝煤礦礦難
2005年3月9日山西省呂梁地區交城縣嶺底鄉香源溝煤礦擅自撕封條、強行開鎖非法組織生產導致二坑發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二十八人死亡。
8,黑龍江七臺河礦業集團新富礦發生瓦斯爆炸事故
2005年3月14日11時40分左右,黑龍江省七臺河礦業集團新富礦發生瓦斯爆炸事故。被困井下的19名礦工全部找到,其中1人生還,18人遇難。
9,重慶奉節蘇龍寺煤礦瓦斯爆炸事故
2005年3月17日,重慶市奉節縣新政鄉蘇龍寺煤礦井下發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 19人遇難。
10,山西朔州細水煤礦瓦斯爆炸事故
2005年3月19日12時20分,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白堂鎮細水煤礦井下發生瓦斯爆炸事故。此次瓦斯爆炸事故共造成72名礦工遇難。
上一篇:科技部煤礦安全“護航計劃”出臺
下一篇:拿瓦斯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