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閉、不良通氣空間(下稱密閉空間)是指經常被封堵、只有一個出入口、并缺乏足夠對流空氣的環境,如廢置水井、污水管道(渠)、化糞池、儲水箱、容器儲罐和建筑工地人工挖孔樁的樁孔等。
近年來,密閉空間作業造成的人身傷亡事故時有發生。 2003年4月,江西省于都縣一工地,在啟用施工備用水井施工人員下井安裝抽水設備時,一民工因中毒墜井,繼而先后有兩名下井施救人員在沒有弄清原因,也沒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的情況下,施救中先后中毒墜井身亡,釀成三人死亡的重大事故。
類似事件,同樣在德興市某中學的洗井作業施工中發生,造成三人中毒死亡;南昌市紅谷灘新區一工地,民工在機井邊洗滌,下井撈水桶時,中毒墜井,含施救人員,先后二人死亡;景德鎮市壓力容器檢驗人員對棄用液化氣槽罐進行檢測時,違章操作,在未進行必要的注水置換的情況下,一人入罐檢測,由于液化氣中毒暈倒,先后二人入罐施救,三人全部中毒身亡。
2006年4月2日,重慶市長壽區晏安鎮,兩人在沼氣池里清渣時,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被熏倒在池中,雖然聞訊趕到的互近居民奮力營救,但是兩人由于中毒太深,仍不幸身亡。
大連市安監局對2000年到2005年在密閉倉、室、罐、坑、井等空氣不流通作業場所發生的中毒與窒息重大傷亡事故統計發現,期間發生的此類事故共10起造成23人死亡,12人受傷。
類似事故,不勝枚舉,損失慘重,教訓深刻,必須吸收教訓,嚴防同類事故發生。
這些事故的發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一是由于施工單位管理上缺乏嚴格的制度,實施中缺乏嚴密的組織,作業現場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二是施工人員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識,對進入密閉空間作業的危險性認識不足,在缺少通風換氣設施或通風換氣設施有缺陷,造成作業場所通氣不暢、有毒有害氣體聚集的情況下,違章作業,發生中毒或窒息;
三是施工現場施工人員缺乏急救常識,不采取安全防護措施,貿然相繼進入現場進行救援,施救不當,最終造成參與事故救援人員相繼中毒,常常造成多人傷亡的重大事故;
四是沒有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缺乏應急措施和設備,在事故現場救援無統一組織,忙亂無序,導致施救不力,不能迅速有效地對受害者進行施救。
一、密閉空間作業的主要危害因素
(一)有毒氣體危害。聚積于密閉空間的常見有害氣體有硫化氫、一氧化碳、甲烷、沼氣等,當人體吸入后,易導致中毒。
(二)缺氧危害。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被比重大的氣體(如二氧化碳)擠占,氧氣含量低,施工人員進入后,可由于缺氧而窒息。
(三)火災爆炸危害。當密閉空間存在的甲烷或沼氣等易燃氣體,或在其內進行涂漆、噴漆、使用易燃易爆溶劑等,如遇焊接、切割等作業產生的火花時,可能導致火災甚至爆炸。
(四)生物病原體危害。廢置井、污水管道(渠)、化糞池、沼氣池等,其內的各類有害細菌、病毒、鉤端螺旋體等生物病原體,經皮膚進入人體致病。
(五)物理因素危害。過冷、過熱、潮濕的密閉空間有可能對施工人員造成危害;濕滑的表面有導致施工人員摔傷的危險;清洗大型水池、儲水箱、輸水管(渠)時,有遇溺的危險;進行人工挖孔樁作業時,有坍塌的危險。
(六)交通意外。密閉空間的出入點位于街道馬路上時,施工人員有被車輛撞到的可能,行人有跌入密閉空間的危險。
二、密閉空間作業危害因素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安全評估制度。企業應建立健全“密閉空間作業危害因素風險評估制度”。應當嚴格規定,在進入密閉空間作業之前,必須由企業具有資格的安全員(或注冊安全工程師、注冊安全主任)進行危害因素的辨識和風險評估。評估的內容包括:氣體測試、安全措施、進入密閉空間作業人員的安全知識和身體狀況檢核等,并在評估結論中提出安全建議。
(二)建立安全許可制度。實踐證明,進入密閉空間作業是一項安全風險較大的作業,因此,應當像動火作業一樣,企業必須建立“密閉空間作業安全許可制度”。安全許可的前提必須是在風險評估報告的基礎上,確認安全建議措施(如空氣測試、通風措施、應急救援、人工挖孔樁作業的安全施工方案是否審定等)已經落實;安全許可應由企業(項目部、工程隊)負責安全生產的領導或安全科(處)長(專職注冊安全主任、注冊安全工程師)簽發;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進入密閉空間實施作業。
(三)規范作業的安全要求。必須針對前述主要危險危害因素,制定必要的安全作業規范。在建筑施工、物業管理等作業中,常見的密閉空間作業的安全措施應包括:
1、核準作業人員已經過專項安全知識培訓,身體狀況良好;
2、進行空氣狀況測試和作業現場的檢查;
3、存在有害氣體、氧氣不足或溫度過高的空間,必須安裝有效的通風設備;
4、存在火災爆炸危險的作業空間,應清除一切火源(必須動火的應按規定辦理動火許可手續),所有電器設備必須符合防爆要求,易燃易爆氣體禁止帶入。
5、對有淹溺危險的大型水箱、輸水管道、污水管(渠)進行清洗疏通作業,工作開始前必須確保鎖上輸水掣閥,切斷輸水管、污水管(渠),防止危險物品意外流入作業空間。
6、人工挖孔樁作業必須編制“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及施工現場易發生重大事故部位、環節的預防、監控措施和應急預案”,并按規定報告審定。
7、使用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下井、罐作業前,應配戴必要的安全鞋、工作服、手套,以保護作業人員的軀體、手、足部的安全;應配戴安全帶、安全繩。進入情況較為復雜的密閉空間作業,如進入地下污水渠、化糞池、沼氣池、廢置井作業的人員,為防范生物病原體感染,應該穿戴覆蓋全身的防護服;為防范淹溺,必須穿著救生衣;為防范有害氣體,應配戴合格的過濾式呼吸器,必要時應配戴供氣式呼吸器;
三、密閉空間作業的應急救援
建筑施工、物業管理等相關企業,在制訂企業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預案時,應有密閉空間作業應急救援專項(或專篇)預案。密閉空間應急救援應包括如下要點:
一是建立旁站安全監督制度,凡密閉空間作業,必須指定經過安全培訓,具有一定應急施救能力的專門人員進行旁站,實施安全監督。必要時應配備應急聯絡器材,以便發現情況,及時處置。
二是作業人員出現身體不適、頭痛、頭暈、刺激或操作反常現象時,必須停止作業,按動報警器并立即離開密閉空間。
三是配備合適的起重設備,如吊重裝置,三腳式起重架,配合安全帶、安全繩作救援之用。
四是配備足夠及狀態良好的應變急救器材,如合格的呼吸器具,心肺復蘇器、防爆照明燈、手持式報警器等。
五是如未配戴呼吸器和安全繩,其他人員千萬不要入內進行救護,以免傷及施救人員。
六是要進行應急救援預案演練,以測試預案和裝具的適用性和合理性,至少每年進行一次。
七是要對員工進行安全生產法規、規章制度、應急救援知識和傷員急救常識培訓,以提高他們對安全生產工作的認識,掌握安全防范、應急救援、傷員救護知識,切實保障密閉空間的作業安全。
上一篇:談化工企業的安全動火
下一篇:民營危化企業安全管理5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