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軌道交通六號線龍陽路車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站。車站共有4個出入口,其中4號出入口穿越東方路,入口設在車站西側的東方城市花園小區內。由于東方路為浦東的交通主干道,兩側管線復雜,為此,業主與設計單位經多次研究后,決定該通道采用4m×6m矩形頂管方式施工。通道的設計單位為上海地下設計研究院,施工單位為上海隧道股份浦東有限公司,監理單位為上海上咨建設監理有限責任公司。
1 工程概況
本通道橫跨東方路,長40.5m,頂管外形尺寸4m×6m,頂管推進坡度7‰,平均覆土厚度5.7m;頂管始發井建在東方城市花園小區內,東貼東方路人行道,西貼小區網球場,南北分別貼近小區住宅和會所;施工場地十分狹小,環境保護要求很高;始發井凈尺寸為8m×9.2m,深度11.7m;接受井與龍陽路車站主體西側連通,受通道頂進方向影響,該井的平面呈五邊形,深度11.2m。兩井均采用SMW工法樁圍護,樁長25m,用¢850三軸攪拌機施工,插入H700×300型鋼,井底板采用¢600鉆孔樁固定抗浮,基坑根據深度變化,設置了三道¢609鋼管支撐。
2 地質及管線情況
該頂管主要推進區域在③層淤泥質粉質粘土層和④層淤泥質粘土層中,該區域淺部地下水屬潛水類型,主要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水位隨季節變化,年平均一般在0.5~0.7m之間,地下水對混凝土無腐蝕性。
通道穿越東方路兩側沿線的地下管線有煤氣、給水、污水、電力電纜、通信等共十根管線,其中埋深最深的是¢450污水管,距頂管頂部距離約0.9m。
3 主要機械設備工作原理及管片情況
通道施工選用上海隧道股份公司自行開發、設計、制造的土壓平衡式矩形頂管機。頂管機機頭由兩個3m×3m的大刀盤組成,刀盤由兩組4根共8根偏心軸連接,可分別驅動(液壓),并能進行相對和相反運動,在對前方土體進行全面切削的同時支撐開挖面;整個系統以土體平衡為工作原理,刀盤切削的土體進入土壓倉,通過調整兩只螺旋機的轉速及頂進速度來控制出土量,使土倉的壓力值穩定在設定的范圍內,使機頂與開挖面的土體取得平衡,從而有效防止正面土體倒塌。該機械采用機電—液壓一體化技術,由結構緊湊的閉式液壓系統和PCL電氣控制系統組成。頂管機刀盤最大扭矩44tm×2,糾偏系統由16個千斤頂組成。
管片由鋼筋混凝土整體澆注成型,在工廠預制加工,外形尺寸4000mm×6000mm,管壁厚度500mm,長度1500mm,混凝土強度C40,抗滲等級P8。本工程共用管片26節。
4 主要施工程序與主要施工難點
4.1主要施工程序
地面準備工作→頂管機就位調試→頂管機出洞→正常段頂進施工→頂管機進洞→頂管機進洞后施工。
4.2主要技術難點
本工程主要技術難點是:地面準備工作、頂管機進場吊裝就位、調試、頂管機出洞段控制、頂管過程中軸線控制、頂管機進洞、進洞后的工作。
5 監理工作實踐
矩形頂管在目前施工中使用不多,主要是由于矩形頂管的外形受力不很合理,在頂進過程中易產生背土效應,造成土體破壞。通過一些工程實踐,也總結了一些經驗,故此次施工,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關注,建設方申通集團與六號線項目公司,專門召開了研究會議,對施工方案進行了細致討論。針對此次頂管工作的特點,監理組在按常規開展監理工作的同時,著重對下列幾項工作進行強化管理:
5.1做好認真細致的準備工作
施工前,請設計、施工方進行設計思路、施工方案與工藝、安全與文明施工的交底,并與施工單位進行技術交流;編寫監理實施細則,認真審核施工方案;對施工人員進行技術和安全交底,從而保證了全體監理和施工人員對即將實施的施工過程、控制方法做到心中有數。
5.2監測方案的編制與實施
由于東方路沿線管線情況復雜,依據合同及施工方案的要求,選擇了第三方作為本工程的監測單位。在工程實施前,我們要求該單位制定詳細的監測方案。由于東方路上不允許埋設深層沉降樁,所以通過設置地表沉降監測點來間接反映管線沉降情況。根據監測方案要求,從始發點出發,沿推進軸線每間隔5m設置一排地表沉降監測點,每排設三個,點與點相距5m。為加強對重要管線的監測,又專門在¢1200給水管、¢450污水管和¢800雨水管在推進軸線位置上,增設了觀測點。同時要求監理單位在頂管施工期間,每天不少于兩次對所有觀測點進行監測,在機頭逼近重要管線時,增加對深沉沉降觀測點的監測密度,直到機頭遠離管線且沉降值穩定后,再恢復原來的頻數。由于各參建單位都對監測工作比較重視,整個過程、重要部位的沉降值,都控制在設定范圍以內。
5.3洞門安裝和基座安裝
根據設計,洞圈與管節間存在114mm的空隙。在頂管出洞和正常頂進過程中極易出現外部土體涌入始發井的事故,為防止此類事故發生,設計在洞圈上加了簾布橡膠板密封圈,并用厚12mm的鋼板壓蓋。監理對洞圈施工嚴格要求,重點檢查,以確保簾布橡膠板在頂管施工過程中保證密封性能。
基座是為頂管機提供推進反力,目的是要求其在頂進過程中,在承受各種負載的情況下,都能保持不位移、不變形、不沉降。基座后靠與內襯間預留了一定的空隙,固定后需在空隙內填C20素混凝土,使頂管在頂進過程中產生的反力通過后靠均勻地分布在內襯墻上。鋼后靠的高程偏差不超過5mm,水平偏差不超過7mm。
5.4主頂定位及機械調試
頂進軸線主要靠主頂來控制,故在主頂定位時,要求與管節中心軸線形成對稱分布,以保證管節均勻受力。頂進軸線偏差控制:高程+800mm,-100mm;水平±100mm。
主頂定位后,需進行調試與驗收,出洞前對機械進行反復調試,保證12個千斤頂的性能完好,使頂管機在工作中能始終保持最佳狀態。調試與驗收工作,由專業單位實施,監理對其試驗與驗收過程做好相應記錄。
5.5頂管出洞的施工程序與出洞控制
設備調試→頂管機頭靠上洞口→洞門處圍護H型鋼拔除→頂管機削地加固土體(適當提高正面推進壓力值)→機頭切口進入原狀土(逐步減少正面土壓力值至理論計算值)。
始發井圍護水泥土設計強度為1.2Mpa,型鋼拔除前應充分了解實地情況,對可能發生的漏水情況予以充分準備,制定拔樁順序和方法,過程中作到崗位分工明確,并做好相應記錄。在頂管機進入加固區時,應對刀盤在穿越加固層時,在洞圈內的型鋼拔除后,機頭開始頂進洞,由于正斷面為水泥土,為保護刀盤,頂進速度較慢,且由于螺旋機出土困難,加入了適量水來軟化或濕潤水泥土。
5.6頂進段的施工控制
在頂管機進入原狀土后,為防止機頭“磕頭”,適當地提高頂進速度,使正面土壓力稍大于理論計算值,以減少對正面土體的擾動及出現地面沉降。在頂進過程中,應盡量精確地統計每節出土量,力爭使之與理論出土量保持一致,確保正面土體的相對穩定,減少地面沉降。
在頂進過程中,還應密切注意對頂進軸線的控制:每節頂進結束后,都要對機頭狀態進行測量,以便能隨偏隨糾;每次糾偏量不宜過大,以避免因土體出現較大擾動及管節出現張角,造成滲漏水后果。
由于本工程采用的是矩形頂管,故對管道的橫向水平要求較高。在頂進過程中應對機頭轉角密切關注,機頭一旦出現微小轉角,便立即采取刀盤反轉、加壓鐵等措施進行回糾。
為使頂進過程保持連續均衡施工,監理24小時值班,記錄每天的頂進速度,防止出現長時間擱置情況,并與施工管理密切配合,根據監測數據進行土壓力設定值的調整,使頂進過程始終保持最佳狀態。同時做好每節管片出土量統計,嚴格控制出土量,防止欠挖或超挖,通過各方相互配合嚴格把關,有效地控制了地面沉降。
為減少土體與管道間的摩阻力,防止出現背土現象,在每節管節環內共設置了8只壓漿孔,壓入專門配制的觸變泥漿,使漿液在管片外壁形成泥漿套,以達到減摩效果。泥漿要求達到不失水、不沉淀和不固結;壓漿時須遵循“先壓后頂,隨頂隨壓,及時補漿”的原則,考慮到泥漿流失及地下水等影響,泥漿的實際用量一般取理論值的3~5倍,泥漿壓力控制在0.05Mpa左右。在實際過程中,還需根據土質情況、頂進泥漿狀況及地面沉降等要求,進行動態調整。
[NextPage]
5.7頂管進洞段控制
在頂管機逐漸靠近接收井時,應增加測量的頻度與精度,減少軸線偏差,確保頂管機能準確進洞。
為防止機頭進洞內土體的塌方,在接收井洞門內預先澆筑30cm厚的混凝土擋土墻,作為接收井的封門形式。頂管機進洞前,除應拔除H型鋼外,還要鑿除混凝土檔墻;頂管機進入接收加固區域內,適當地減緩頂進速度,調整出土量,減少機頭正面土壓力,以保證機頭設備完好和洞口穩定;頂管機進洞后,對機頭再進行切割分解,安全吊出。
5.8漿液置換
頂管施工完成后,應迅速將兩頭門洞封住,并通過注漿管道,注入雙液漿,置換出觸變泥漿,對管節外的土體進行加固。注入的雙液漿玻璃與水泥的重量比為1:6。漿液置換結束后,應盡快將管節與工作井洞門用鋼筋連成一體,澆筑混凝土,并與工作井內壁澆平。
5.9管節間嵌縫
為防止內壁滲漏,頂管施工完成后,管節間的縫隙應采用雙組分聚硫密封膏填充。嵌縫前應先將縫隙內的雜質、油污清理干凈,做到平整、干凈、干燥,用配制好的聚硫膏在縫兩側先刮涂一遍,第二次在縫中刮填密封至所需厚度。
6 監理工作體會
6.1預控工作是項目順利展開的基礎
監理組對該項目高度重視。在施工前,對施工設計及施工工藝進行充分了解,制定監理實施細則,對施工環節進行分解,落實監理工作崗位和工作職責。針對本工程特點,監理組對施工方案進行反復討論,在認真審核施工方案的基礎上,提出監理工作要求,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予以補充完善。
每道工序開工前,監理都組織數次技術、安全工作交底會議,將施工中應注意的問題、可能發生的情況及應采取的措施,進行書面交底,使所有參建人員都能做到心中有數。在實施過程中,對可預見的問題,及時召開專題討論會,進行分析、交底。在下道工序開始前,明確應做的工作和預防措施。
6.2過程中嚴格要求,加強檢查,杜絕隱患
矩形頂管施工過程中,監理人員崗位明確,對重要工序、重要節點,監理組都事先做好交底布置;過程中進行跟蹤檢驗、檢測,對現場發現的不合要求和應予整改完善之處,積極采取應對措施。除每天安排統計監測報表外,還組織當班人員,對報表數據進行分析,及時告知施工現場人員,討論應對措施,并要求每天將監測數據和現場施工情況、下道工序應注意的要點寫入日記,做到班班有交接,人人都清楚每天的工作內容和關注的重點,有效地杜絕了施工中質量與安全隱患,使整個工程始終處于受控之中。
6.3及時進行總結,做好項目資料工作
此項較大面積的頂管工程在我們工作中首次遇到,且該施工工藝有良好的市場推廣前景,對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亦須進一步改進與完善。如本次頂管中,矩形預制鋼筋混凝土管節使用的是“F”型承插式接口,在頂進過程中和頂進后由于管節拼接和后支座拆除,造成管節間的松動,部分接縫處有微滲漏情況。因此我們要求施工單位在頂管施工完成后,及時快速做好兩端封堵和注入雙液漿置換觸變泥漿的工作,對管接縫進行內部嵌縫封堵,以保證通道內部的干燥;在落實上述工作的同時,還要求施工單位在整個通道管壁上,做好觀測點,掌握整個通道在達到穩定狀態前的變化情況,制定有效的調整措施。
通過此次對矩形頂管全過程監理,使我們對矩形頂管施工工藝,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但由于本次項目實施比較倉促,對管片間采用“F”型承插式接口,管片間貼合面應有一定的柔性接觸,以保證其貼合面能較好地接觸,達到致密抗滲的目的。但本工程在實施過程中,采用的是夾板粘貼在混凝土預制管片的兩側,效果不甚理想,亦希望今后能夠予以改進。
上一篇:暖通工程質量控制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