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公路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近幾年,物資供應單位已被無情地拋向市場。在新的形勢下,懂經濟、懂管理、懂技術人才成為我們立足市場的根本。21世紀是知識化、信息化時代,知識經濟的浪潮帶來激烈的競爭和壓力。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自然法則。加強職工隊伍建設,提高全體員工的綜合素質,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如何開發現有的人力資源,使單位、職工能做到雙贏,是我們這些人力資源管理者所要考慮的問題。根據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培訓是建立一支以較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的員工隊伍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成功和有效的員工培訓和培養計劃,不僅可以提高員工素質,而且滿足了員工自我實現的需要,從而增加了企業的凝聚力。江澤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講話中特別強調指出:“不斷提高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群眾以及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地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和創造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主動性、創造性,始終是我們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必須履行的第一要務。”江澤民同志的講話,也對提高職工隊伍素質提出明確要求。
怎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職工的培訓教育呢?本人以為,應該從四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領導觀念有突破,各級領導應切實重視職工教育培訓,把職工教育培訓作為第一要務來抓,為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并保證培訓資金及時到位。二是在培訓的理念、培訓方向、培訓方式有創,信息時代,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發展突飛猛進,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先進的技術資源。三是在培訓認識上要有突破,要使職工認識到提高自身素質是自強、自立、自重的唯一途徑,是市場競爭的唯一法寶。四是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激發職工自覺學習,不斷完善自我。在此前提下,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職工的綜合素質。
一、抓好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所謂人的素質是指個體的和群體的內在品質,包括政治思想、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倫理、法制觀念、文化程度、科學知識、審美情趣、生活方式、身體狀況等諸多方面。我們說提高職工的綜合素質,首先要樹立科學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指導我們工作實踐。正如江澤民同志指出的,要說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不斷加強職工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素質教育的靈魂。他還說,如果輕視政治思想教育、歷史知識教育和人格培養,那就會產生很大的片面性,而這種片面性往往會影響人的一生軌跡。
近幾年,面對市場經濟的沖擊,以及社會上的諸多誘惑,不少干部、職工忽視思想道德建設,一心向“錢”看,講求個人享受,結果觸犯了法律,于國于己都造成極大損失。因而,在新的形勢下,對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我們時常組織職工學習鄧小平理論,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報告,觀看防腐倡廉DVD片,提高政治鑒別力和拒腐防變的能力,反對和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自覺抵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不良現象。
二、加強科學文化知識培訓,鼓勵職工參加學歷教育
學歷教育作為基礎教育,決定了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和基本素質。作為專業教育,通過對某一學科深入全面的系統學習,決定了一個人在這一學科領域的綜合水平。因此,只有在搞好學歷教育的基礎上,再通過其他的培訓手段,才能提高職工的綜合素質。歷史上,公路行業是長期處在計劃經濟模式下的養護事業單位,是公益性事業。福建省公路管理局物資供應總站的主要職責是按省公路局下達的計劃采購公路養護建設主材,再調撥到各地市公路局。在這種模式下,職工的技能要求比較單一,瀝青工、倉管工占一半以上。干部的學歷大多也只有高中或中專。公路體制改革以來,我們逐步走向市場經濟的舞臺,采購和銷售完全是市場化運作,要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急需掌握現代經營、管理、和信息技術等綜合性的人才,職工原先的文化素質遠遠達不到要求。根據發達國家有關統計,企業的經濟增長與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密切的關系,其經濟增長,有三分之一是教育水平提高帶來的,二分之一是創新帶來的,只有百分之十五是設備投資帶來的,而教育程度高的職工,其創新積極性也高。研究表明,多學一年科學文化,可提高生產率1.6倍,增加合理化建議6%,受過高等教育的職工,其技術創新積極性是只受過初小教育職工的30-80倍。因此,積極鼓勵職工參加與各自崗位相關的各種學歷教育,單位在學習經費上給予支持,報銷一半的學費。到目前為止,77%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取得了大專以上的學歷。職工的整體素質有較大的提高。
三、加強技術理論教育和崗位技能培訓
崗位培訓即是按照各個崗位的規范要求,取得上崗、轉崗、晉升等資格的培訓和根據本崗位生產發展需要進行的各種適應性培訓。崗位培訓是職工培訓的核心。企業首先要確定好崗位或部門人員所應當承當的職責,崗位職責要落實到任職人員身上,部門職責要落實到部門內所有組成人員身上,通過上崗人員的勞動來實現其戰略目標。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深入,隨著經營機制的轉換和企業戰略目標的變化,對在崗人員知識的需求呈動態的趨勢。崗位人員要上崗、轉崗,要使整體素質和專業技能達到崗位要求,就要不斷參加崗位培訓以創造最大的效益。我們要求持證上崗,每年組織持證人員參加崗位升級考試,對涉及重大安全問題的崗位如起重機駕駛員、電工、鍋爐工等,按勞動部門要求定期到其指定的學校進行培訓。
四、加強繼續教育,促進終生學習體系建立
繼續教育,是指對已取得一定學歷的在職職工進行知識的補充,拓展、更新知識和能力提高的追加性教育。隨著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知識更新已成為特有的社會現象。據統計,18世紀技術生命周期為40年,19世紀為30年,20世紀中葉為10-15年,目前只有3-5年。有專家預測,今天的知識不過是2050年的1%,這樣的發展速度,靠一次性的學校教育已不能適應,繼續教育和終生學習將成為歷史的必然。江澤明同志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學校接受的教育是基本的教育,盡管這個基本教育十分重要,但畢竟不是人生所受教育的全部,活到老學到老,人才的成長最終要在社會的偉大實踐和自身的不斷努力中來實現!币虼,我們十分重視職工的繼續教育。每年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參加上級安排的新知識的培訓,同時根據本單位的需要,自辦短訓班。如為迎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們組織職工學習“WTO知識”;為開展ISO9000質量體系論證,組織全體職工學習相關質量體系標準;為實現辦公自動化,組織全體職工學習計算機基本操作。
五、創建學習型組織,實現知識共享
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企業界和管理思想界,出現了推廣和研究學習型組織的熱潮,并逐漸風靡全球。初步統計,全球500強企業中有三分之一建立了學習型組織,已成為時代標志的著名企業-微軟公司,其成功的秘訣就是傾心建立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就是一種通過不斷學習,提升和積累人才資本、社會資本,塑造自我、創建美好未來、促進組織和個人可持續發展的組織形式。它包括兩個主要特征:一是所有的成員都去不斷掌握自己沒有掌握的新知識;二是每個人掌握的新知識都拿出來,在組織中、團隊中進行共享。創建學習型組織,不僅僅培養受教育的職工的自我教育能力,使職工自我認識、自我激勵、自我監督、自我改正,養成自覺學習、自我陶冶的學習習慣,在實踐中引導職工將學習當成一種使命、一種責任,盡可能使職工多掌握一些新知識、新概念、新理論,更重要的是提倡以提高團隊核心競爭力的共同學習,是一種團隊中員工之間有充分交流、能產生可持續績效的學習,它能使個人和企業取得快速回報。信息時代,企業的運作方式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團隊工作已成為主流。以團隊作戰所產生的績效,就如著名的木桶理論所說的,它的績效并不取決于最高的那塊板(即最高水平者),而是最低的那塊板(最低水平者),這樣,團隊共同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創建學習型組織是創新學習方法和工作方法,進一步挖掘潛能的重要手段。
六、嚴格考核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考核不僅是培訓工作的一項必要內容,也是決定培訓是否成功的關鍵。如果考核流于形式,走走過場,勢必會葬送培訓的成果。因此,要建立嚴密可行的教育培訓考核辦法,把受訓者參加學習培訓的表現和考核成績同他的工作業績考核、職務升遷、職稱評定、工資獎金等真正掛起鉤來。打破干部、工人界限,對于勤于學習并有相應技能的人才,都應提拔任用,而不思進取,不能適應工作需要的人,敢于降職使用或下崗。通過這種激勵機制,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促進組織整體素質的提高。
總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職工培訓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基礎,而開發人力資源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途徑。企業要持續有效地開展各種職工培訓教育,通過員工綜合素質提高來提升其價值,以促進人力資源增值從而實現:職工參加教育 — 素質提高 — 個人利益改善 — 企業效益增加 — 加大教育投入 — 職工素質繼續提高 — 職工利益更加改善 — 企業效益再上新臺階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