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ISO14004(一)

2007-04-05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ISO14004
    GB/T 24004─1996
    引 言
    0.1 綜述
    隨著對保持和改善環境質量以及對保護人類健康的日益關注,各種規模的組織都日益重視其活動、產品或服務可能對環境帶來的影響。組織的環境表現(行為)對于其內部和外部相關方都越來越重要。要實現良好的環境表現(行為),就要求組織對采用系統的方法和持續改進環境管理體系(EMS)做出承諾。
    本標準旨在為組織實施或改進環境管理體系提供幫助。它符合可持續發展思想,并適用于各種文化、社會和組織結構。
    應當注意, 只有GB/T24001包含那些以認證/注冊或自我聲明為目的,可予以客觀審核的要求。而GB/T24004則包括一些實例、說明和可選方案,以便為實施環境管理體系,加強它與組織全面管理的關系提供幫助。
    環境管理體系使組織通過資源配置、職責分工以及對慣例、程序和過程的不斷評價,來有序、一致地處理環境事務。
    本標準對環境管理體系要素進行了闡述,對實施或加強這樣一個體系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建議。同時還向組織提供了關于如何有效地建立、改進或保持環境管理體系的建議。這個體系對于一個組織確定和實現環境目標,并確保始終滿足國家和(或)國際要求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環境管理是組織整個管理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環境管理體系的設計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具有交互作用的過程。實施環境方針、目標和指標所需的組織機構、職責、慣例、程序、過程和資源應與其他領域(如運行、財政、質量、職業安全衛生)中的現行工作相協調。
    管理者實施或加強一個環境管理體系的主要原則包括(但不僅限于)以下幾點:
    --承認環境管理是組織中最優先事項之一;
    --建立并保持與內外相關方的信息交流;
    --確定與該組織活動、產品或服務有關的法律要求和環境因素;
    --明確職責,使管理者和員工對環境保護做出承諾;
    --鼓勵貫穿產品或過程生命周期的環境規劃(策劃);
    --建立一個實現預定環境表現(行為)水準的過程;
    --提供適宜和充分的資源,包括培訓,不斷實現預定的環境表現(行為)水準。
    --對照組織的環境方針、目標和指標,評價環境表現(行為),并在適當時尋求改進;
    --建立一個審核過程,以審核和評審環境管理體系,尋求改進體系并進而改進環境表現(行為)的機會;
    --鼓勵承包方和供方建立環境管理體系。
    組織可考慮環境管理體系標準的下列不同用途:
    --GB/T24001-1996(環境管理體系 規范及使用指南) 用于取得對組織環境管理體系的第三方認證、注冊或自我聲明。
    --使用本標準或其中一部分,可指導組織建立和(或)改進其環境管理體系。 GB/T24004不擬用于認證或注冊。
    --以本標準作為指南或以GB/T24001作為規范,可適用于某些商務關系中簽約雙方間的第二方認可。
    --對其他ISO有關文件的使用。
    對本標準的選用的程度取決于如下因素:
    --組織的方針;
    --組織的成熟程度:是否已具備能力引進系統化環境管理提供便利的系統化管理;
    --組織的市場地位、聲譽和外部聯系等因素所帶來的優勢與劣勢;
    --組織的規模。
    本標準可供任何規模的組織使用。與此同時,中、小型企業(SMEs)的重要性越來越為政府和商業部門所認識。本標準承認并顧及到SMEs的需要。
    0.2 環境管理體系的效益
    組織應實施一個有效的環境管理體系, 以保障人類健康與環境不受其產品、活動或服務的可能影響的危害,并為保持和改善環境質量提供幫助。
    組織擁有環境管理體系可使相關方相信:
    --管理者己對實現其方針、目標和指標作出承諾;
    --將重點是放在預防而不是糾正措施上;
    --能提供具備合理的審慎和遵守法規的證據;
    --體系設計體現持續改進的過程。
    將環境管理體系納入其管理體系,可使組織具備協調與綜合環境利益和經濟利益的框架,一個實施環境管理體系的組織能獲得顯著的競爭優勢。
    實施環境管理體系能夠取得經濟利益,應對這些效益予以確定,以便向相關方,尤其是股東證明良好的環境管理對于組織的重要價值。同時,這也使組織得以將環境目標和指標與具體的經濟收益聯系起來,確保將資源投向最能取得經濟和環境效益的地方。
    一個有效的環境管理體系能帶來的潛在效益包括:
    --使顧客相信存在對可驗證的環境管理的承諾;
    --保持良好的公共或社區關系;
    --滿足投資者準則,拓展資金來源;
    --降低投保費用;
    --提高企業形象和市場份額;
    --滿足供方認證原則;
    --改進成本控制;
    --減少責任事故的發生;
    --證實具備合理的審慎;
    --降低材料和能源消耗;
    --便于獲得許可和授權;
    --促進發展并共享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
    --改善產業與政府機構之間的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環 境 管 理 體 系
    原則、體系和支持技術通用指南
    Enviro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General guidelines
    on principles,systems and supporting techniques
    GB/T24004--1996
    idt ISO 14004:1996
    圖1本標準環境管理體系(EMS)模式
    應當說明的是,本標準除了要求在方針中對遵循有關法律、法規和進行持續改進作出承諾外,未提出對環境表現(行為)的絕對要求,因而兩個從事類似活動但具有不同環境表現(行為)的組織,可能都是遵守本標準要求的。
    系統地采用和實施一系列環境管理手段,有助于得到對所有相關方都是最優化的結果。然而,采用本標準本身,并不能保證取得最優化環境結果。為了實現環境目標,環境管理體系應能促進組織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根據需要考慮采用最佳可行技術。同時充分考慮到采用該技術的成本效益。
    本標準不擬涉及職業安全衛生管理方面的因素,因而不包含與之有關的要求,但它并不刻意限制一個組織將這方面要素納入整個管理體系,盡管它的認證/注冊過程僅適用于環境管理體系方面的內容。
    本標準與GB/T 19000系列質量體系標準遵循共同的管理體系原則,組織可選取一個與GB/T 19000系列相符的現行管理體系,作為其環境管理體系的基礎。但應當看到,管理體系各要素的應用會因不同目的和不同相關方而異。質量管理體系針對的是顧客需要,而環境管理體系則針對眾多相關方和社會對環境保護的不斷發展的需要。
    本標準中規定的管理體系要求,不必獨立于現行的管理體系要素。在一些情況下,可對現行管理體系要素加以修改,使之適合本標準的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環境管理體系 規范及使用指南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Specification with guidance for use
    GB/T 24001-1996
    idISO 14001:1996
    1 范圍
    本標準為環境管理體系和原則的建立與實施,以及與其他管理體系的協調提供指導。
    本標準中的指南適用于任何對建立、實施和(或)改進一個環境管理體系感興趣的組織,無論其規模、類型或成熟程度如何。
    本指南擬供組織作為自愿使用的內部管理工具,而非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注冊的準則使用。
    2 引用標準
    目前尚無引用標準。
    3 定義
    下列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持續改進(continual improvement)
    強化環境管理體系的過程,目的是根據組織的環境方針,實現對整體環境表現(行為)的改進。
    注:該過程不必同時發生于活動的所有方面。
    3.2 環境(environment)
    組織運行活動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氣、水、土地、自然資源、植物、動物、人,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注:從這一意義上,外部存在從組織內延伸到全球系統。
    3.3 環境因素(environmental aspect)
    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注:重要環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夠具有重大環境影響的環境因素。
    3.4 環境影響(environmental 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給環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變化。
    3.5 環境管理體系(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整個管理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包括為制定、實施、實現、評審和保持環境方針所需的組織結構、計劃活動、職責、慣例、程序、過程和資源。
    3.6 環境管理體系審核(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audit)
    客觀地獲取審核證據并予以評價,以判斷組織的環境管理體系是否符合所規定的環境管理體系審核準則的一個以文件支持的系統化驗證過程,包括將這一過程的結果呈報管理者。
    3.7 環境目標(environmental objective)
    組織依據其環境方針規定自己所要實現的總體環境目的,如可行應予以量化。
    3.8 環境表現(行為)(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組織基于其環境方針、目標和指標,對它的環境因素進行控制所取得的可測量的環境管理體系的結果。
    3.9 環境方針(environmental policy)
    組織對其全部環境表現(行為)的意圖與原則的聲明,它為組織的行為及環境目標和指標的建立提供了一個框架。
    3.10 環境指標(environmental target)
    直接來自環境目標,或為實現環境目標所需規定并滿足的具體的環境表現(行為)要求,它們可適用于組織或其局部,如可行應予以量化。
    3.11 相關方(interested target)
    關注組織的環境表現(行為)或受其環境表現(行為)影響的個人或團體。
    3.12 組織(organization)
    具有自身職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團公司、商行、企事業單位、政府機構或社團,或是上述單位的部分或結合體,無論其是否法人團體、公營或私營。
    注:對于擁有一個以上運行單位的組織,可以把一個運行單位視為一個組織。
    3.13 污染預防(prevention of pollution)
    旨在避免、減少或控制污染而對各種過程、慣例、材料或產品,可包括再循環、處理、過程更改、控制機制、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材料替代等。
    注:污染預防的潛在利益包括減少有害的環境影響、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
    4 環境管理體系原則和要素
    環境管理體系運行模式(見圖2-1)體現了一個遵守下列原則的組織的基本觀點。
    原則1:承諾和方針
    一個組織應制定環境方針并確保對環境管理系的承諾。
    原則2:規劃(策劃)
    一個組織應為實現其環境方針制定計劃。
    原則3:實施
    為了有效地實施,一個組織應發展為實現其環境方針、目標和指標所需的能力和保障機制。
    原則4:測量和評價
    一個組織應測量、監測和評價其環境表現(行為)。
    原則5:評審和改進
    一個組織應以改進總體環境表現(行為)為目標,評審并不斷改進其環境管理體系。
    根據以上原則,應將環境管理體系視為一個系統框架,它需要不斷監測和定期評審,以適應變化著的內外部因素,有效引導組織的環境活動。組織的每一個成員都應承擔環境改進的職責。
    圖2-1 本標準管理體系運行模式
    4.1 承諾和方針
    原則1:承諾和方針
    一個組織應制定環境方針并確保對其環境管理體系的承諾。
    4.1.1 總則
    組織應從有明顯效益處入手,例如把重點放在遵守法規,減少責任發生源,或更有效地利用材料。
    隨著組織經驗的增長及其環境管理體系開始形成,就可以著手開展程序、方案和技術工作,以進一步改進環境表現(行為)。此后,隨著環境管理體系的成熟,對環境的考慮便可納入所有的經營決策。
    4.1.2 最高管理者的承諾和領導
    建立或改進一個環境管理體系,首先需要取得組織最高管理者對改進其活動、產品或服務的環境管理工作的承諾,從而確保成功。最高管理者自始至終的承諾和領導具有決定性作用。
    4.1.3 初始環境評審
    組織可通過初始環境評審,確定其現有的環境狀況。初始評審可包括如下內容:
    --明確法律和法規要求;
    --識別其活動、產品或服務中的環境因素,以便判定那些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環境影響和責任的環境因素;
    --對照相關的內部準則、外部標準、法規、行為規范和一系列原則及指南,進行環境表現(行為)評價;
    --現行的環境管理慣例和程序;
    --標明涉及采購和合同活動的現行方針和程序;
    --對以往不符合要求的事件進行調查研究所取得的反饋信息;
    --取得競爭優勢的機會;
    --相關方的觀點;
    --組織的其他體系中有利或不利于環境表現(行為)的職能或活動。
    對于上述所有情況,都應考慮到全部運行狀況,包括可能的突發事件和緊急情況。
    組織應將初始環境評審的過程和結果形成文件;并確定環境管理體系發展的時機。
    實用指導:初始環境評審
    一個重要開始步驟是編制一份評審范圍清單,其中包括組織的活動,特定作業或特定場所。
    實施評審的一些常用方法包括:
    --問卷調查;
    --面談;
    --檢查單;
    --直接檢驗和測量;
    --記錄評審;
    --基準參照1)
    組織(包括中、小型企業)可從以下一些方面尋求外部幫助;
    --有關法律和授權的政府機構;
    --當地或區域圖書館或數據庫;
    --從事信息交換的其他組織;
    --行業協會;
    --較大的客戶組織;
    --所用設備的制造商;
    --業務關系(諸如廢物運輸和處置部門等);
    --專業機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清市| 景德镇市| 五莲县| 丰顺县| 华安县| 太保市| 英吉沙县| 蓬莱市| 涞水县| 弥渡县| 德江县| 阿拉善盟| 循化| 浙江省| 宝鸡市| 福州市| 怀仁县| 福安市| 凤山县| 巩留县| 张家口市| 丹阳市| 资兴市| 南江县| 巧家县| 环江| 三河市| 曲阜市| 九龙县| 荔波县| 白河县| 瑞丽市| 惠州市| 益阳市| 兴文县| 合山市| 福鼎市| 视频| 河间市| 花莲县| 会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