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1:1996標準中對“污染預防”的定義:旨在避免、減少控制污染而對各種過程、慣例、材料或產品的采用,可包括再循環、處理、過程更改、控制機制、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材料替代等。
污染預防是環境管理體系承諾的內容之一,是組織處理和解決環境問題的基本原則,與我國解決環境問題的基本原則(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也是一致的。污染預防是指為了避免、減少或控制環境污染而對各種方法、手段和措施的采取。按照優先度可以將其分為三個層次的污染預防方式:
高優先度:避免污染的產生。進行源頭控制,采取無污工藝,采用清潔的能源和原輔材料來組織生產活動,避免污染物質的產生;中優先度:減少污染的產生。進行過程控制,組織可通過對產品的生命周期的全過程進行控制,實施清潔生產,采用先進工藝和設備提高能源和資源利用率,實現閉路循環等,盡可能減少每一環節污染物質的排放;低優先度:控制污染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通過采用污染治理設施對產生的污染物質進行末端治理,盡量減少其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組織在開展污染預防工作時應按上述優先級的原則來選擇采用污染預防措施(因為一般而言,優先度越高,污染控制的費用越低,且效果越好,從而其控制污染的效率就越高)。采用一種方式方法往往不能達到污染預防的目的,組織應結合自己的情況,綜合采用源頭控制、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來開展污染預防工作。
ISO14001:1996標準中提及"污染預防"有兩處:4&;#8226;2最高管理者應制定本組織的環境方針并確定它:c、包括對遵守有關環境法律、法規和組織應遵守的其它要求的承諾;4&;#8226;3&;#8226;3目標和指標應符合環境方針,并包括對污染預防的承諾。
一個依照ISO14001:1996標準來建立和保持環境管理體系的組織必須在其制定的環境方針中要承諾污染預防;且要求為了實現環境方針的環境目標和指標應符合環境方針的要求,也應包括對污染預防的承諾。環境方針是組織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總宗旨和總目標,是組織環境保護工作努力的方向和行動的指南,是組織在長期或較長時期內應遵循的行動準則和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追求。組織所有的環境管理活動都應符合環境方針的要求,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環境方針,從而實現組織的環境表現持續改進。
因此組織環境方針中關于污染預防的承諾必須體現在其所開展的環境管理活動中,具體的說是體現在對環境因素,特別是重要環境因素的控制過程中,即組織在建立和保持環境目標指標管理方案,運行控制程序和應急準備和響應程序的過程中實現污染預防的承諾。
一、環境目標指標和環境管理方案
組織在建立和保持環境目標指標和環境管理方案,即制定和實施環境目標指標和環境管理方案的過程中應體現污染預防的承諾。應優先采用體現污染預防思路的環境目標指標和環境管理方案。組織在建立和保持環境目標指標時應體現污染預防的承諾。一個組織評價的重要環境因素為"用戶在使用公司產品后的紙質包裝固體廢棄物",為了實施對該重要環境因素的控制組織擬就了兩個環境目標指標:A、單位產品的包裝材料使用量降低20%(注:其采用的措施為改進產品包裝設計,在保證產品不受損壞的前提下減少單位產品的包裝材料使用量);B、將產品包裝材料的回收利用率提高至20%(注:其采用的措施為在提供售后安裝服務時將包裝材料回收再利用)。雖然A和B都是將產品包裝固體廢棄物的量減少20%,但A這個環境目標指標是為了避免固體廢棄物,而B是為了減少固體廢棄物,在同等條件下(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可行性相同時)組織應選擇A而不是B,當然兩者結合采用效果更佳。
組織在建立和保持旨在實現環境目標指標的環境管理方案時應體現污染預防的思想。一個組織評價的重要環境因素為 "鍋爐煙塵的排放",其所制定的環境目標和指標為:2001年6月煙塵排放量減至2000年平均排放量的70%。組織有兩種環境管理方案可供選擇:A、改進設備(如改進噴嘴形狀),改善燃燒條件(提高燃燒溫度,提高進風量等),提高燃料的燃燒利用率,將煙塵的排放量減少至2000年的70%;B、通過安裝水膜除塵器,加強對煙塵的處理,將煙塵的排放量減少至2000年的70%。雖然A和B都能實現組織所制定的環境目標和指標,但A套環境管理方案是為了減少煙塵的產生量,B套方案卻是通過末端治理來控制煙塵最后排入環境的量。在同等條件下(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可行性相同時)組織應選擇A而不是B,才能體現污染預防的承諾,當然有時兩者結合采用也是很必要的。
二、運行控制
組織在建立和保持運行控制程序,即對重要環境因素有關的運行和活動進行控制時應考慮污染預防的承諾。組織在對廢水排放,廢氣排放、噪聲排放或固體廢物等進行控制時應首先考慮如何避免或減少上述環境污染的排放,然后才是如何對上述污染物質進行末端治理。如一個組織將"煙塵的排放"評價為重要環境因素。組織應首先分析與"煙塵的排放"這一重要環境因素有關的運行和活動,主要有:燃料的選用,燃燒效率,煙塵排放的控制。組織應從污染的源頭對煙塵的排放這一重要環境因素進行全過程控制:A、在選擇燃料時應盡量采用清潔能源,如用油或用液化石油氣來代替煤,用優質油或優質煤來代替普通油或普通煤等措施從源頭上減少煙塵的排放量。B、改造燃燒設備或加強對燃燒設備的維護保養以保證燃燒設備的能力;或改進燃燒條件,如增加進風量,改進爐內構造等措施來提高燃料燃燒的效率,從而達到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C、采用除塵器等末端治理設備設施來控制煙塵的排放量,從而減少其對環境的不利影響。組織在對煙塵的排放進行控制時應首先考慮A和B兩種措施,然后才是C,或者三者結合使用,才能達到經濟有效地控制環境因素,實現污染預防的承諾。
三、應急準備和響應
ISO14001:1996標準4.4.7中也明確要求:組織應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以確定潛在的事故或緊急情況,做出響應,并預防或減少可能伴隨的環境影響。首先是預防,然后才是減少。組織在對潛在的事故或緊急情況進行控制時尤其應體現污染預防的思想,因為潛在的事故或緊急情況的特點是其發生的概率較低,但一旦其發生,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將是巨大的。有關統計數據表明,防止潛在事故或緊急情況發生的費用與事故發生后造成的損失 (考慮到發生的概率因素)相比非常少(預防費用是補救費用的1/100、1/1000甚至1/10000以上),所以組織應將對潛在的事故或緊急情況的控制的重點放在預防上,而非事后的補救。組織應首先識別出可能導致潛在的事故或緊急情況發生的因素:然后對這些因素進行控制,防止事故或緊急情況發生,將減少事故發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最后才是制定和實施各種補救措施,將發生事故或緊急情況后所造成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
若一個組織將"火災"確定為潛在的事故或緊急情況加以控制,首先應盡可能將所有可能導致火災發生的因素識別出來,如電線老化,電線短路,員工在禁火區域使用火種等;然后再制定和實施控制上述因素的措施,如定期檢驗電線線路,定期巡視廠區,消除火災隱患,加強員工的消防意識等;最后才是火災發生后將火災造成的損失減少而采取的補救措施,如加強對消防器材的維護和保養,加強有關人員的消防技能培訓,加強消防滅火組織工作的演練等。總之,應將工作的重點放在預防火災發生上,而非火災發生后的補救工作。
組織在建立和保持環境管理體系,對 (重要)環境因素進行控制時應從污染預防的角度出發,對(重要)環境因素進行全過程控制,首先考慮如何避免環境污染的產生,其次是減少環境污染的產生,最后才是末端控制措施。這不僅可以實現環境方針中關于污染預防的承諾,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重要)環境因素的控制成本,提高了環境管理工作的效率,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下一篇:建立環境管理體系實現清潔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