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王志安
今年2月中旬,記者在朋友家里看到一本新書,《論技術創新與安全生產》,該書的序言給記者提供了這樣的信息:作者王志安,勝利采油廠副總工程師,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安全與環境保護學術帶頭人,其主持開發的安全科技成果在國際上榮獲發明獎,并擁有十多項國家專利,出版多部安全專著。職業的敏感使記者意識到這個人身上一定有許多故事,尤其是作為一個企業的技術負責人,他的科研成果幾乎都是安全方面的,僅此就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朋友似乎看透了記者的心思,說道,去訪訪吧,他正在北京參加中石化的《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制度》的修訂。于是,記者便有了幾次與王志安朋友似的極其平常的接觸與交流的機會。
把安全化入技術,使技術安全化
王志安,顧名思義,志在安全。或許是因為這一緣故,他對安全技術情有獨鐘;作為勝利油田采油廠的副總工程師,他最引為自豪的科技成果及其著述,包括他所獲得的多項專利,都姓安。例如,他根據采油作業現場的危險因素,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安全防護技術研究,先后主持開發了“WZ-500C多功能微機指重表”和“GD—102Y油田井場安全隔離電源”等項目,較好地消除了生產中的危險因素,為石油開采創造了良好的安全條件。前者在1994年獲德國紐倫堡國際“新思維新發明博覽會銀獎”,后者獲聯合國“發明創新科技之星”獎;他還曾榮獲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牌1枚、銅牌3枚,獲山東省科技進步獎2次,山東省發明展覽會特等獎1次、一等獎2次;獲國家專利18項。
有人可能要問,一個負責生產技術的副總工程師,一門心思搞安全,生產上的技術問題還要不要管?即使管,有時間管嗎?管得過來嗎?這些疑問不足為奇,因為在一般人眼里,安全和生產是兩碼事,有些人還把二者看成是一對矛盾。不是常說要處理好安全與生產的關系嗎?指的就是這些。
在王志安看來,安全的生產才是生產,不安全的生產不叫生產。他說,實現安全生產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技術的安全化,而技術創新應該是安全化的最佳體現。他認為,把安全的要求寓在技術創新之中,以提高技術及設備設施的安全可靠性,就能促進安全生產。例如他主持開發的“采油隊安全生產巡檢管理系統”,采用非接觸式射頻信息卡,大大方便了職工巡井檢查和刷卡,借助油田局域網,可隨時對基層單位的巡檢結果進行瀏覽,方便查看巡檢記錄和漏檢記錄報表,按照報表客觀公正地進行考核,運用技術創新手段解決了采油隊安全巡井管理不到位的問題,提高了采油廠安全生產綜合管理水平。再如他研制的油田修井液壓鉗安全自動操作裝置,操作人員可以坐在作業機駕駛室內,操作動力控制手柄,使液壓鉗自動向前移動,卡住油管上的卸絲扣,不僅使勞動強度減輕、工效提高,還使安全有了保障。他還成功地研制了一種省力省時又安全的調整抽油機平衡的液壓工具,解決了采油井場調整抽油機平衡操作的不安全問題。這些成果都是生產技術的改進或創新,既高效又安全,很難將其中所具有的生產和安全作用截然分開。
生產技術符合生產規律,就是安全的;但仍離不開管理和培訓的支持
作為副總工程師,王志安并不唯技術獨尊。他主持開發了那么多具有安全意義的技術成果,可他說,別把它狹隘化,僅當成安全技術。因為任何生產技術的開發,只要符合生產規律,就是安全的;如果不符合生產規律,就不安全。現代生產,不是單純地能出最終產品就行,它的過程是否符合安全、衛生、環保的要求,都要納入生產的內容來綜合考慮,都是企業經營目標的組成部分。要知道,符合生產規律和時代要求的生產技術,安全已寓在其中。
盡管如此,王志安也并不認為運用這些技術就萬無一失。他說,再好技術措施也僅僅是一個方面,要從根本上消除生產作業中的危險因素,還應把事故預防的側重點放在包括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在內的綜合管理和員工培訓上,也就是要以人為對象,努力實現人的本質安全化。因為人的行為易受心理因素的影響,而心理問題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外界因素是最常見又最難把握的。心情不好,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發生誤操作。王志安說:“在人-機環境中,人是最難控制的,受生理、心理變化和情緒的影響,很容易看錯、聽錯、操作錯,給安全生產帶來很多難處。”
搞生產技術的人能突破單純的依靠技術的思維框框,這是難能可貴的。
天道酬勤,碩果累累
由于他的突出貢獻,央視、《工人日報》、山東電視臺等10余家媒體先后報道了他的事跡;有關機構還授予他許多榮譽稱號:1994年獲勝利油田“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994-2003年連續10年被評為“勝利油田勞動模范”,1995年被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評為“安全生產先進工作者”,1997年“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000年“全國石油石化百名技術革新能手”,2003年被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選拔為安全與環保學術帶頭人,同年11月,被評為“勝利油田杰出專業技術人才”;他還被選入《當代中國科學家與發明家大辭典》、《中國英模大典》、《世界名人錄》(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IBC)第12版)等多部人物辭典。
上一篇:訪柳州市常務副市長周卓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