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鳴高
(中國礦業大學采礦工程系,江蘇 徐州221008)
式中:h為承載層厚度;h1為承載層所負載巖層厚度;бc為承載層的抗壓強度;為巖體的容重;Ө1為“砌體梁”中A巖塊斷裂后的回轉角;tanψ為巖塊間的摩擦系數.
2)回轉變形穩定條件(R條件)
式中:i為巖塊的厚長比,即i=h/l( l為巖塊長度).
“砌體梁”關鍵塊的分析為采場直接頂的上部作用力與位移提供了邊界條件,從而為分析直接頂穩定性奠定了基礎.
3采場支架-圍巖關系研究及整體力學模型的建立
采場頂板控制的關鍵是直接頂的控制,因此“支架一圍巖”關系的研究長期以來一直是礦山壓力控制研究的主題.其內容包括:在單體支柱工作面如何防止頂板事故的發生;液壓自移支架架型及合理支護阻力的確定;更重要的是如何防治液壓自移支架端面頂板的冒落.其研究成果如:“兩柱支掩式支架的工作狀態及其對直接頂穩定性的影響”、“綜采工作面直接頂的端面冒落”等[15,16].而影響支護參數選擇的主要觀點是“P-△l"關系,即支架工作阻力P與頂板下沉量△l之間存在著類雙曲線關系這種觀點在中厚煤層開采的采高條件下,似乎已成為普遍規律.在這些研究中一直視直接頂為“似剛體”.待到放頂煤開采,直接頂中以破碎或幾近破碎的頂煤為主,此時視直接頂(含頂煤)為似剛體顯然是不合適的,而且由實踐中測定所得的支架載荷要比原來的估算值小得多.因此,必然引起“支架-圍巖”關系的再研究.此時,“砌體梁”的關鍵塊研究為直接頂上部邊界的受力狀態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基礎,由此在文章“再論采場礦山壓力理論”、“采場圍巖整體結構與砌體梁力學模型”及“采場支架與圍巖禍合作用機理研究”[17, 18]等,提出了由于“砌體梁”的“S-R”穩定而引起的對直接頂的“松脫體壓力”與“回轉變形壓力”概念.直至論文“采場直接頂對支架與圍巖關系的影響機制”及“采場支架一圍巖關系的新研究[19,20],進一步論證了由于直接頂的變形致使“砌體梁”對直接頂的回轉變形載荷有可能被破碎了的直接頂所吸收,從而導致了在該情況下的“P-△l”關系中類雙曲線關系不再存在.
此項研究的主要結論為:
1)根據采場四邊形直接頂的失穩特征按剛度可將其劃分為似剛性、似零剛度和中間型剛度3類.
2)當直接頂剛度為零剛度時,支架處于“給定載荷”或“限定載荷”工作狀態;當處于似剛性時,支架處于“給定變形”工作狀態;當處于中間型剛度時,P-△l呈典型雙曲線關系.
3)鑒于當直接頂為似零剛度時(如放頂煤條件),“P-△l"已不再存在類雙曲線關系,此時,合理工作阻力的確定將主要決定于它對端面穩定性的影響.
這些研究工作最終導致了采場整體力學模型的建立,其主要研究成果除上述有關論文外,還體現在“The System of Stata Control Around Long-wall Face in China',及“采場礦山壓力理論研究的新進展”[21, 22]等論文中.
4工作面礦山壓力與支護質量監測
任何一項工程質量的保證,決定于設計是否符合實際及而后的施工是否到位.礦山壓力控制也是一樣,如何保證施工符合設計的標準,則決定于對工程質量的監測.事實證明,在礦山壓力控制中實際支護阻力與設計的要求往往是兩回事.這常常是導致工作面頂板事故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回采工作面是在不斷推移的過程中,而且頂板條件又在不斷地變化,因此及時地進行監測是保證工作面進行安全生產的根本保證.我國自80年代開始比較大規模地進行回采工作面頂板與支護質量監測,由此回采工作面頂板事故大幅度減少,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其中的關鍵是運用礦山壓力理論以確定監測指標,從而形成了“支架一圍巖”穩定性診斷技術,使事故消滅于形成之初.有關研究成果的代表性論文有“Monitoring Indices for the Support
and Surrounding Strata on a Longwall Face”等[23- 26],該成果主要體現在創造了一整套的監測儀器及開發了一套支護質量監測的軟件.
5展望
回顧20年來的研究工作,顯然對今后的研究工作有益.今后的工作將從以下方面進行:
1)進一步完善采場整體力學模型,在研究直接頂穩定性的基礎上建立各項參數的關系,由此為監控技術提供端面頂板穩定性的監控指標,進一步簡化監測儀表、“預測一監控”體系.為回采工作面安
全與高產高效服務.
2)深入研究巖層控制中的關鍵層理論,以便對上覆巖層內的離層區分布作出定量描述,為發展離層區充填技術及地面或井下抽放瓦斯技術奠定基礎.在關鍵層理論中將重點研究堅硬巖層破斷的組合效應以及關鍵層破斷形態與表土層變形的禍合關系.
參考文獻:
[1]Ch ien(Q ian) M inggao. A study of the behaviour of overlying strata in longwall m ining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trata control[M].Strata Mechanics, 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1982.13一17.
[2]錢鳴高,李鴻昌.采場上覆巖層活動規律及其對礦山壓力的影響[J].煤炭學報,1982(2): 1-12.
[3]錢鳴高,繆協興.采場上覆巖層結構的形態與受力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1995, 14(2): 97-106.
[4]錢鳴高,朱德仁,王作棠.老頂巖層斷裂形式及其對工作面來壓的影響[J].中國礦業學院學報,1986, 15 (2):9-18.
[5]錢鳴高,趙國景.老頂斷裂前后的礦山壓力變化[J].中國礦業學院學報,1986, 15(4): 11-19.
[6]朱德仁,錢鳴高.長壁工作面老頂破斷的計算機模擬[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1987, 16(3): 1-9.
[7]Q ian M G, He F L. The behaviour of the main roof in longw all m ining: Weighting span, fracture and disturbance[J].J of m ine, Metals&Fuels, June一Ju1y, 1989. 240-246.
[8]茅獻彪,繆協興,錢鳴高.采動覆巖中關鍵層的破斷規律研究[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1998, 27(1) : 39-42.
[9]錢鳴高,茅獻彪,繆協興.采場覆巖中關鍵層上載荷的變化規律[J].煤炭學報,1998, 23(2): 135-230.
[10]錢鳴高,許家林.覆巖采動裂隙分布的“O”形圈特征研究[J].煤炭學報,1998, 23(5): 466-469.
[11]錢鳴高,繆協興.巖層控制中關鍵層的理論研究[J].煤炭學報,1996, 21(3) : 225-230.
[12]錢鳴高,繆協興,何富連.采場“砌體梁”結構的關鍵塊分析[J].煤炭學報,1994, 19(6): 557-563.
[13]錢鳴高.砌體梁的“S-R"穩定及其應用[J].礦山壓力與頂板管理,1994( 3) : 6-10.
[14]錢鳴高,何富連,王作棠,等.再論采場礦山壓力理論 [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1994, 23(3): 1-12.
[15]錢鳴高,劉雙躍.兩柱支掩式支架的工作狀態及其對直接頂穩定性的影響「J].煤炭學報,1985(4): 1-11.
[16]錢鳴高,殷建生,劉雙躍.綜采工作面直接頂的端面冒落[J].煤炭科學技術,1992( 1) : 41-44.
[17]錢鳴高,繆協興,何富連,等.采場支架與圍巖禍合作用機理研究[J].煤炭學報,1996, 21 (1) : 40-44.
[18]繆協興,錢鳴高.采場圍巖整體結構與砌體梁力學模型[J].礦山壓力與頂板管理,1995(3, 4): 3-12.
[19]曹勝根,錢鳴高,劉長友.采場支架一圍巖關系的新研究[J].煤炭學報,1998, 23(6): 575-579.
[20]劉長友,錢鳴高,曹勝根,等.采場直接頂對支架與圍巖關系的影響機制[J].煤炭學報,1997, 22(5): 471-476.
[21]Q ian M G, He F L, M iao X X. The system of strata control around longwall face in China[ J].In: Guo Yuguang, Tad S Golosinski, eds. M in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otterdam:A A Balkem a, 1996.15一18.
[22]錢鳴高,繆協興.采場礦山壓力理論研究的新進展 [J].礦Li壓力與頂板管理,1996(2) : 17-20.
[23]錢鳴高,何富連,李全生,等.綜采工作面端面頂板控制[J].煤炭科學技術,1992( 2) : 41一45.
[24]Q ian M G, He F L, Zhu D R. Monitoring indices for the support and surrounding strata on a long-wall face[ C].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ound Control in M ining, The University of W o1-longong, 1992.25一262.
[25]錢鳴高,何富連,繆協興.采場圍巖控制的回顧與發展[J].煤炭科學技術,1996, 4(1 ): 1-3.
[26]錢鳴高,何富連,李全生.綜采工作面礦壓顯現與支護質量監控[J].中國煤炭,1995(7): 48-51.
Review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trata Control Around Longw all Face in Recent 20 Years
Q IAN M mg一gao
(Department ofM ining Engineering, CUM T,Xuzhou, Jiangsu 221008, China)
上一篇:綜放回采巷道桁架錨帶網支護研究
下一篇:晉城礦區頂板事故預報集成系統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