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專題研修繼續教育活動與生產同步進行,讓工程技術人員帶著問題學習,全方位、全過程地開發利用知識,提高工程技術人員的創新、創造能力,鍛煉培養人才,解決安全生產、經營管理中的難題。
關鍵詞:專題研修 繼續教育
淮北礦業公司朔里礦針對安全生產、經營管理的急、難、險、重工作,在工程技術人員中開展專題研修活動,帶著問題學習,注重課題既能實施,又能帶動提高管技人員的整體素質,推動企業技術進步,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知識支持和人才儲備。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專題研修已成為工程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的一種主要形式,對提高科技人員素質產生了重要的作用。每年確立課題20個左右,科技人員通過專題研修,或創造性地推廣先進經驗,或有針對性地移植最新科技成果,實實在在地解決了生產上的問題。
一、反思學習 向書本學習 向實踐學習
專題研修活動動員全礦管技人員參與,做到“人人有課題”,廣泛征集課題給工程技術人員提供了一次學習機會,他們在選擇課題的時候,必然要從安全生產、經營管理中查找問題,制定研修方案,選題的過程經歷了“反思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的思考。礦上還利用申報課題的時機,將重點課題在工程技術人員中進行“招標”,充分調動大家學習的積極性。
“帶著問題學習”是企業教育最有效、最經濟的教育活動,可幾年前這項活動也有過困擾,有的課題層次較高,但與實際工作聯系不夠緊密,研修人員又多是企業的技術骨干,常常因工作忙而冷落了課題。還有的課題難度大,解決問題的客觀條件不具備,本礦目前的技術能力、實驗手段等都不能有效地支持,雖然課題有質量,卻顯得“空洞”,研修困難重重。課題與生產有距離導致了“工學矛盾”,課題學術化導致了研修半途而廢,使研修過程粗糙,影響了研修質量。為提高專題研修活動的質量和水平,切實為安全生產服務,他們提出:專題研修課題必須從生產實際選題,與生產同步研修。
(1)申報課題
年初,在全礦工程技術人員中,按采煤、掘進、機電、運輸、安全等分系統征集研修課題,可以個人申報,也可以跨專業組成課題組。并明確要求,各系統由副總工程師負責指導申報課題,2008年136人次申報56項課題。
(2)評審定級
按照“工作急需、課題可行、價值突出”的原則,對申報的課題進行論證篩選,27個課題列入2008年研修計劃,10項作為重點課題。有高地壓巷道支護、厚煤層機械化開采、不規則綜采工作面回采工藝研究、優化巖巷大斷面施工勞動組織提高單進、區隊安全自主管理研究等,都是生產急需解決的問題。
(3)制定研修計劃
凡被批準研修的課題,研修人要制定詳細的研修計劃,認真填寫《專題研修申報書》,內容包括選題依據、研修目的、選用教材及參考資料、相關討論題目、調研培訓方式、指導教師、經費預算、連帶培訓等。
二、動態推進 跟蹤服務
(一)調研培訓 儲備知識
職教部門動態跟蹤研修進度,建立課題研修檔案,按照課題研修計劃,對課題經常訪問,及時了解課題進展情況,幫助研修人收集信息,儲備知識,根據課題需要,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提供必要的培訓,開設專用科技閱覽室,及時幫助解決研修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每個課題都進行了不同形式的培訓,有的與中國礦院、安徽理工大學等院校合作,有的走出去調研考察,為對新知識進行有效地傳播、管理,調研培訓后獲得的知識、成果,必須以文字材料入檔,在研修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技術資料。
(二)反饋信息 把握進度
對研修過程加強監督,認真落實研修計劃,堅持“必須進行連帶培訓,必須編制活頁教材”的原則,根據研修活動的整體推進情況,協調每一個課題的計劃。8月份,根據反饋的信息,對內容相關以及技術能力、實驗條件不具備的課題,進行合并或終止。2008你27個課題開展連帶培訓16期,培訓649人次,編制8萬字的活頁教材。
《失壓保護智能化》課題,所采用的計算公式及技術參數,由于沒有國標依據,課題結論僅能作為一種技術探討,暫時還不能在生產中應用,決定該課題作為技術理論探討繼續研修,但不作為2008年研修計劃。《錨桿機的綜合應用》由于自身的技術及試驗條件的限制,目前無法解決,決定研修終止。《內部物流配送體系構建研修》因暫時沒有做好實施的準備,可劃跨年度繼續研修。
《厚煤層機械化開采》通過對大采高綜采頂板運動規律、支架結構形式與穩定性、煤壁塑性區范圍及片幫破壞機理的研究,得出一套合理的大采高綜采技術參數,提出防止煤壁片幫和支架插底的技術措施,控制三軟煤層大采高圍巖運動,保證了開采安全。《高地壓巷道支護》的研修,解決了煤巷幫部變形大的問題,具有支護效果好,掘進速度快,避免了頂板、片幫等各類事故的發生,徹底扭轉了“前掘后改”的被動局面。《薄煤層小采高綜采研究》總結出一套適宜煤厚0.6~1.23米薄煤層綜合機械化開采工藝的可行性報告,為朔里礦薄煤層布置綜合機械化采煤工作面提供了技術依據,在淮北礦區薄煤層賦存較普遍的情況下,對保持礦井產量穩定,提高資源回收率,將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朔里礦專題研修繼續教育活動與生產同步進行,讓工程技術人員帶著問題學習,全方位、全過程地開發利用知識,提高了工程技術人員的創新、創造能力,鍛煉培養了人才,解決了安全生產、經營管理中的難題,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上一篇:安全技術管理隱患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