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從“日常接觸”到安全規范的內化和與工作行為的整合

2005-09-21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從“日常接觸”到安全規范的內化和與工作行為的整合---對一個國有煤礦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的社會學調查
王宏亮 碩 士
內 容 摘 要
煤炭采掘在我國的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礦安全不但直接關系到煤炭行業的經濟效益和長遠發展,而且關乎從業人員的人身安全,乃至對社會穩定也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我國政府對此有著高度的重視。本文是運用社會學有關理論,以華北地區國有煤礦——桃河煤礦作為實證研究的案例,對其總結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進行理論分析,以探討經常性安全教育在實現安全生產中的功能和模式。本文共分為六個部分。導言主要介紹選題的緣起,已有的研究和本研究的起點、理論以及現實意義。第一章主要闡述本研究所應用的理論工具、基本假設,整體的研究設計以及方法的選擇,從而明確本文的整體研究思路。第二章主要介紹調查對象的相關情況,尤其是該礦的技術變遷情況和安全生產史,以使我們對調查對象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同時指出了本文所研究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對該礦安全生產的意義。第三章全面描述了桃河煤礦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并對各方法進行了理論分析。第四章主要應用社會學的社會控制觀點和角色理論對該礦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進行了系統的說明和分析。第五章是對本研究的總結和概括,并對研究進行了反思。
本文通過應用社會控制理論和角色理論對該礦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進行了分析,認為桃河煤礦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通過應用責任、團體壓力和說服、經濟壓力、社會暗示、社會輿論、典型、儀式等社會控制方法,將安全規范的內化、安全意識的樹立嵌入到從業人員多種角色學習和扮演的過程中,同時利用不同群體對從業人員角色行為的影響從而形成了有力的外部控制系統,這一系統運作的目的在于實現安全規范的內化,在員工的認識中建立煤礦職業角色所期望的安全認同,從而樹立安全意識,并實現安全規范與工作行為的整合。安全規范的內化和與個體工作行為的整合使從業人員的不安全行為大大減少,從而對實現安全生產有著積極的意義。由此得出煤礦企業進行安全規范的經常性教育,需要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對員工學習和內化安全規范有重要影響的“日常接觸”情境,運用符合情境的社會控制方法,深入理解職業角色的學習和扮演過程才能使經常性安全教育不失去其應有的意義。同時本文也從一個側面展示了社會控制的方法和形式對于社會或組織將其規范灌輸給其成員過程的重要意義,進而展示了社會個體學習和扮演職業角色的過程。
關鍵詞:經常性安全教育、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安全規范、安全生產
Abstract
Coal industry has a very important place in our country. The safety of the coal mine not only affects the benefi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al industry, but also affects social stabilization. So our government regards it as a very important work. This paper is a case study on the basis of the sociology theory. We chose the Tao he coal mine in the north china as the researched cas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ethods about the safety norms education in the daily grind and living and discussed its function and pattern, which consist of six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s introduced the meaning of this paper and give a summary on the correlative study results. Chapter 1 introduced the correlative theory, hypothesis, and survey research design. Chapter 2 introduced the Tao he coalmine and its safety status. Chapter3 introduced the methods about the standing education of the safety norms in Tao he coalmine. Chapter4 and chapter 5 explained the conclusion.
The paper analyzed the methods about the standing education of the safety norms in Tao he coal mine by social control and role theory. Their methods applied the duties, social hint, and the group pressure, etc. The corporation not only embedded the safety norms and consciousness in the role-playing but also make 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group about the stuff in order to make the stuff obey the safety norms. These methods consisted a social control system that redounds to integrate the safety norms into the stuff’s behavior in work, which redounds to the coalmine safety. So the coalmine corporation should find out those important day-to-day touches of the stuff in the course of putting the standing education of the safety norms in force and apply those felicitous methods of the social control. This paper also reflected the professionalism process of the social member through which expatiated the meaning of the social control methods in the course of learning the safety norms. 1
Key words: standing education of the safety norms, the methods about the standing education of the safety norms, the safety norms, and safety production
目 錄
導 言.............................................................0
一、選題的緣起...........................................................0
二、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本研究的起點.........................................1
三、選題的理論和現實意義.................................................3
1、選題的理論意義.........................................................................................................3
2、選題的實踐意義.........................................................................................................3
四、論文結構.............................................................4
第一章 理論·假設·研究設計........................................5
一、本研究的理論工具和初步假設...........................................5
1、社會控制理論.............................................................................................................5
2、角色理論.....................................................................................................................7
3、基本假設.....................................................................................................................7
4、有關概念的解釋.........................................................................................................8
二、研究設計............................................................10
三、研究方法的選擇......................................................11
第二章 桃河煤礦的安全史...........................................13
一、桃河煤礦概況........................................................13
二、桃河煤礦的安全狀況..................................................14
1、桃河煤礦的技術變遷...............................................................................................14
2、從建礦到1984年的安全史.....................................................................................14
3、1985年之后的安全史..............................................................................................15
三、經常性安全教育對桃河煤礦安全生產的意義..............................16
第三章 桃河煤礦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18
一、崗位評比............................................................18
二、“四無四保”.........................................................23
三、案例、典型教育和“二·五”活動......................................25
四、“群監網”和“青監崗”...............................................27
五、日常安全宣傳與“高潮日”活動........................................28
六、家屬聯保............................................................31
七、“三違”幫教.........................................................32
第四章 安全規范的內化和與工作行為的整合...........................36
一、工人的評價:對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體系的回應..........................36
二、一個控制系統: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構建的管理體系......................38
三、控制系統的影響力:被嵌入多重角色學習和扮演的安全規范和意識..........40
第五章 結論和討論.................................................42 2
一、基本結論............................................................42
二、對本研究的討論......................................................43
參考文獻:................................................................44
后 記.............................................................0 3
圖表目錄
從“日常接觸”到安全規范的內化和與工作行為的整合
——對一個國有煤礦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的社會學調查
導 言
煤炭采掘在我國的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礦安全不但直接關系到煤炭行業的經濟效益和長遠發展,而且關乎從業人員的人身安全,乃至對社會穩定也有著重大的影響。研究煤礦安全生產經驗,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和解釋對社會學實踐有著重大的意義。煤礦企業對職工所進行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是實現安全生產的重要經驗之一,它是企業組織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具備安全意識、遵從安全規范的合格員工的過程,這一過程在社會學中屬于社會成員的一種社會化過程,它反映了社會組織是如何將組織的安全規范和目標內化到成員的工作習慣之中,反映了企業組織成員的職業化過程,這種組織與成員之間的互動有著重要的社會學意義。本文是以華北地區國有煤礦——桃河煤礦作為實證研究的案例,對其在實際工作中總結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進行社會學分析以解讀其中的社會學意義。
一、選題的緣起
煤礦采掘由于是地下作業,自然環境的不確定性使其具有很高程度的危險性,該行業的從業人員時刻面臨著勞動的安全問題,成為典型的高危險行業。煤礦企業一旦發生事故,其破壞性和造成的損失和傷害也是非常巨大的,如1996年河南平頂山礦務局十礦瓦斯爆炸造成84人死亡,68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達984.5萬元。① 而我國的安全生產狀況是令人擔憂的,與國際同行相比,我國煤礦企業的事故傷亡人數與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美國相比較有著極大的差距,下表所列的1987年~1995年我國和美國的煤礦企業的傷亡人數清晰的表明了差距的程度。
表1.1、1987年~1995年我國煤礦企業死亡和重傷人數(單位:人)
年 份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死亡人數
7977
7980
8370
8725
8127
7920
8620
9384
9659
重傷人數
3913
3312
3070
3219
2566
2272
1863
1781
1721
資料來源:《中國安全生產年鑒(1979~1999)》
表1.2、美國同年份煤礦企業傷亡人數(單位:人)
年 份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傷亡人數
58
43
63
60
56
53
38
42
42
資料來源:美國礦山安全網(www.mshv.gov
從國內近年的安全生產狀況來看,煤礦企業頻繁發生事故,給煤礦廣大職工和家屬帶來重大的損失和傷害,也給我們當前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極大的困擾。例如2000年累計10人以上重大傷亡事故發生了75起,更有貴州水城木沖溝礦瓦斯爆炸造成162人死亡這樣的特大事故。②2001年1月~11月,煤礦企業共發生死亡事故2750起,死亡5160人,其中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別重大事故8起,死亡373人;一次死亡10-29人特大事故37起,
① 資料來源于《中國安全生產年鑒(1979~1999)》,頁571,2000年: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安全生產局編,閃淳昌主編,北京:民族出版社。
② 《中國煤炭工業年鑒(2000)》,頁92,2001年:國家煤炭工業局編,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
死亡573人。①這反映出我國煤礦安全問題之嚴重,亟待加強相關的研究。而從目前的研究狀況來看,除技術方面的研究之外,有關煤礦安全的制度建設、原因分析、安全文化、安全教育等方面的研究還非常不足,尤其是安全教育,它是實現煤礦職工職業化,培養合乎煤礦安全規范要求的員工的重要手段和途徑,而已有的研究卻缺少理論的分析和支持,本文選擇了對煤礦安全有重大意義的經常性安全教育作為研究對象,就是希望可以有助于煤礦安全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桃河煤礦為研究經常性安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成功經驗,提供了典型的可供研究的案例,這使本文可以在實踐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社會學分析以探討煤礦企業組織如何通過社會控制使員工成為符合安全規范要求的職業工人。
二、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本研究的起點
煤礦安全問題屬于安全生產范圍,安全生產最重要的含義就是沒有事故或者說實現對事故的控制,因此有關生產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事故致因及其控制上。對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從兩個角度進行的,一是工業技術,即研究各種先進的生產技術以保證生產人員的人身安全;另一個角度是非技術的,也就是研究如何加強管理以減少人的不安全行為,從而達到控制事故的目的。本文所進行的研究就是屬于非技術類型的,因此這里只對非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
事故致因理論是這一領域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1919年英國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茲(H.H.Woods)在對許多工廠中的傷亡事故的發生次數進行統計研究之后,發現工人中的某些人較其他人更容易發生事故;1931年美國的海因里希(W.H.Heinrich)發表了《工業事故預防》,在其中闡述說人與物的問題,事故發生頻率與傷害嚴重度之間的關系,不安全行為和不安全的物等是事故原因中最重要的問題;1939年法墨(Farmer)等人也提出事故頻發傾向的概念,他們認為少數工人具有事故頻發傾向,他們的存在是工業事故發生的原因。②這些觀點已經強調造成事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為。二次大戰后,工業生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科學技術有了相當大的進步,人們對于事故原因的認識也逐漸開始轉變。能量意外釋放論(吉布森,1961)開始強調物質方面的因素,強調先進的生產技術的作用。而對造成事故的管理缺陷的認識和研究以及系統安全觀點的產生,則使事故致因研究在縱深方向上大大的邁進了。博德(Frank.Bird)在海因里希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反映現代安全觀點的事故因果連鎖理論。在他的理論中,強調管理控制不足是事故的最深層的原因。亞當斯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指出管理失誤在事故原因中的重要性。約翰遜(Johnson,1975)則進一步強調變化的重要性,他認為諸如企業內外的變化、宏觀微觀的變化、計劃內計劃外的變化、時間、人員、組織等方面的變化都可能導致不安全的行為和狀態從而引發事故。③這些觀點在強調人的不安全行為的同時,更強調管理失誤這一因素,這意味著并非某些人天生具有事故頻發傾向,而主要是因為管理上對從業人員的教育不足,使從業人員沒有完全將其職業的角色規范和行為整合在一起。
我國學者和實際工作者在借鑒西方學者關于事故致因研究方面的成果和安全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對如何實現我國的生產安全也做了大量研究。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⑴ 制度建設。在我國,由于社會變遷比較劇烈,不同經濟體制的轉軌使有關法規很不健全,國家的監管也相對松弛,這造成了大量的制度空白,導致煤礦企業經常存在不重視安全,對安全不負責任的現象。因此許多研究人員和實際工作者提出應全面完善安全生產法規
① 參見“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網站,“關于2000年全國傷亡事故情況通報及做好2001年安全生產信息工作的通知”、“2001年1-11月全國工礦企業安全生產情況”“2002年1-11月全國傷亡事故情況分析”。
② 具體參見陳寶智、王金波主編,1999年:《安全管理》,頁9,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③ 具體參見陳寶智、王金波主編,1999年:《安全管理》,頁16、18,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1
和監督體系,強調國家應建立完善的宏觀管理機制和法制體系并加強監督,制定嚴格的安全法規,實行嚴格的國家監察(王建華、韓翔,2000;黃毅,2001;黨明娜,2002)。
⑵ 具體的原因分析。除了技術相對落后的原因之外,礦山災害的個體、管理、社會原因也值得我們重視。有關個體原因的研究指出煤礦危險由于人們的習慣,經常會被疏忽,而經濟利益更使人們忘記危險(惠聞,2002)。煤礦從業人員由于長期處于惡劣的環境中工作,經常會被煩躁、抑郁、急躁、僥幸等心理狀態所影響,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方面的安全隱患(張恒志,1997;趙素梅,1999)。管理上,安全生產責任制成為重要的保證生產安全的手段,黃毅(2001)提出應不斷完善目前的安全生產責任制,使其更加嚴格和全面;王安(2002)強調要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現場管理和落實安全培訓。而由于歷史、政策、地方保護主義、礦山建設指導思想、職工素質等方面的欠缺和阻礙,使我國煤礦企業的安全問題更有著復雜的社會原因(隋鵬程,1998)。
⑶ 安全文化和安全教育。1992年,國際原子能機構提出應在高危險行業建設安全文化,強調應建立一種超出一切之上的安全觀念,政府、企業、個體應形成安全的價值觀并建立全面的安全規范。我國研究人員和實際工作者結合我國一直以來強調的企業思想政治建設工作的經驗,主要在如何理解安全文化以及安全知識的教育和宣傳方面展開研究,這些研究強調要全面建設企業文化,通過文化建設延長安全生產周期(黃寶忠,2001);而安全教育就成為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強化安全教育對煤礦安全生產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黃詩滿,2001)。
這些研究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指出了加強有關安全生產的各方面建設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提出了我們在各個方面應進行怎樣的完善,但仍然有以下不足:
⑴ 有關制度方面的研究雖然指出了法規和監督體制健全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一些方案,但對這些制度在我國如何建立,如何解決具體運作中各方利益的沖突等問題的論述卻顯得單薄。因此,這些研究還有待對具體情況進行深入研究并在實踐中進行檢驗,以增強其操作性。
⑵ 在安全管理方面,安全文化和安全教育被作為其中重要的軟件而受到重視,然而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對個別優秀企業經驗的總結,而對安全文化的研究也只是將文化學的有關理論應用到安全管理領域之中。關于安全教育的研究,許多實際工作者對個別企業的具體做法已經進行了全面的描述,也形成了對安全教育的共識,并作為重要的制度性內容寫進了有關煤礦安全生產的法規,但對具體的教育方法還缺乏深入的理論剖析,在實際工作中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起到幫助從業人員將安全規范和意識與工作行為整合的作用。因此,盡管有許多經驗,但移植性和適應性卻較差,不易推廣,教育方法的針對性也有所降低,不斷完善也有著一定的阻礙。
本文就是在前述的西方國家的事故致因理論以及我國的研究基礎上進行的。但本文只是對安全管理中的安全教育進行研究,并且主要對煤礦企業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進行研究。①本文用社會學理論對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進行的理論分析,希望可以促進更多的研究者對經常性安全教育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① 有關安全教育的規定參見《關于加強企業生產中安全工作的幾項規定》,《勞動法》第六章第五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二十一條、第五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第二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三、三十五、三十六條等。關于經常性安全教育已經有了基本做法如三級安全教育、安全活動月和活動日等,這已經在大部分煤礦形成了制度性規定。安全教育的基本形式和方法有三級安全教育,即入礦教育、車間(工區)教育和班組崗位教育;班前會,安全活動日,三大規程學習,事故現場會,安全影視、廣播、板報宣傳;職工培訓;特殊工種安全教育;安全競賽等。具體參見隆泗主編,2002年1:《礦山生產技術與安全管理》,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
三、選題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選題的理論意義
本研究主要是應用社會學有關社會控制和如何實現角色規范與行為的整合的理論來對煤礦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進行分析。社會成員如何接受、認同和遵從社會規范,組織成員如何接受、認同和遵從組織規范,即社會個體的社會化過程一直是社會學關注的重要議題,煤礦企業通過“經常性安全教育”的各種方法建立企業員工對安全規范的認同,培養安全意識,使員工在工作中完全按照安全規范行動,這對于組織和組織成員來說實際上就是一種社會化過程,在這一過程里反映了規范如何為組織成員所接受和認同,并進而成為實際約束組織成員行動的標準甚至成為他們在工作中的習慣性行為的,即安全規范如何影響了行為。“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反映了煤礦企業在上述過程中的努力,同時也表明實現安全規范對企業員工的約束是一個漸進的,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實施控制和影響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企業要通過各種手段使員工明確規范、認同規范、直到按照安全規范行動,同時還要注意不斷強化安全規范的影響力,不僅使安全規范成為工作習慣的一部分還成為本身的思想觀念的一部分,成為本人行動意識的一部分。本文的研究除了希望解讀以上所述的經常性安全教育的社會學意義以外,也希望在以下兩方面有其意義。
首先,對于如何實現煤礦安全的理論研究大部分是集中在法學和管理學以及工業心理學方面,即研究如何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如何加強安全管理,如何加強安全監督,個體的心理狀態與事故的關系,社會學方面的視角相對欠缺,尤其是在安全教育方面,更多的文獻只是工作經驗的總結,而沒有理論的提升,使這些經驗的移植性和適應性較差。這使大量研究文獻無法整合成系統的理論,多種多樣的方法和實踐表面上雖然被各單位應用,但由于缺乏理論支持,使這種應用也成為簡單的照搬照抄而不能有意識地與具體的情況結合起來。本文就是對經常性安全教育進行理論的分析以彌補其不足。
其次,我國的社會學研究雖然對很多社會問題都有所涉及,如青少年犯罪、貧困、農村基層民主、移民、流動人口等,然而對安全生產的關注則相對很少,在有關安全生產的研究成果中,屬于社會學研究者的很少,如在1995~1998年的《中國社會學年鑒》中沒有任何一項研究是有關安全生產、煤礦企業安全教育的。而從事故致因理論來看,個體的不安全行為是很重要的事故原因,而這恰恰是由于從業人員經常無法實現完全將安全規范與行為整合,從職業角色學習和社會化的角度來看,這正是角色學習不完全和社會化欠缺的結果,因而社會學的觀點和理論分析實際上對經常性安全教育的理論提升有著重要意義。本文的研究就是希望用社會學的理論來進行分析,從而擴展社會學理論所關注的問題。
2、選題的實踐意義
煤礦安全問題雖然一直都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改革開放以來也頒布了大量相關的法規,安全教育也被作為煤礦企業制度性規定展開。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安全教育在很多煤礦流于形式,實施之后的效果并不明顯,這對廣泛和長期堅持開展安全教育的積極性有一定程度的挫傷。本文研究的這一煤礦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經過實踐證明是有效的,這些方法本身對如何開展煤礦企業經常性安全教育就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而對這些方法的理論分析更增強了適應性和移植性,使這種經驗的推廣不必完全拘泥于現有的形式和方法,可以因地制宜地開展更具特點和個性的經常性安全教育,以實現煤礦企業職業角色的安全規范和意識與行為的整合。從而使安全教育為實現安全生產起到應有的作用。 3
四、論文結構
社會學理論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對社會事實進行理論解釋,從而形成指導性的結論。本文就是對桃河煤礦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進行社會學解釋,以便在理論的解釋中提升實踐的經驗。按邏輯順序,本文導言是選題的緣起,第一章是關于理論工具和研究設計的闡述,第二、三章是事實的發現和具體描述,第四章是對事實的解釋和分析,第五章是有關本研究的結論和討論。
本文的論證結構是從社會事實出發,通過對桃河煤礦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進行理論分析來讀解其背后的社會學意義并形成關于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的理論性的解釋。而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說,桃河煤礦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體現了企業將其特殊的職業規范和角色要求內化為成員認同的行動準則的過程,反映出組織是如何促進個體的社會化的。本文首先假設煤礦企業的員工對安全規范的了解、認同和內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就是說要使依照安全規范進行生產成為企業員工工作行為中的主動、自覺的行為,必須有一個長期的職業化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的方法會影響企業員工接受和認同安全規范的程度、影響安全規范內化的程度和具體進程。正是在這個假設的基礎上,本文開始對桃河煤礦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這一社會事實進行理論分析。通過對桃河煤礦七種主要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進行分析,本文認為桃河煤礦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實際上將社會和組織層面的社會控制系統與個體層面的角色扮演機制有機地結合起來了。組織層面的社會控制系統對成員更多的是一種外在的影響和約束,它通過不斷重復和強化的約束刺激實現成員對規范的認同和內化;而角色扮演機制更多的是一種內在的影響,它是社會或組織成員為了自身利益而理性地去努力學習角色規范并行動的社會過程。桃河煤礦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通過將角色扮演機制與社會控制系統整合,一方面有效地運用了社會控制的各種方法,使這些方法更具影響力;另一方面也使安全規范的教育和內化成為一種自然的、必需的、較少強迫性的、主動的社會化過程,從而減少乃至消除了這一過程中的各種障礙。從而說明在這種理論指導下形成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對改善和增進員工在工作行為中安全規范的內化過程有著重要的意義。 4
第一章 理論·假設·研究設計
人類的生產活動史同時也是人類在生產中不斷規避和控制“危險”的歷史。人類在不斷的生產活動中,在不斷的認識自然和人的關系過程中逐漸認識和尋找著規避乃至控制“危險”的方法。而真正將實現安全生產、實現勞動安全作為一個普遍關心和研究的社會問題則是在近代工業革命之后才開始的。安全規范可以說是人類在工業發展過程中總結的有效規避“危險”的重要經驗,因此如何使從業人員遵從安全規范就是一個對規避危險有重要意義的問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通常與安全規范是有矛盾的,因此通過怎樣的方法使從業人員在各種場合下都可以學習和內化安全規范就成為職業化過程中重要的環節。本文所探討的經常性安全教育就是煤礦職工職業化環節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本研究的理論工具和初步假設
經常性安全教育過程實際上是煤礦企業員工職業化的一個重要內容,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從事的是具有很高危險性的工作,因而培養安全意識,使安全規范與員工思想和行為整合起來就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也就是為了實現這一過程而具體運用的手段,這些方法是為塑造符合職業要求的職業角色而服務的。本研究主要運用社會控制理論和角色理論解釋和分析桃河煤礦的整套方法。
1、社會控制理論
社會群體和組織會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實現對社會成員的約束,這種約束是希望成員可以完全按照群體和組織的規范行動。而事故致因理論也表明勞動中的不安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控制失當或無效以致行為打破了應有的勞動秩序。因此,社會控制實際上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基本途徑之一。社會控制有廣義和狹義兩個不同層次的內涵,廣義的社會控制是指任何個人或團體對任何別人或團體之行為、思想或感覺有影響或規定作用;狹義的社會控制是團體對其分子行為的限制,指導及管理。①即它強調社會或社會的某一組織或群體會為維護社會秩序,保證社會生活和生產正常進行,運用社會力量影響、約束、規定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行為。②
社會正常的秩序不會自然的形成,正如羅斯所說:“人們總是有這樣一個錯覺,認為秩序是由人類遺傳特質所要求的優良品行構成的,而不是由社會對人們施加控制引起的。”而事實上,社會秩序是“建造物”而不是“長成物”(E·A·羅斯,1989:3)。③但這種“建造”并非是一方對另一方實施控制的結果,社會控制所建造的社會秩序必須有價值的共識才可能穩固也才可能實現。因此,價值共契理論認為社會秩序往往以人類某種價值的共識為基礎建立,這種價值可能是道德的、也可能是技術的或者其他什么,無論是基于何種共同的價值,社會控制所建造的秩序實際上是所有社會成員共同努力建構的結果。④
構建一種良好的社會秩序需要有效地進行社會控制,實現社會控制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社
① 轉引自《社會學》頁262,1988年:林振裕著,臺北:金玉出版社。
② 參見《社會學》頁591,1996年:陸學藝主編,北京:知識出版社。
③ 引自E·A·羅斯著,1989年7月第1版:《社會控制》,秦志勇、毛永政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羅斯在其《社會控制》中論述控制的依據中說“我們的社會秩序決不僅僅是蜂房或獸群的秩序。它似乎是建造物,而不是長成物。”
④ 參見《社會學理論》頁95,1985年:陳秉璋著,臺北:三民書局印行。 5
會化,由此個人能按習慣以及選擇以被期待的方式來履行角色。①工作場所是成員進行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場景,這就是職業化。本文所探討的就是職業化過程中組織的社會控制。社會控制的方法是多樣的,競爭、責任、社會暗示、社會輿論、團體壓力和說服、經濟壓力、儀式和制度化的活動等等都是社會或者組織實現規范內化的重要社會控制方法。在運用這些控制方法前,明確實施控制的目的是有益的,創造或建設性的控制②更易使成員接受。
責任是基于人們起初所具有的特性而產生的,它進而形成責任心,這成為社會控制的重要因素(穆懷中,1987)。競爭是一種良性的角色互動過程,在競爭中,個人或群體會為達到同樣的目標而努力,希望超過對方。③在這一過程中,競爭目標會被競爭者全面的解讀,而相互之間的競爭也使競爭者對期望的行為有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如果目標是一種規則,那么競爭者就會努力將規則與自己的行為整合起來,成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因為這樣可以最好地實現目標。社會輿論可以使成員隨時明確為社會或組織所認可的規范,并進而可以形成強大的團體壓力,這使它具有強大的社會控制功能。經濟壓力從社會或組織成員的基本需求出發,也使其成為有效的社會控制工具。④制度化的活動和生活同樣有助于人們遵從社會規范,由于人們有規律地接受某種規范的刺激,就會使這種規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進而融合到人們的生活習慣之中。因此,要將某種規范內化為成員人格的一部分,應用有效而更易接受的社會控制方法會更有意義。
從價值共契的社會控制觀點來看,煤礦企業進行的經常性安全教育首先是基于企業和企業成員對生產危險的共識,即企業和企業成員不僅要從事生產,賺取利潤,避免生產中的各種危險也是生產中的應有之意,企業和員工都認為應該為避免生產事故做出努力。其次就是企業和從業人員要在這種共識的基礎上做出行動,安全規范是這種共識的體現,但并不是所有從業人員都了解和接受安全規范。個體只有進入這一行業后才被要求應按照安全規范來從事自己的工作,并應形成一種安全意識,將安全作為一種重要的思想和觀念融合到自己的意識之中,這時就要求有良好的安全教育以實現對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和安全行為的控制,這種控制的目的是要使從業人員認同已有的安全規范并按照安全規范行動,要隨時強化從業人員對安全的重視程度和對安全規范的接受程度,要使安全規范真正內化為從業人員自有意識;同時這種控制還要形成對從業人員的有關情況的信息反饋系統,使企業可以隨時掌握職工的狀態并以相應的工作進行調整或提供相應的服務,從而達到幫助員工學習職業角色規范的目的。
企業組織或者團體對其成員的社會控制主要是在工作時間進行,員工主要受正式控制,企業會運用直接或間接的控制工具,通過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對員工進行影響,團體說服和經濟壓力是實現這些控制的主要手段。而無論實施什么樣的社會控制,目的的實現都不是短期的過程,而需要在長期的過程中不斷施以強化。煤礦企業的經常性安全教育體現了社會控制的這一過程。
桃河煤礦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充分體現了社會控制在企業組織中的運行過程,它通過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途徑形成了較為全面的信息網絡,這一網絡一方面進行將安全規范和安全意識灌輸給職工,以實現職工安全意識、規范與行為的整合,另一方面也為不安全行為造成的后果作為一種反饋進行相應的協調并將其重新納入到有益于安全意識內化的角色學習之中去。同時在具體的控制過程中,這些方法也充分應用了社會控制的積極、消極、獎勵、懲罰、責任、團體說服等多種手段和方法,在這些方法的運作過程中也體現出符合安全規范的勞動秩序是如何通過社會控制建構起來的。
① 參見《社會學》頁263,1988年:林振裕著,臺北:金玉出版社。
② 參見《社會學》頁267,1988年:林振裕著,臺北:金玉出版社。所謂創造或建設性的控制意指在于為維護被控制者利益,進而促進團體福利的控制。
③ 龐樹奇、范明林主編:《普通社會學理論》,2000年,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④ 白秀雄、李建興等合著:《現代社會學》頁296,1985年,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6
2、角色理論
社會控制理論是從較為宏觀的角度解釋如何實現規范對行為的約束。這一理論從外部的因素入手討論如何實現規范的內化,人類行為會受到社會的影響并不僅僅表現為社會或組織通過社會控制實現約束,行動個體作為社會或組織的一個成員也會表現出個體的主動性,因為個體希望得到社會或組織的認可。角色理論就是這樣一個較為微觀的,從個體出發來解釋如何實現規范對行為約束的理論。
角色理論認為“社會上的每種地位都有一套被期待的行為模式、義務和特權”①,人們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斷學習一種角色的恰當行為。社會群體和組織也會通過各種方式去讓人們體會和領悟所要求的角色行為是如何的。社會成員也需要掌握社會理想角色的行為準則、技能,也就是要明白角色規范、權利和義務。②在角色扮演過程中,重要他人對角色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為角色扮演本身就是要扮演“概化的他人”。帕森斯的模式行為原則概括了角色行為行使的原則,人們在私人關系和環境中行使角色行為通常依特殊主義原則行使,當某種行為本身就具有內在價值可以使扮演者得到滿足時,人們通常遵循表意原則。③因此,某種規范如果可以通過人們遵循特殊主義和表意原則的角色扮演過程表達就意味著可以更多的被生活化和特殊對待,也就更容易被內化。職業角色是人們在次級群體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是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每一種職業都有對該職業的不同要求,即職業的行為規范。職業行為通常要求人們遵循普遍主義的原則,然而職業規范一旦融合到特殊主義原則的角色扮演過程中,那么就增加了內化職業規范的機會。
煤礦企業對在其中的從業人員同樣有著自己特殊的規范和要求。對危險的時刻注意和按照操作規程工作是煤礦從業人員職業角色的首要要求和規范,這既涉及員工個人的利益也涉及企業整體的利益。為了可以不斷縮小從業人員的實際行為與理想的角色行為之間的差距,將這一角色期望與從業人員的角色扮演完全整合起來,桃河煤礦實行了一套全面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從角色理論的角度來分析,這些方法具備如下的特點:⑴在實際行動中的角色學習是最為有效的方法,該礦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將安全規范和安全意識的培養和內化嵌入到各種崗位活動之中,使員工在實際的角色扮演中主動實踐理想的職業角色規范。⑵每一個員工都扮演許多角色,而不同角色所面對的重要他人對這一角色的扮演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事實上角色本身就是“概化他人”。因此,桃河煤礦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實現了將安全意識嵌入到員工不同的角色環境之中,通過對員工日常生活有影響的他人對員工的行為和思想進行影響,也就是將同一種規范和意識納入到了多種角色規范、學習和扮演環境中,從而實現了安全意識和規范的生活化。⑶以上的多重角色學習和扮演過程,在事實上也形成了從工作到生活,從群體活動到個人行為的不間斷的連續刺激和強化的系統,這有助于員工在“日常接觸”中內化安全規范。
3、基本假設
本研究是在以下基本假設的前提下展開的:
⑴ 煤礦企業的員工雖然與企業一樣有著規避生產過程中危險的認識和想法,但他們卻缺乏對控制危險的知識以及規范的全面了解和在工作行為中完全按照這些知識和規范進行活動的意識。企業員工執行規范缺乏持久性,對許多安全規范也缺乏重視。這種缺乏具體表現為以下形式:①新員工雖然接受了一定的安全規范教育,但由于沒有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而缺乏對安全規范的切身認識;②有些員工雖然不缺乏對安全規范的切身認識,也不缺乏理
① 伊恩羅伯遜:《社會學》,頁105,1990年,北京:商務印書館。
② 丁水木、張緒山:《社會角色論》,1992年,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③ 張華葆主編:《社會學》頁114,1985年,臺北:三民書局印行。 7
論上的學習,但對于安全規范在何種程度上保證工作安全并沒有全面的認識,尤其是對那些與很多實際工作經驗相出入的安全規范的作用缺乏認同;③由于煤礦員工長期在危險的環境中工作,使得事故成為他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情,這就會降低他們對危險的敏感程度,也就會降低對安全規范的重視程度。
在這些的情況下,企業組織就必須經常性地強化安全規范對生產勞動的意義,增強安全規范在員工“日常接觸”中的出現頻度,并通過各種方法顯示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
⑵ 煤礦企業的員工對安全規范的了解、認同和內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就是說要使依照安全規范進行生產成為企業員工工作行為中的主動、自覺的行為,必須有一個長期的職業化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的教育方法會影響企業員工接受和認同安全規范的程度、影響安全規范內化的程度和具體進程。
經常性安全教育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展開的,而本文所研究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也正是在這樣的假設下顯示其作用的。同時本文也假設桃河煤礦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形成了具有強有力的控制力的全面的控制系統,因而他們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才可能在實現安全生產的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4、有關概念的解釋
⑴ “日常接觸”:題目的“日常接觸”這一名詞是借用戈夫曼的社會學著作《日常接觸》的名稱,他在文章中將人們的“日常接觸”比作角色學習和扮演的游戲,人們通過這些游戲學習不同情境下的角色規范。也就是說社會或組織成員學習社會和組織規范,認同和內化規范實現社會化的過程實際上是在大量的、不斷重復的日常活動中實現的,而那些確實能夠對成員構成約束的規范也正是那些在日常活動中不斷被應用從而得以強化的規范,而從相反的過程來講,社會或組織要將某種規范灌輸給成員,以實現這種規范對成員行動的約束也必須將這種規范融合到成員的日常活動之中才行,即要使成員在“日常接觸”中不斷受到相應規范的刺激。本文在這里是希望用它來形容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和煤礦職工接受經常性安全教育過程的情境。煤礦職工的日常工作、生活和人際交往都是一種“日常接觸”,桃河煤礦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就是將安全規范融合到煤礦企業成員的這些“日常接觸”之中,在成員工作和生活的日常行為中進行安全規范的宣傳和教育,以培養職工的安全意識,從而實現煤礦職工的職業化,使其在生產勞動過程中按照安全規范行動。在本文中,我們將“日常接觸”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工作崗位上的“日常接觸”,即在工作過程中的各種活動和人際交往的場景;一是日常生活中的“日常接觸”,即工作崗位以外的各種活動場景,如家庭生活等。
⑵ 安全生產:安全生產的意義非常廣泛,在每個行業都被廣泛地強調,具體來說是指在生產活動中,由于在全部的生產過程中人們遵從了符合客觀規律的作業規范,并且通過計劃、組織、控制等機制控制了來自自然的、機械的、物質的不安全因素及人的不安全行為,使其表現出良好的秩序性,從而有效地控制了事故的發生,使從事生產的社會成員的健康、生命和企業的生產設施得以免遭損害。
這一定義的核心意義就是指在生產過程中有效地控制和避免了事故發生,使生產過程沒有危及從業人員的人身安全的不良狀態。本文的安全生產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而且本文所涉及的是煤礦企業的安全生產。在實際工作中實現安全生產首先應當大力開展安全生產的思想教育,糾正重生產輕安全,將安全與生產對立,冒險蠻干、消極悲觀、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等多種錯誤觀點,提高廣大職工和干部認真執行安全生產方針,做好勞動保護工作的自覺性。①
① 參見1991年:《中國勞動人事百科全書》修訂版,頁466,賈湛主編,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 1998年2月第1版:《安全科學概論》,劉國財著,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 8
⑶ 經常性安全教育
我們這里所說的安全教育是在生產活動過程中,為了避免活動主體的不安全行為而對生產人員進行的有關安全規范、操作規程等方面的宣傳和教育活動,其涵義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理解。從理論上來講,安全教育是指社會、團體或組織為了控制各種有害事故,減少和消除成員的不安全行為以避免人身和財產方面的損失而對成員進行的社會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組織或團體以可以控制事故的安全規范為主要內容,不斷將其灌輸給成員,以使成員認同、接受這些規范,并進而將這些規范內化為日常工作活動的準則,從而實現安全規范對成員行動的完全約束。
從實踐的角度來講,安全教育是組織或團體對職工進行安全生產的宣傳和培訓,通過安全生產教育,可以提高職工對安全生產重要性的認識,學習掌握安全知識,提高生產技術水平,防止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人身傷亡,設備事故,實現安全生產,主要內容是進行必要的生產技術知識教育和遵守安全生產規章的教育。它尤其是企業為保證安全生產必須進行的工作之一。
經常性安全教育屬于安全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本文研究的內容,我們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理解這一概念。從理論上講,以某種規范來約束社會、組織或團體成員的行為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強化的過程,安全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企業組織來說,這意味著需要將安全規范運用到各種手段之中,在成員的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對其進行教化;對組織成員來說,需要不斷地學習組織的安全規范,以使自己完全明確規范并使其成為自覺的行動。因此,經常性安全教育是指企業組織在存續和運行的整個過程中,在從業人員的日常生活中,將安全規范的宣傳、教育、學習作為重要的行動內容,企業組織通過不斷地強化安全規范在工作行為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以各種方式給員工以教育和提醒,使安全規范內化為員工自覺的行為準則,使員工的工作行為完全符合安全規范的要求。
從實踐上講,經常性安全教育目前是指通過群眾性的、日常的安全活動進行的安全宣傳和教育。即通過安全月、安全日、安全會議、班前班后會、廣播、電視、黑板報、事故現場會、展覽會、陳列會、安全競賽等多種方式的安全教育活動,可使安全生產思想廣泛深入人心,使安全工作具有聲勢,有利于形成人人講安全、人人重安全的局面,有利于克服麻痹思想,預防事故發生。①本文所涉及的是煤礦企業的經常性安全教育。
⑷ 安全規范和安全意識
所謂安全規范,這里是指人類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通過總結有利于實現生產勞動安全的經驗而形成的規律性原則或規程,這些原則和規程已經成為一種指導生產勞動的制度化的社會事實。安全意識是指從事生產的社會成員在認同安全規范的基礎上而在思想和態度上形成的一種把安全作為工作中的第一要義的認識,這種認識是自覺的,它超越一切并能有效地指導生產人員的勞動活動。
本文中所講的安全規范和安全意識就是在上述理論意義上定義的,而具體來說,本文是指煤礦企業上述意義上的安全規范和安全意識。安全規范和安全意識在煤礦企業的實際工作中則是指煤礦企業要求職工應“時時講安全、處處重安全”,要學習國家頒布的煤礦安全生產規程,工作中要嚴格按照規程操作,不得違章,領導干部也要照章辦事,不得違章指揮。在崗位上應注意自主保安,自覺杜絕自己的違章行為同時也監督別人的行為,形成自保聯保的鎖鏈,以實現安全生產。
⑸ 安全規范的內化和與工作行為的整合:內化是指個人接受群體或社會的規范并成為其人格的一部分的過程,也是人們將外部事物轉化為內部思維的過程。整合是指一種平衡的狀態,是社會通過某種機制實現的社會組成部分有秩序的狀態,當代社會學理論同時認為整
① 參見1991年:《中國勞動人事百科全書》修訂版,頁773,賈湛主編,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 9
合還是一種處理各種偏離社會平衡狀態的張力的系統。①工作行為是指從業人員生產勞動中的具體的操作和活動。本文中所講的安全規范的內化是指煤礦企業組織通過在長期的過程中,向從業人員不斷重復安全規范,不斷加強安全規范方面的刺激,使從業人員接受、認同安全規范并成為其人格的一部分的過程,其目的是要使從業人員在工作中完全按照安全規范的要求行動。安全規范與工作行為的整合一方面是指煤礦從業人員通過將安全規范內化,實現了行動與規范的一致性,同時也指桃河煤礦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具有處理張力的功能,它通過處理員工內化安全規范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和張力,形成了遵從安全規范的秩序。煤礦企業職工從事的工作首先要求有安全意識,要懂得自主保安和互保聯保,這是實現生產和職業安全的必要途徑。普通人在日常生活習慣中并不會培養出這一職業所要求的這種意識,也無法實現安全規范、安全意識與工作行為的整合,必須經過全面的職業化過程和持久的刺激才可能實現這種整合。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屬于實證研究,研究想法主要是由近期不斷發生的煤礦安全生產事故而觸發。從已有的事故致因理論來看,不安全行為是引起事故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安全規范教育對培養從業人員的安全行為有著重要作用,因而安全規范教育被寫入相應的法規之中。本研究希望對具體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進行分析,以研究良好的經常性安全教育體系是如何在培養煤礦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幫助從業人員整合安全意識、規范與日常工作行為方面起作用的,同時也希望論證這些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對實現安全生產的積極意義。
本文整體的研究設計采取典型個案調查。進行典型個案實地調查的設想主要來源于“扎根理論”的指引。“扎根理論”強調從資料中提升理論,該理論強調理論一定可以追溯到其產生的原始資料,一定要有經驗事實作為依據。②本文就是希望通過對桃河煤礦這一具體個案進行分析來論述對實現樹立安全意識,以達到安全規范與員工工作行為整合有重要作用的經常性安全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在個案的選擇方面,本研究選取了華北地區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一個大型國有煤礦——桃河煤礦作為調查對象。而選擇這一煤礦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該礦目前實行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在煤炭行業具備創新特色。他們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有著相當的實踐經驗并形成了完整的體系,而實施這些方法以來,礦上的安全指標也表明安全狀況比從前有很大的提高。這使我希望對他們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進行更為深入的調查研究,以分析其對安全生產的積極意義。
(2)從進入方面考慮:選取這一煤礦最初的想法來源于同學的邀請,當他得知我要選擇一個煤礦作為調查地點時,向我介紹了那里的情況,并表示可以給我提供所需要的各種幫助,這使我不必擔心會被拒之門外。而從所了解的基本情況來看,這一煤礦是完全符合國家相關法規和要求的煤礦,處于國家正規的管理體制下,有著較為完備的管理組織機構,在這里,國家法律對勞動的社會控制、企業根據法律精神所進行的社會控制,以及企業在進行勞動社會控制中的努力都可以被清楚的觀察到,這正可以使我全面地了解勞動社會控制與該企業安全生產的關系。同時,這個企業也經常接待各種調研人員,他們是開放的,這使調查可以從正常的渠道進行。
(3)該煤礦無論從其歷史還是當前的生產組織來看都具有典型性,這一煤礦有50年以上的歷史,基本上是伴隨著新中國的成長起來的,它在安全生產方面的歷史變化可以很好地揭示新中國50多年來對煤礦企業安全生產的所進行的各種管理,它同時也經歷了從手工采
① 參見章人英主編,1992年:《社會學詞典》頁154、301,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② 參見陳向明,2000年1月第1版:《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頁328,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0
煤到機械采煤的整個技術歷程,也可以方便分析不同物質技術條件下的事故原因和變化,有助于分析和總結非技術方面的事故原因。雖然單獨的個案不能用來推知整體的情況,但由于這一個案具有較強的典型性,這就使我們的分析結果具有窺一斑而見全局的效果。
本研究希望可以進行深入的定性研究而不是注重定量的分析。之所以這樣進行,主要原因在于:(1)本研究是希望進行縱深方面的分析,希望可以較為直觀形象地描述和分析桃河煤礦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2)這一個案研究分析的主要對象是制度、規范乃至個體和社會心理方面的內容,對于這些內容進行分析需要更多的是理解制度的實質和描述一些主觀上的感受,并不能單純用定量的方法進行說明。(3)研究受到了時間等多方面的限制,考慮到這些情況,無法進行大規模的調查,因此如果進行定量研究可能無法保證樣本的代表性。而個案調查的深入分析既可以詳細說明具體的實踐經驗,同時也可以進行深入的剖析,這對于增強研究的實踐意義有著較好的作用。
為保證研究的嚴密性,應該有一個相反的案例作為對比對象,但由于受到對問題的認識、時間、研究資金以及相反案例獲取程度相對較難等因素的影響,本文并沒有配對的案例進行比較。這留待條件成熟時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應該說只是研究的一部分,但今后的研究還會繼續。
三、研究方法的選擇
本研究主要應用了以下的研究方法:
(1)訪談法。訪談法是實地研究最常使用也是較為有效的一種方法。這是由于“訪談法最大的特點在于訪問是一個面對面的社會交往過程”,①而這是有助于了解陌生的調查對象,可以幫助進行投入理解。而且從經驗來看,在勞動社會學的研究中,詢問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②重點訪談是本文主要采用的訪談法,由于重點訪談可以使訪問內容集中,這就可以使所收集的資料集中在最需要的范圍之內,同時也可以節省時間和費用。在應用訪談法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對于礦工是采用偶遇抽樣的非概率抽樣方法,選用這種抽樣方法是考慮到由于生活、工作環境的一致性,礦工的同質性很強,雖然偶遇抽樣代表性差,但在這一研究中重視的是礦工對勞動社會控制的態度和反映,重視的是礦工話語的意義,因此可以達到說明問題的效果,其次選擇此種方法還因為比較方便,利于在短時間內收集資料;而對于管理人員則是主要針對安全部門負責人進行。
(2)文獻法。由于該礦是國有正規煤礦,因此他們有著正式的資料存檔,從建礦伊始到目前的情況全部有文字方面的資料進行記載,文獻資料相當豐富。這使我完全可以從他們所歸檔的大量文獻中了解該礦過去和現在的安全生產情況。而礦上現行的各種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也有相應的文本資料,完全可以反映礦上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情況。
(3)統計分析。本文對礦工的訪談資料進行了相應的統計歸類,主要應用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對資料進行統計描述。
(4)觀察法。為了更好地描述該礦目前的狀況,觀察法起到了輔助的作用。觀察法的采用主要是用來輔助訪談法來證實一些內容和說法。這是希望利用觀察法直接、自然、廣泛的特點。
從本研究的目的來看,進行此項調查是為了可以了解桃河煤礦現行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和這些方法實施后,工人對其的基本評價,以上的方法基本可以滿足研究的需要。文獻可以幫助得到該礦現行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的具體文本和整個的安全生產史的情況,訪談法
① 引自1997年2月第1版:《社會研究方法教程》頁292,袁方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② 具體參見《勞動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民主德國,魯·施托伯格,袁倫渠編譯,《社會學與社會調查》1986年合訂本。 11
可以達到了解目前該礦的管理人員和工人的觀點的目的。而通過這些方法得到的資料也是屬實的。
總之,在預想的研究設計中,考慮到本身的經驗、時間、費用、精力等方面的因素,希望盡量進行有重點的小型調查,這是我在研究設計中主要采用方便、靈活和較易把握的研究方法的最重要原因。 12
第二章 桃河煤礦的安全史
一、桃河煤礦概況
2002年9月下旬,通過熟人的介紹,我攜帶著系里和院里的介紹信來到了華北地區以煤炭為支柱產業的桃河市,桃河市坐落于群山之中,有著產煤地區的共同特點:粉塵極重。該市的歷史是和煤炭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據史書和歷史研究者考證,此地早在北宋以前就有了采煤業,而到明朝已經頗為發達,史書記載當時煤渣倒入河床,甚至導致水患;清代此地煤窯更盛,甚至有一村就有煤窯十數座。而最為有趣的是傳說此地相傳有女媧娘娘煉石補天的遺灶,這被作為當地產煤的一個民間解釋來傳播。
十幾分鐘的車程之后,我來到了調查地點桃河煤礦,在朋友的引導下找到了礦黨委組織部的領導張部長——人到中年、精明干練——他熱情地接待了我,并為我開了礦黨委的介紹信,言明在礦上各處調查,如需幫助,出示此信即可,并預祝我調查順利。同時也借給我一本介紹該礦情況的內部資料,并講要想了解煤礦的安全就應該先了解這里的歷史和技術變遷。
桃河煤礦是依山而建的,此地井田地質構造簡單,煤層穩定,賦存豐富,盛產優質無煙煤。據該礦的史料記載,1908年此礦即已立案開辦,當時是由英國礦師籌劃開工。之后于次年夏天開鑿豎井,因遇流砂層未果。當時有國內公司組織自己的技術人員,采用“圈壁排放法”*排除瓦斯成功,鑿見丈八煤層,深度達107米,被稱為東立井。后又以同樣方法鑿成西立井并鑿東西干道以方便運輸通風。此后,該礦歷經戰亂,并于解放后1951年重新組建。據重新組建時測算:桃河礦井田面積62.4平方公里,可采儲量約4.91億噸。①桃河煤礦現在已經被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礦井,回采機械化程度達100%,掘進機械化程度達到99.20%,近年來該礦還一直被命名為“特級質量標準化、現代化礦井”,“煤炭工業二級企業”,并榮獲煤炭工業優秀企業“金石獎”。目前該礦有年產原煤300多萬噸的生產能力,職工八千人左右,產品有大、中、小塊煤、噴粉煤等9個品種(具體參見表一)。
表 2、桃河煤礦基本情況一覽
項目
全部職工(人)
原煤生產人員(人)
技術人員(人)
管理人員(人)
平均工資(元/人)
原煤產量
(萬噸)
數值
8942
5262
66
442
6451
319
資料來源:礦財務科檔案(數據是2000年年末的記錄)
該礦目前主要由東井、西井、通風區、工程區、維運區、機電科、材料供應科、水電供應科、公安科、職工學校、多種經營總公司以及機關組成。兩個井區是生產單位,通風區負責井區進風和瓦斯的抽放。在煤礦,井區是安全生產的核心,大部分事故會出現在井區,而地下作業通常都會遇到有害氣體,因而通風區就是安全生產的基本保障者,通風好,就不易出現瓦斯爆炸這樣的災難性事故,而其他事故也就易于控制了。而據礦上的一位技術人員說,這里的瓦斯涌出量之大在全國也是很少見的,即便在全世界這樣的礦井也不是很多,因此通風區對這個煤礦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根據礦上的測算2000年該礦井的瓦斯絕對涌出量為164.36m3/min,而根據《煤礦安全規程》中的規定:瓦斯絕對涌出量大于40 m3/min即
* 所謂“圈壁排放法”就是圈砌井壁、密閉瓦斯,井成之后,在拆去舊圈,用水泥灌注井壁,以密閉瓦斯;并與壁內砌筑空洞,接以鐵管,將瓦斯引入小井,再由小井排出井外。這是當時我國治瓦斯的土辦法,此種辦法令當時的西方技術人員刮目相看。
① 資料來源于桃河煤礦內部史料。 13
為高瓦斯礦井。①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大機械化的高瓦斯礦井卻有著令人刮目相看的安全記錄,其經驗被同行廣為重視。本文所關注的內容也是該礦安全生產的經驗之一。
二、桃河煤礦的安全狀況
煤礦采掘是高危險行業,自然條件和環境決定了這一行業危險是客觀的。對于各種危險的控制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技術進步;二是生產作業人員按照可以避免危險的操作規程進行生產,這就是要求有良好的管理。桃河煤礦的安全史同樣和這兩個方面的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以這兩個因素的變化為標準,該礦的安全史可以分成兩個時期:一是從建礦到1984年這一段時期;一是從1985年到現在這一段時期。在第一個時期,該礦主要以技術變遷為主,管理上很單一,經常性安全教育方面也還沒有實行目前這種多樣化的模式;而在第二個時期,技術變化已經很小,為實現生產安全,該礦主要是加強管理,并且也開始摸索實施本文所要研究的多樣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
1、桃河煤礦的技術變遷
1951年重建后的桃河煤礦在后來的發展中經歷了從手工作業到機械化采煤的技術變遷,這一過程持續到80年代初期,與此同步在規模上也經歷了兩次重大的改建。解放前,該礦的采煤方法是全部手工作業,主要的工具是丁字镢斧。1951年以后,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開始進行技術改造,開始使用煤電鉆打眼放炮,同時安裝抽風機進行通風,電燈照明也在這一時期開始廣泛使用,運輸也實現了半機械化。1954年開始進行第一次改擴建,使總設計能力提高到141萬噸/年。1955年礦井也開始引進采掘半機械化設備——采用蘇制頓巴斯聯合采煤機,掘進、裝煤也實現機械化,通風技術也有了進一步提高,采區和工作面實行分區通風。“文革”初期,生產建設幾乎停滯,70年代初,礦上開始使用國產采煤機,1975年引進波蘭綜采設備,使得生產方式完成了從普采向綜采的轉變。“文革”之后,礦上開始籌劃第二次改擴建,1978年正式動工,工程采用分期建設、分期投產原則,到80年代中期,改擴建工程基本完成,形成了年產435萬噸的總能力,服務期限達到117年,這也就是該礦目前的規模。在改擴建的同時,礦上進一步提高機械化程度。七八十年代引進了波蘭和德國的綜采設備,之后又進一步使用國產支架和配套設備。礦上同時還推廣了易管理、產量高的高檔普采技術,掘進也引進了奧地利和法國的設備,大大提高了機械化程度,經過第二次的改建以及技術改造,桃河煤礦的生產、技術基本穩定下來,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已經變化很小。②
2、從建礦到1984年的安全史
對煤礦安全狀況進行衡量通常使用百萬噸死亡率這一指標,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具體分析這一指標的變化來考察該礦兩個時期的安全史。在第一個時期,即從1951年建礦到1984年,從整體來看,桃河煤礦的百萬噸死亡率很高,平均在3.8人/百萬噸(參見圖1、表1)。而這一指標的變化我們可以發現與技術變化和社會狀況變化有較為一致的趨勢。從技術方面來看,在新技術運用的開始有相對較高的死亡率,如1952年開始運用新的采煤作業方式,
① 具體參見2001年:《煤礦安全規程》第二節第一百三十三條,頁53,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編,煤炭工業出版社出版。
② 以上內容根據桃河煤礦內部資料整理。這里詳述該礦的技術變化是因為本文要研究該礦的安全教育方法對安全生產的意義。而煤礦安全與技術進步有著直接的聯系,如果技術還有很大程度的變化和提高,就很難將安全狀況與管理和經常性安全教育的加強建立較強的關聯性。而在該礦技術穩定之后,安全狀況的變化就較多地要用非技術因素來解釋。 14
1955年引進半機械化設備,七十年代初期和末期是主要的技術引進時期,在這三個時段里都伴隨著較高的死亡率,但隨后就會下降,應該說與技術的掌握有較大的關系。也就是說在新技術剛被引進時,由于對技術不熟悉,因而使技術對危險的控制影響減弱,而隨著工人對技術的熟悉,技術對安全的意義就體現出來了。
圖1、桃河煤礦1951年~1984年百萬噸死亡率 死亡率(人/百萬噸)1.925.921.957.694.620.872.514.922.651.814.044.747.792.611.943.623.054.923.093.172.621.983.412.366.221.53.561.466.437.365.295.45.5202468101951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196019611962196319641965196619671968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801981198219831984年份死亡率死亡率(人/百萬噸) 資料來源:根據桃河煤礦安監處提供數據繪制。
表3、桃河煤礦1951年~1984年百萬噸死亡率基本統計描述
樣本量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標準差
百萬噸死亡率
33
.87
7.79
3.8482
1.9329
有效樣本數
33
根據圖1所列百萬噸死亡率計算所得。
其次還受到社會狀況變化的影響。在“大躍進”時期和“文革”期間,該礦的安全狀況也較差,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社會處于無序狀態之中,國家的管理松懈,企業也無法集中精力進行生產。還有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這一時期礦上還沒有展開目前這種形式的經常性安全教育,安全狀況的改善主要受技術進步影響,但技術進步如果沒有職業化的、遵從安全操作規程的員工掌握,那它對安全狀況的改善也是有限和不穩定的,從該礦的百萬噸死亡率來看也表明安全狀況仍然處于不容樂觀的狀態,死亡率仍然很高,并且波動較大。
3、1985年之后的安全史
第二個時期是1985年到現在,這一時期礦上的技術比較穩定,基本上沒有較新的生產設備引進,而礦上這一時期主要抓的是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這些軟件。這一時期也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因為礦上今天形成體系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就是從這時開始摸索實施的。這一時期的安全狀況在不斷好轉,取得的成績也是令人振奮的。從百萬噸死亡率來看(具體參見圖2、表3),與第一時期相比整體有非常大的下降,平均死亡率從第一時期的3.8人/百萬噸下降到0.7人/百萬噸,而這樣好的安全狀況是在沒有更好的技術引進的情況下取得的。在這一段時期,礦上的安全管理越來越健全,不僅按照1982年國務院先后發布的《礦山安全條例》和《礦山安全監察條例》的規定健全各類組織機構,成立了礦安監處,并且實施全面質量管理,建立健全了安全質量保證體系,制定了礦質量標準總體規劃和實施細則,建立了
15
安監人員盯面、包片、管線責任制、領導干部跟班、“兩長一員”上崗制度。而安全教育作為安全管理的重要環節,也開始初步實施本文要研究的如“二五”活動、“四無四保”等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這些方法到90年代中后期已經形成完備的做法并構成了安全管理中的一個關鍵環節。
圖2、桃河煤礦1985年~2000年百萬噸死亡率 0.9361.741.4260.761.1110.2580.50.370.5220.170.8161.930.5290.6250.690.2900.511.522.5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9961997199819992000年份百萬噸死亡率(人/百萬噸)系列1
資料來源:根據桃河煤礦安監處提供數據繪制。
表4、桃河煤礦1985年~2000年百萬噸死亡率基本統計描述
樣本量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標準差
百萬噸死亡率
16
0.17
1.93
0.7921
0.5220
有效樣本數
16
根據圖2所列百萬噸死亡率計算所得。
從這些情況來看,我們可以認為桃河煤礦這一時期的百萬噸死亡率所表明的安全狀況在很大程度上與這一時期礦上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的不斷完善有直接關系。而安全教育作為該礦重要的管理經驗對該礦的安全生產也就有著不同一般的意義,而這種經驗也可能對該行業其他企業來說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經常性安全教育對桃河煤礦安全生產的意義
桃河煤礦目前的安全狀況,技術變遷對其的解釋力已經很弱了,而管理則是更為重要的因素。正如我們前面所述,桃河煤礦在進入第二個時期后,主要抓的就是管理。而對于實現安全來說,管理的功能就是使生產人員按照正規的操作規程進行生產。操作規程是國家為實現安全生產頒布的專門法規,它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控制生產人員所面臨的危險。關于規程的培訓也一直是礦上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最難的是讓職工在生產的每時每刻都完全按照規程來做,經常性安全教育所擔負的就是這一任務。正如礦安監處副處長所言:
井下工作的人都知道井下有很大危險,沒有人說我就覺得下面是沒有危險的。干部工人也都明白按照操作規程,遵章守紀就會少冒風險,新工人可能因為沒有切身體驗,重視程度不夠,但有過幾個月的下井經歷就知道其意義所在。但違章作業仍然存在,因為工作的時候都只想著趕快完成任務,有時候其他就考慮的少了。地上的行為方式已經成為習慣,在井下經常會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又出現在地上那種沒有危險的情況的行為,這就給事故埋下了隱患。因此礦上要在各種場合講安全,提醒職工注意,這就是經常性安全教育,就是要讓職工時時刻刻想到井下生產要安全、要遵守規程。(根據礦安監處副處長的談話整理) 16
美國的事故研究專家海因里希(W.H.Heinrich)認為引發事故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不安全的行為,生產人員按照日常習慣而不是按照操作規程工作經常會造成不安全行為的出現,這就給事故發生埋下了隱患。①因此,該礦在第二個時期的發展過程中“抓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全面開展多樣化的經常性安全宣傳教育。經常性安全教育不僅是將操作規程的內容傳授給生產人員,它還起到經常性的刺激作用,建立一種時刻警覺的安全意識。從業人員在不斷接受這些安全規范的刺激過程中,將安全規范內化并成為自身行為的自覺指導,進而消除日常習慣對工作行為的影響,以達到控制引發事故的不安全行為的目的。因此,這對于礦上實現安全生產是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的,它是建立從業人員安全意識,使安全規范內化的重要途徑。
① 關于海因里希(W.H.Heinrich)的事故致因理論具體可以參見以下書籍:陳寶智、王金波主編,1999年:《安全管理》,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隋鵬程、陳寶智,1988年《安全原理與事故預測》,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沈斐敏編著,2001年:《安全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 17
第三章 桃河煤礦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
煤礦企業的生產模式是典型的大工業生產,人們要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進行生產運作,為了有效地征服大自然,因而使用了各種大型設備包括爆破手段,這就使得生產過程中出現了人機配合的問題,也就使事故的發生有了客觀條件;而地下作業本身又存在著包括瓦斯爆炸、水災、巷道倒塌等多種危險,可以說在這里,危險時刻都與勞動者的日常工作聯系在一起,一旦疏忽,就會造成重大的人身傷亡和經濟損失。這樣的工作,必須講究正規、安全的操作規程、講究各個系統乃至每個人之間的配合,而且更重要的是企業要動員多種力量構建全面的安全教育系統以使從業人員按照職業角色的期望將安全規范與行為整合,從而樹立時刻警覺的安全意識并在實踐中形成自覺的行動。桃河煤礦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就具有這樣的特點,企業通過這些方法在職工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個環節構建了全面的經常性安全教育體系,構建這一體系的每一種具體方法都具有多個角度并深入到生活和工作每個細節,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安全行為與日常習慣之間的沖突,有利于從業人員樹立安全意識和實現安全規范與工作行為的和整合。以下是該礦具體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
一、崗位評比
崗位評比是桃河煤礦通過正式的管理系統普遍開展的經常性安全教育。這種方法實際上是希望應用競爭和責任來強化職工干部的安全意識,實現職工干部主動將安全規范與自身行動整合的目的。企業成員的崗位是他們“日常接觸”的重要環境,在崗位上,員工與同事交流互動,從事生產,安全規范也正是要在這樣的環境中起作用,崗位評比就是要在這種“日常接觸”中強化安全規范的影響力。從社會控制的角度來講,崗位評比是組織對成員的直接控制,它同時應用積極和消極兩種控制工具,即評比結果將會使員工得到獎勵或者懲罰;而崗位評比結果與經濟收入掛鉤,從而對職工形成經濟的壓力,也是這種方法在控制上的影響力的重要來源之一。從角色和互動的角度來講,角色扮演過程就是互動的過程,角色是經過人們的互動形成發展起來的。①崗位評比就是利用競爭的互動模式來促進從業人員按照安全規范來扮演角色,明確煤礦對該行業職業角色的期望。
我們以通風區的崗位評比為例來說明礦上的崗位評比活動。通風區的崗位評比活動主要有以下五種活動,其評比標準和內容見下表。
表5、通風區職工爭“四有”考核辦法(摘錄)
項目
考核內容
扣分標準
1、 出現脫崗、曠工、虛假報現象
2
有理想
勞動紀律好
2、 出現遲到、早退、缺會、不參加各種活動
3、 完成當班任務、無影響生產事故
4、 優質服務生產、無吃拿卡要現象 ⋯⋯
3
1、 主動自學、參加培訓、考試及格,工作達到崗位要求
2、 業務熟練、能處理本職工作問題
2
有文化
技術業務好
3、 正規操作,工作無失誤和誤差
4、 工作保質保量、本職崗位達標準
2
有紀律
通風安全好
1、 無“三違”現象
2、 無輕傷以上事故
2
① 參見《普通社會學理論》頁148,2000年:龐樹奇、范明林主編,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18
3、 出現重傷
5
4、 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完成任務
2
備注:出現下列情況不得評為“四有”職工:(1)出現重大事故和輕傷以上人身事故;(2)出現綜合治理重大問題 (資料來源:桃河煤礦通風區提供)
表6、通風區干部及管理人員爭“五好”考核辦法(摘錄)
項目
考核內容
扣分標準
檢查反饋單位
1、 不按時參加干部學習及區礦各類會議
2、 班子不團結、推委拖皮、弄虛作假
1
思想政治好
3、 不參加區礦組織的各項活動
4、 各項工作達不到標準或者完不成
5、 分管工作出現問題
2
黨總支
調度
1、 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解決問題
2、 以身作則、真抓實干、參加勞動
2
3、 重大問題、突發事故到現場
4、 重點工作積極組織、保質保量完成
3
工作作風好
⋯ ⋯3、出現曠工和違章指揮行為
5
黨總支
調度
⋯ ⋯3、規定查處“三違”
1
1、 本人無違章、違紀、輕重傷等各類事故
2、 本人無違法
2
遵章守紀好
1、 完不成出勤、跟班任務
2、 不按規定簽到、匯報、寫實 ⋯ ⋯
1
黨總支
調度
安檢
(資料來源:桃河煤礦通風區提供)
表7、通風區“五好段組”考核辦法(摘錄)
項目
考核內容
扣分標準
⋯ ⋯2、“四無四保”、“四有職工”不考核、評比
3、 出現落后職工上訪鬧事的 ⋯ ⋯
2
思想工作好
1、 師徒無合同、幫教無對子、無記錄。 ⋯ ⋯
1
1、“二·五”活動不正常、無記錄
1
隊伍作風好
2、出現各類“三違”事故
2
3、出現輕傷、設施損壞事故、集體違紀
5
4、出現重傷及區礦查處違紀問題
10
2、 質量不達部級
3、 工程質量不合格
15
1、 制度不健全、分配不公開、班報有問題
2、 班組工作不民主、不公布
3、 無合理化建議、群眾意見較大
2
安全質量好
1、 出勤率達不到95%及空崗、代崗
1
民主管理好
2、 工作出現各種誤差、重點工程分管片有問題 ⋯ ⋯
4、 現影響生產事故
5、 完不成月度任務、成本超支
2
完成任務好
⋯ ⋯
(資料來源:桃河礦通風區提供) 19
表8-1、通風區“六好隊組”考核辦法(摘錄1)
項目
考核內容
扣分標準
檢查反饋單位
思想政治工作好
⋯⋯3、黨員出現違紀行為 ⋯⋯
5、各類“三違”人員談話不及時、無記錄 ⋯⋯
班子素質好
⋯⋯3、不按規定簽到、寫實、匯報、查崗⋯⋯
10、隊干跟班空崗⋯⋯
隊伍作風好
4、綜合治理工作責任制不落實
安全質量好
1、 違章指揮、作業、工具不全、無證上崗
2、 不在指定地交接班、不堅持工時
3、 未按規定召開班前班后會
4、 未按規定匯報
5、 安全活動不正常,四無四保不考核、不落實
6、 脫崗、空崗、重點隊組代崗
7、 遙測移裝、調試或處理問題完不成任務
8、 單項質量不合格
9、 損壞探頭、崩壞探頭線
10、集體三人以上早上井
11、質量不達部級
12、耽誤、影響生產
13、丟失、損壞探頭
14、窒息、熏人、燃燒
15、出現輕傷扣10分,重傷扣20分,第2個加倍
16、出現死亡、瓦斯爆炸全隊不得獎
(資料來源:桃河礦通風區提供)
表8-2、通風區“六好隊組”考核辦法(摘錄2)
項目
考核內容
扣分標準
檢查反饋單位
1、 有效率不達95%,降1%扣1分
2、 調改系統不按措施
3、 通風日報及各類報表報送不及時、填寫不準確
4、 各類措施滯后
1
礦井通風
5、 出現無措施串聯風、無風
5
1、 百米有效率不達93%,降1%扣1分
2、 局扇安裝不符合規定、管理不標準
3、 風筒管理不符合標準
1
4、 風筒超距
5、 風筒出口風量、風速不達標準
2
局扇管理
6、 局扇不執行“三專兩閉鎖”
3
1、 計劃圖表修改上報不及時
2、 檢查地點、時間不對口、誤差
3、 瓦斯牌板短缺、不符合規定
1
生產經營管理好
瓦斯管理
4、 超5米盲峒不封閉
5、 盲峒、尾巷、火區不按規定檢查
6、 瓦斯探頭不到位
2
調度
安檢
技術 20
7、 不按規定排放瓦斯,出現一風吹
8、 巷道貫通不按規定
9、 超限作業,空班漏檢
10、瓦斯積存、虛、假報
5
1、 放炮不按規定操作
2、 不執行“一炮三聯鎖、三檢”制度
3、 放炮崗位不標準
1
4、 放炮崩探頭、短距放炮
5
放炮管理
5、 放炮崩人
20
1、 庫內管理不符合規定
2、 未按規定向供應科做計劃
1
3、 火藥雷管超存
4、 不按規定領、發、交、運、保管火工品
2
5、 發白管、火藥變質、丟失火藥
5
火工品管理
6、 丟失雷管
10
1、 工作面抽放率不達規定要求
2、 調試不及時、報表不準確
3、 泵站觀測不及時、不準確、匯報不及時
4、 管路安裝不符合規定
5、 管路漏氣及處理、放水不及時
2
瓦斯抽放
6、 鉆孔不符合設計要求
3
1、 噴霧不符合標準
2、 煤塵堆積
3、 注水、打鉆不符合要求
4、 各種記錄、牌板不齊全
2
綜合防塵
5、 完不成下達的掃塵、洗巷、刷白任務
6、 土場裝土、存土未完成任務
7、 炮泥質量不符合要求、不按時供應
5
1、 不按時交儀器、發爆器
1
2、 儀器、發爆器不合格
3、 儀器、發爆器管理、收發不符合規定
4、 不執行區礦有關規定
5、 儀器損壞、發爆器損壞
2
儀發爆器管理
6、 丟失儀器、發爆器
5
1、 線路吊掛不合格
2、 出現失爆、明頭、誤差
3、 中心站、場庫管理不符合規定
1
4、 分站、探頭不按規定安設、問取
5、 不按規定、不及時準確測試
2
監測系統管理
6、 瓦斯電閉鎖不符合規定
5
(資料來源:桃河煤礦通風區提供)
21
表9、通風區“文明崗位”考核辦法(摘錄)
項目
考核內容
扣分標準
1、 崗位質量標準化得分在95以上
10
2、 各崗位、通風設施前后5米有雜物
3、 崗位標志、牌板、設施不齊全
1
崗位狀態
4、 施工地點材料亂扔亂放
5
1、 局扇安裝、管理、牌板不達要求
2、 風筒接頭漏風、破口、缺環、不平直
3、 風筒超距、死彎、反接頭、斷開
2
局部通風
4、 出現循環風、無風、微風、有效風量不達90%
5、 局部通風標準化得分不達95分以上
5
1、 不執行撤人、停電、浮煤和灑水有關規定
2、 放炮卡片各項數據填寫不及時
3
3、 放炮掩體不到位、警戒繩、牌不齊全
4
4、 出現放炮明頭、一次裝藥分次放炮
5、 不執行“一炮三檢”和“三聯鎖”
5
放炮
6、 出現短距放炮
5
1、 火藥大、小箱不牢固、可靠、未上鎖
2、 三聯單、臺賬出差錯
3
3、 出現放完炮大算帳
4
火工品管理
4、 放炮員不親自背送雷管小箱
5、 火工品丟失
5
1、 崗位人員證件不齊全、無證上崗
2、 勞動保護、各種工具不齊全
2
3、 虛假報瓦斯、風量等數據
4、 空班漏檢、脫崗、崗位睡覺
3
正規操作
5、 瓦斯積存、超限作業、違章作業
5
1、 監測風站、牌板、探頭設置不符合規定
2、 調試未按規定進行,誤差超規定
3、 線路不直、出現破口、明頭
2
監測管理
4、 處理故障不及時
4
備注:1、各隊要注意文明崗位的基礎管理和動態達標工作,堅持經常性的自查自糾,及時申報,對于保持時間長、崗位比例高的隊要適當加分,反之扣分,同時不能評為先進集體。2、加強動態管理、文明崗位隊組每月自評一次,區季度檢查一次,獎勵每半年向礦推薦申報一次,參加礦的驗收。3、各隊每月28日前將本隊自評情況、存在問題以表格形式報區安監組。4、否決條件:輕傷以上事故,重大責任事故和嚴重違法違紀。
(資料來源:桃河礦通風區提供)
以上各表中的內容顯示,通風區將各崗位的基本行為標準和要求作為評比指標列入各個活動之中。崗位評比是一種良性的競爭形式,礦上將工作崗位要求的必需的安全規程和安全責任細化成崗位評比的指標。表5、6、7所列的三種形式的崗位評比是細化了的執行安全規范的責任,它們主要是考查員工是否具備良好的執行安全規范的責任心;表8、9所列的崗位評比形式則是以細化的安全操作規程為主要內容,如表8-2生產經營管理好中將通風區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崗位的基本操作規程和標準納入到考核指標之中,表9同樣如此,員工競爭
22
“六好”和文明崗位的過程也就成為努力內化安全規范,樹立安全意識,整合安全規范與工作行為的過程。這兩種崗位評比主要是考查員工對安全規程的執行程度。這些崗位評比并非單一考查員工的某方面的優良程度,但又各有側重點。以上的崗位評比并沒有脫離員工熟悉的說法,比如爭“四有”,這是員工很熟悉的宣傳口號,礦上將其圍繞安全展開,使其有了更具體的、更實際的意義。員工為了可以在競爭中取勝,他們可能會比通常情況下更積極地學習內化安全規范,在工作中更主動地依照安全規范進行生產。而完成競爭中考核指標是達到取勝目的的最基本途徑,因而將安全規程和安全責任轉化成考核指標也就實現了安全規范的教育。
同時這些評比活動還是與崗位建設綜合在一起實施的,并與獎勵和處罰結合起來,這就增強了這些活動的激勵性。通風區的崗位建設形成了十不準和十獎勵(具體標準如下),每項標準有著相應的經濟處罰和獎勵。
“一通三防”建設崗位行為十不準,違反者處100-500元罰款
1、 不準酒后上崗
2、 不準攜帶煙火
3、 不準衣帽不整(安全帽、雨鞋等整齊)
4、 不準無證上崗(合格證、操作證、崗標等)
5、 不準工具不全
6、 不準臟亂差臭
7、 不準崗位睡覺
8、 不準擅自脫崗
9、 不準打架斗毆
10、 不準虛假匯報
“一通三防”建設十獎勵,獎勵100-500元
1、 發現重大隱患事故有功者
2、 及時避免和制止重大事故發生
3、 搶救事故有功者
4、 查處嚴重三違有功者
5、 雙標工作成績顯著者
6、 服務生產貢獻突出者
7、 技術革新、改造、學練比活動中成績顯著者
8、 技術推廣、合理化建議效果明顯者
9、 企業文化建設成績顯著者
10、 檢舉、揭發、制止不良行為者
(資料來源:桃河煤礦通風區提供)
我們可以看到,崗位評比活動實際上是將理想的煤礦職業角色的安全規范融合到具體的工作內容中,這樣更利于員工體會和明確職業角色要求的安全規范是什么。同時崗位評比活動與獎勵和處罰聯系起來形成了良好的強化手段。這種強化有利于使員工按照明確的、具體的工作規范和目標積極地扮演職業角色,員工得到獎勵或避免處罰的積極行動過程也就實現了將安全意識、規范與工作行為整合的過程。通風區的崗位評比活動是在工作中實行的輔助實現崗位責任制的重要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它是在正式的組織體系中實施的。
二、“四無四保”
社會學理論認為社會秩序來源于人們在追求自身利益過程中形成的互惠或依存關系,個體不是孤立的,他們相互依賴并形成互惠或互補的關系,這種關系增強了社會連帶與整合度,
23
由此實現的社會對成員的社會控制保證了秩序的穩定性。①這就是說個體在追求自身利益過程中由于無法經由本身的行動完全實現目標而加入某種組織或是與他人相互依賴時,就不得不承擔組織給予的責任,這是與利益相對等的。“四無四保”就是基于對成員對組織或所認同和歸屬的團體所承擔的責任而設計的經常性安全教育方法,這種方法增強了企業成員之間和企業成員與企業各層組織之間的社會連帶性和整合度,由此將安全規范的執行納入到成員的基本責任和義務中去,同時也使每個成員的利益以及成員與組織之間的利益相互連結起來。
“四無四保”是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信县| 清河县| 六枝特区| 军事| 秦安县| 敖汉旗| 葵青区| 石河子市| 青冈县| 察哈| 上林县| 谢通门县| 大同县| 琼海市| 金昌市| 龙里县| 民县| 鹤壁市| 泰安市| 咸丰县| 建瓯市| 曲松县| 中宁县| 彝良县| 六盘水市| 柘城县| 三门县| 安泽县| 新闻| 淅川县| 新营市| 泾源县| 泰和县| 高邑县| 曲水县| 通河县| 娱乐| 吴旗县| 香港| 鲁甸县| 荆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