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簡要論述了國內外安全社區建設的發展狀況,介紹了世界衛生組織安全社區的認可標準及其有關指標。作者提出了中國安全社區建設若干建議和對策,盡快制定我國安全社區建設標準及其考核管理辦法,將安全社區建設作為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安全社區建設作為公共安全、事故預防體系、應急救援體系和安全文化建設的基石,積極開展安全社區建設的跨學科合作研究,開展城市安全社區與農村安全社區的建設試點工作。
關鍵詞:安全社區,傷害預防,安全管理
1.引言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因傷害(injures)造成死亡的人數占全球死亡總人數的11%,每年有500多萬人死于傷害和暴力行為[1]。據調查,我國每年大約有70萬人死于各類傷害,1991~1995年我國疾病監測資料表明,傷害死亡占全部死亡的11%。每年約有2000萬因傷害需要急診處置和入院治療者。在各類傷害中以自殺死亡率為最高。其次是交通事故,車禍死亡已成為中國男性和城市居民以外傷害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上升;淹死是我國傷害致死的第三位原因,對于0~14歲孩子是第一位原因。不同年齡段的主要傷害類型不同:0~14歲以溺水多,15~59歲以車禍為主,60歲以上自殺死亡率最高,如表1、表2所示[2]。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北京市18個區縣的調查,傷害是北京市兒童死亡的首要原因,也是兒童發病的主要原因。2003年北京約有5萬多名兒童受到各類傷害,兒童致死性傷害的主要原因是溺水和道路交通事故;非致死性傷害的主要原因是跌傷、動物咬傷和道路交通事故[3]。近年來,我國安全生產領域每年發生各類事故約100萬起,死亡人數超過13萬人,受傷人數達70余萬人,事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預計2500億元,生產事故對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造成了巨大損失[4]。
2.國內外安全社區建設和發展現狀
為預防和減少傷害的發生,探討傷害預防的模式和途徑,1989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一屆世界事故和傷害預防會議上,提出了安全社區的概念,來自50個國家的代表共同發表了“安全社區”宣言,強調全人類在保持自身健康及安全方面均享有平等權利。
世界衛生組織積極倡導通過安全社區和安全促進活動開展傷害預防工作。實現安全健康的目標需要個人、組織和社區共同努力來實現,并在不同的社會層面展開,包括國際、國家、部門、地方和社區。
目前,國際上對安全社區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安全社區可理解為已建立一套組織機構和程序,社區有關機構、志愿者組織、企業和個人共同參與傷害預防和安全促進工作,持續改進地實現安全健康目標的社區[5]。安全社區的基本思想是強調針對所有的傷害預防,包括所有年齡的人員、各種環境和條件,強調社區內人人參與全方位的預防工作,形成持續改進的工作機制。建設安全社區的目的是整合社區內各類組織的資源,群策群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開展各類傷害預防和安全促進活動,以提高人民在安全及健康方面的生活質量。安全促進是為達到和保持理想的安全水平向人群提供所必需的保障條件的過程。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安全促進合作中心認為,安全社區并非以社區的安全水平為評判的唯一標準,安全社區可以是一個城市、一個縣或一個區域,開展了包括所有不同年齡、性別和區域的安全促進和傷害、暴力、自殺預防工作,同時是獲得國際認可的安全社區網絡的組成部分。
安全社區建設最先在北歐的瑞典及挪威推行,其后擴展至美洲、亞洲及澳洲等地。世界衛生組織設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科大學的“社區安全促進合作中心”負責在全球推廣這項計劃,并在世界各地創建“安全社區支持中心”,以協助和加強計劃的推廣。目前,全球共有80多個社區獲得了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安全社區稱號,這些社區的人口從二千人到二百萬人不等。2003年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屯門和葵青兩個社區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為安全社區。國內外安全社區研究和實踐表明,一定時期內安全社區建設可使傷害事故發生率降低20~30%。對安全社區傷害預防項目的成本效益分析表明,較少的經濟投入可獲得可觀的效益。據美國CDC(疾病控制中心),對傷害預防的投入可以獲得數倍或數10倍以上的收益,如:用于煙霧報警器上,每投入1美元可獲得69美元收益;用于頭盔上,每投入1美元可獲得29美元收益;用于兒童安全帶上,每1美元可獲得32美元收益;用于毒品管理上,投入1美元可獲得7美元收益[2]、[6]、[7]。近年來,我國山東醫科大學、曁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汕頭大學等單位設立了傷害預防控制研究中心,趙仲堂、王聲涌、丁輝、金磊、李麗萍等專家對中國社區安全進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討。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青年公園街道辦事處作為我國內地的第一個安全社區已于2004年5月向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安全促進合作中心提出了申請。為推動我國安全社區建設,促進其規范化并與國際標準接軌,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積極與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安全促進合作中心建立工作聯系,2004年6月25日在北京召開了安全社區建設研討會,結合國際安全社區標準和有關安全項目指標,正在制定符合中國社區特點的安全社區建設實施指南,在北京、唐山、長治等城市和地區選擇了一批基礎好的社區開展試點工作,逐步推動我國安全社區建設。2004年7月至11月在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指導下北京市朝陽區的4個社區、開灤集團的2個社區、潞安礦業集團的7個社區分別先后啟動了安全社區建設工作。
3.世界衛生組織安全社區的標準及有關指標
安全社區建設工作的方式在不同國家和社區有所不同。但作為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安全社區必須符合如下有關準則:
(1)有一個負責安全促進活動的跨部門合作的組織機構;
(2)有長期、持續、能覆蓋不同性別、年齡的人員和各種環境及狀況的傷害預防計劃;
(3)有針對高風險人員、高風險環境, 以及提高脆弱群體的安全水平的預防項目;
(4)有記錄傷害發生的頻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5)有評估安全促進項目、工作過程、變化效果的評價方法;
(6)積極參與本地區及國際安全社區網絡的有關活動。
近年來,在總結安全社區建設和發展經驗的基礎上,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安全促進合作中心在上述六條標準基礎上,又對交通安全、體育運動安全、家居安全、老年人安全、工作場所安全、公共場所安全、學校安全、涉水安全和兒童安全等社區安全的9個方面提出了各自7項具體指標。
3.1交通安全的指標
安全社區內的交通安全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1)有一個由社區管理人員、工人、技術人員、志愿者組織以及安全專家組成的跨界組織, 以伙伴合作模式,負責交通方面的安全促進事項,由一名政府代表和一名志愿者代表共同擔任負責人;
(2)有交通安全規章制度,這些制度應由跨界組織制定,并被安全社區內的交通管理部門所采納;
(3)長期、持續地開展交通安全促進工作, 并覆蓋到不同的性別、年齡、未采取保護措施的行人、機動車駕駛員、所有交通場所、環境和狀況;
(4)有針對高風險人群、高風險環境, 以及脆弱群體的安全措施;
(5)有記錄傷害(包括意外傷害和故意傷害)發生的頻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6)有評估規章制度、項目或措施及其實施過程、變化效果的評價方法;
(7)積極參與本地及國際交通安全有關的活動。
3.2工作場所安全的指標
安全社區內的工作場所安全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1)有一個由社區管理人員、工人、技術人員以及安全專家組成的跨界組織, 以伙伴合作模式,負責工作場所的所有安全促進事項,由一名管理者代表和一名工會代表共同擔任負責人;
(2)有工作場所安全規章制度,這些制度應由跨界組織制定,并被安全社區內的管理部門和工會所采納;
(3)長期、持續地開展工作場所安全促進工作,并覆蓋到不同的性別、工齡的人員以及各種環境和狀況;
(4)有針對高風險人群、高風險環境,以及脆弱群體的安全措施;
(5)有記錄傷害(包括意外傷害和故意傷害)發生的頻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6)有評估規章制度、項目或措施、工作過程及變化效果的評價方法;
(7)積極參與本地及國際工作場所安全有關的活動。
3.4涉水安全的指標
安全社區內的涉水安全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1)有一個由社區管理人員、水資源開發者、志愿者組織、技術人員以及安全專家組成的跨界組織,以伙伴合作模式,負責涉水方面的安全促進事項,由一名政府代表和一名志愿者代表共同擔任負責人。
(2)有涉水安全規章制度,這些制度應由跨界組織制定,并被社區采納;
(3)長期、持續地開展涉水安全促進項目,并覆蓋到不同的性別、年齡的人員及各種環境和狀況;
(4)有針對高風險人群、高風險環境,以及脆弱群體的安全措施;
(5)有記錄傷害(包括意外傷害和故意傷害)發生的頻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6)有評估規章制度、項目或措施、工作過程及變化效果的評價方法;
(7)積極參與本地及國際涉水安全有關的活動。
3.5學校安全的指標
安全社區內的學校安全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1)有一個由社區老師、學生、技術人員以及學生父母組成的跨界組織,以伙伴合作模式,負責學校的安全促進事項,由一名學校董事會代表和一名教師共同擔任負責人;
(2)有學校安全規章制度,這些制度應由安全社區內的學校董事會和社區居委會制定;
(3)長期、持續地開展學校安全促進項目,并覆蓋到不同的性別、校齡的人員及各種環境和狀況;
(4)有針對高風險人群、高風險環境,以及脆弱群體的安全措施;
(5)有記錄傷害(包括意外傷害和故意傷害)發生的頻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6)有評估規章制度、項目或措施、工作過程及變化效果的評價方法;
(7)積極參與本地及國際安全學校有關的活動。
3.6老年人安全的指標
安全社區內的老年人安全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1)有一個由社區管理者、老年人、志愿者組織代表、技術人員以及安全專家組成的跨界組織,以伙伴合作模式,負責老年人的安全促進事項,由一名社區行政管理代表和一名志愿者代表共同擔任負責人;
(2)有老年人安全規章制度,這些制度應由安全社區內的跨界組織制定;
(3)長期、持續地開展老年人安全促進項目,并覆蓋到不同的性別、所有年齡階段的老年人以及各種環境和狀況;
(4)有針對高風險人群、高風險環境,以及脆弱群體的安全措施;
(5)有記錄傷害(包括意外傷害和故意傷害)發生的頻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6)有評估規章制度、項目或措施、工作過程、變化效果的評價方法;
(7)積極參與本地及國際老年人安全有關的活動。
3.7兒童安全的指標:
安全社區內的兒童安全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1)有一個由社區管理者、兒童/父母、志愿者組織代表、技術人員以及安全專家組成的跨界組織,以伙伴合作模式,負責兒童安全促進事項,由一名社區行政管理代表和一名志愿者代表共同擔任負責人;
(2)有兒童安全規章制度,這些制度由安全社區內的跨界組織制定。
(3)長期、持續地開展兒童安全促進工作,并覆蓋到不同的性別、所有年齡階段的兒童以及各種環境和狀況;
(4)有針對高風險人群、高風險環境,以及脆弱群體的安全措施;
(5)有記錄傷害(包括意外傷害和故意傷害)發生的頻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6)有評估規章制度、項目或措施、工作過程、變化效果的評價方法;
(7)積極參與本地及國際兒童安全有關的活動。
3.8家居安全的指標:
安全社區內的家居安全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1)有一個由社區管理者、志愿者組織代表、技術人員以及安全專家組成的跨界組織, 以伙伴合作模式,負責家居的所有安全促進事項,由社區一名行政管理代表和一名志愿者代表共同擔任負責人;
(2)有家居安全規章制度,這些制度應由跨界組織制定,并被安全社區的志愿者組織采納;
(3)長期、持續地開展家居安全促進工作, 并覆蓋到不同的性別、年齡的人員及各種環境和狀況;
(4)有針對高風險人群、高風險環境,以及脆弱群體的安全措施;
(5)有記錄傷害(包括意外傷害和故意傷害)發生的頻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6)有評估規章制度、項目或措施、工作過程、變化效果的評價方法;
(7)積極參與本地及國際家居安全有關的活動。
3.9體育運動安全的指標
安全社區內的體育運動安全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1)有一個由社區管理者、運動參與者、技術人員以及安全專家組成的跨界組織,以伙伴合作模式,負責運動場所的安全促進事宜,由一名運動組織代表和一名運動參與者代表共同擔任;
(2)有體育運動安全規章制度,這些制度應由跨界組織制定,并被安全社區的運動組織所采納;
(3)長期、持續地開展體育運動的安全促進工作項目,并覆蓋到不同的性別人員、運動場所、環境和狀況;
(4)有針對高風險人群、高風險環境,以及脆弱群體的安全措施;
(5)有記錄傷害(包括意外傷害和故意傷害)發生的頻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6)有評估規章制度、項目或措施、工作過程、變化效果的評價方法;
(7)積極參與本地及國際體育運動安全有關的活動。
4.我國安全社區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針對我國安全社區建設和傷害預防工作實際,作者提出如下幾個方面的對策和建議:
(1)在加強對重大事故預防控制研究的同時,加強對家居安全、公共場所安全、農業生產安全、兒童及青少年安全和老年人安全等安全問題的研究;開展安全社區與小康社會建設、安全社區與安全文化建設、安全社區與中小企業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社區建設與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等方面研究;
(2)結合世界衛生組織安全社區標準,政府有關部門盡快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安全社區建設標準和考核管理辦法,將目前各地開展的衛生社區、綠色社區、環保社區、平安社區、文明社區、安全文明校園、安全生產示范鄉鎮等類社區建設與安全社區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安全社區建設既適合中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
(3)將安全社區建設作為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考量目標之一。整合資源,充分調動和發揮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社區居民、志愿者以及各界組織的作用;
(4)將安全社區建設作為公共安全和各類事故預防控制體系的基石。安全社區建設應與事故災難、自然災害、社區治安、公共衛生等類事故預防體系建設和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緊密結合在一起,社區安全應成為公共安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5)安全社區建設和傷害預防工作涉及安全科學、預防醫學、災害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為使我國安全社區建設工作建立在科學指導基礎上,應建立跨學科聯合研究群體,打破目前各學科相互封閉、缺乏交流協作的狀況,減少重復研究,提高研究和推廣應用效率;
(6)按照分批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廣的安全社區建設思路,抓好北京、廣東、山東、山西、河北等地的城市安全社區建設試點工作,選擇一批有條件的鄉(鎮)、村作為農村安全社區建設的示范,逐步擴大推廣面。同時根據不同地區各類傷害發生的特點,將交通安全、學校安全、兒童及老年人安全、消防安全作為城市安全社區傷害預防的重點項目;涉水安全、農藥安全、農機農電安全、預防自殺等應作為農村安全社區傷害預防的重點項目;
(7)安全社區建設在我國剛剛起步,在國際上也只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急需有關國際組織、政府機構、科技界、社區建設和管理者廣泛參與和交流,共同推進和完善。應加強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的安全社區建設理論和技術方法,積極加入國際安全社區網絡,組織和參加國內外安全社區建設和傷害預防交流活動。
5.結束語
從國外安全社區建設和發展來看,安全健康工作已從傳統的部門、行業、單個組織和個人預防發展到社區、城市、社會、國家乃至國際層面,傷害預防已從生產事故、交通事故預防擴大到家居安全、學校安全、運動休閑安全、老年人安全、兒童和青少年安全、自殺和自殘預防等人類生產、生活的全方位和全過程。從分散的、非持續的、局部的預防方法向綜合的、持續的、系統的預防方法轉變。
在事故預防理念方面,提出的安全促進、安全社區建設等概念強調了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可以量化的安全目標,重視整合各方面的資源,通過最基層的社會組織——社區的安全促進來構建全社會長期、持續的安全基礎。安全社區標準要求采取結構化、系統化、程序化的方式建立持續改進的傷害預防機制,營造社區安全文化氛圍,實現預防傷害的目標。10多年來,經過國外實踐證明,上述理念和具體實施的方法、措施是有效的。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社區在社會管理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2001年頒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指出,推進社區建設是新時期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全國各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社區建設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安全社區建設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要求,是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因此在我國開展安全社區建設的研究和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Joon Pil cho, Leif Svanström, Developing Safe Communities——Two decades of experiences,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Ajou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M]Suwon, Kored,2002,p1-4.
2. 王聲湧,黃慶道,傷害預防與控制[M],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2001年7月,P29-30。
3.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北京市傷害調查——兒童以外傷害報告,2004年10月。
4.吳宗之,安全生產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4年第9期P5-6.
5.吳宗之,WHO安全社區建設標準簡介,中國安全生產報,2004年7月8日,第8版。
6.趙仲堂,Leif Svanström,中國安全社區發展需求與展望,中國公共衛生,2003年第19卷第1期,P111-112。
7.李麗萍,彭煒,試論社區傷害干預研究的必要性,第三屆全國傷害預防與控制學術會議資料之一汕頭大學醫學院傷害預防研究中心傷害專題論文匯編(1999年底至今),2004.10:56-57。
下一篇:關于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幾點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