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GDP連續多年以 9%左右的速度增長,發展速度舉世矚目。但是也應該看到,現階段我國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發展極不平衡,與發達國家相比工業整體素質較低,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相對落后,產品科技含量低,工業結構和布局不甚合理。大部分企業主要聚集在東部及沿海地區的中心城市和區域,投入較高、產出較低、資源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來拉動,而不是依靠科技進步和效率提高來產生。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生產活動和交通運輸規模急劇擴大,高耗能、高耗材、技術含量低的經濟增長方式使安全生產也進入事故多發期。從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史上也可知道,國民生產人均收在1000— 3000美元時,生產事故達到高峰,隨著經濟的繼續發展,生產事故將不斷下降。近十年來,我國平均每年發生各類事故70多萬起,死亡12萬多人, 傷殘70多萬人,2001年至2005年全國共發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別重大事故73起,一次死亡10至29人的特大事故587起,因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高達2500億人民幣,相當于GDP的2%,經濟損失巨大。
安全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安全投入不足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據統計,我國每年平均安全投入占GDP比例不到1%,而發達國家高達3%以上。其原因是一些老的國有企業和部分私營企業設備老化陳舊,生產工藝和管理水平比較落后,危險部位多、分布廣,生產條件簡陋,安全設施不到位,安全保障能力差。另一個原因是無力投資,如部分國有煤炭企業,前些年煤炭行業經營虧損、資金極度緊張,許多國有煤礦連員工的工資都發不下去,沒有資金增加安全設施,僅國有重點煤礦安全欠賬高達500多億元。三分之一的設備需要淘汰,有的煤礦至今還在使用50年代前蘇聯生產的風機和絞車等關鍵裝備,沒有瓦斯檢測監控系統和瓦斯抽放系統,設備簡陋,技術落后。而另一些企業則是認識問題,他們認為市場競爭風險遠遠大于安全生產的風險值,一談到安全投入就認為增加了企業成本,減少了收入和利潤,為了獲取暫時的高額利潤,不愿進行安全投入,設備帶“病”運轉,強迫員工冒險作業,從而埋下重大事故隱患。
按照《安全生產法》的規定,從業人員在300人以上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但部分企業由于改制,大量精簡機構和減少人員,必要的機構和人員都在精減之列,安全管理機構也不得幸免。改制后的企業,不再專設安全生產管理部門,把安全生產管理工作與環保、保衛、生產技術、設備等部門放在一起,淡化了安全監管工作,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嚴重不足,甚至身兼多職,無精力去抓安全生產;而且人員的專業素質、學歷普遍較低,甚至把老弱病殘人員放在安全生產監管崗位。小型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情況更突出。
政府各級安監機構建立時間短,安全生產專業人才匱乏,目前全國31 個省市自治區尚有部分地市縣沒有安監機構,我國安全監管人員大約4.5 萬人,而作為安全生產監管重點的煤礦就有2.6萬個,和國外比較有很大差距,如英國國家安全衛生執行局有4000多名工作人員,荷蘭三個安全部門每個都有1000多人。
《安全生產法》雖然頒布實施4年,但部分配套措施尚不健全,安全監管機制不盡完善,法律適用對象和范圍等發生變化所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應及時完善修訂已有的法律法規,制定新的規章制度,使安全生產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對于企業來講,安全生產的各項規章制度及標準沒有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及企業體制變化、工藝設備的更新、人員的變動等情況及時修訂,制度形同虛設,沒有可操作性和執行性,只能糊弄上級部門的檢查。安全管理科技含量低,特別是私營小企業,根本沒有安全管理制度和作業標準,管理混亂,違章作業、違章指揮、違反勞動紀律的現象經常發生,甚至無視國法,違法亂紀,一味的追逐經濟利益,忽視安全,要錢不要命,經濟效益的增長掩蓋了制度混亂和管理水平的低下。
擺正安全生產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十一五”期間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時期,經濟發展對安全生產提出了新的要求,經濟發展離不開安全生產,安全生產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關系著改革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局,安全生產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2005年10月11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在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將安全生產擺在與資源、環境等同重要的位置,確立了“安全發展”的指導原則。“安全發展”指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各個行業和領域、各類生產經營單位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必須以安全生產為基礎、前提和保障。這就包括經濟發展要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安全生產狀態持續改善、勞動者生命安全和人體健康得到切實保障,安全生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安全生產與經濟發展是相輔
現代安全經濟學“三角形理論”認為,經濟是兩條邊,安全是底邊,如果沒有底邊的支撐,即使經濟發展再快也構不成穩定的三角形,可見安全生產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搞好安全生產能夠保障生產力。人是生產力三大要素中最具決定性的因素,而事故與職業傷害使勞動者的生命和健康受到傷害,勞動力受損,而搞好安全生產是人力資源穩定的最根本保障,只有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才能充分激發人們創造財富的熱情和動力,只有遏制重大事故,減少事故造成的傷害,才能使社會安定有序。
安全生產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活動是人們經過勞動的物質轉換活動,而生產過程中,人們會遇到各類的事故隱患,排除事故隱患, 遏制事故發生,用盡量少的勞動消耗和物質消耗生產出更多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安全生產所產生的效益是隱性效益,不象普通投資那樣直接反映在產品數量的增加和提高產品質量上,而是體現在生產的全過程,不發生事故,才能保證生產的正常開展和連續進行。
安全生產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受到結構、體制和環境三大因素的制約,而安全生產是影響環境因素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經濟發展環境下,安全生產在市場競爭中是一個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參與市場競爭的有力砝碼,良好的環境因素可以給企業帶來廣闊的市場、充足的資金、可觀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在國際市場,歐美發達國家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制裁,其中安全衛生方面的限制和標準,也影響我們參與國際經濟領域的活動,安全和諧發展對于開發國際市場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實現安全生產需要大量的投入,如果經濟不發展,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就難以維持,員工的基本保障就難以實現,安全投入也無從談起。在我國前期發展中,大部分企業安全投入不足也是基于經濟效益不佳,資金困難,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安全生產狀況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史和我國沿海地區的發展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經濟發展了,企業效益好了,就有充足的資金進行安全投入來保障安全設施完備先進,安全措施落實到位。所以說經濟發展為安全生產提供了根本保障,要想從根本上減少安全事故,還要加快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搞好安全生產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應該是有安全保障能力的發展,絕不是以浪費資源、破壞環境、損害勞動者生命和健康為代價換來的短暫的局部的發展。
科學發展首先強調的是安全發展,安全發展要堅持安全第一的方針,將安全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一五” 規劃綱要》以及《“十一五”安全生產科技發展規劃》三個重要文件中,安全生產被提到了一個極端重要的位置,安全生產與經濟發展的各項工作同步規劃、同步部署、同步推進,把安全生產納入企業發展戰略和規劃的整體布局,制定企業安全生產中長期計劃,建立安全生產責任考核體系,與經濟發展一樣使安全生產實現量化考核,納入政府、企業和干部業績考核內容,真正實現安全發展。
上一篇:注冊安全工程師執業資格制度思考
下一篇:企業安全生產教育培訓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