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作為一種意識和理念是最早進入人類大腦的,因為人類要求得生存和發展,必然會想到自身的安全問題。安全和危險是一對矛盾。危險是客觀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種物變趨勢,避免和消除危險,求得安全是人類永遠追求的目標。安全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人類一切社會經濟活動的第一位的問題。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研究國外的一些事故教訓和安全生產發展的歷程,以及他們在認識、思維、觀念、管理、體系以及對策等方面的演變過程,可以吸取很多有益的東西。關于建立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一整套新觀念、新體系、新對策問題,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今天重點給大家介紹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安全本質的再認識問題;二是當代安全生產領域的新認識和觀念問題;三是關于安全生產領域的新體系問題。
第一個問題,關于安全本質的再認識問題
人們一般認為的安全就是沒有傷害、沒有損失、沒有威脅、沒有事故發生,這些想法無疑是對的,但這只是對安全的一種表征、一種表面的理解。安全的本質含義應該包括預知、預測、分析危險和限制、控制、消除危險兩個方面。無數事實說明,對危險茫然無知、沒有預防和控制危險能力的“安全”是盲目、虛假的安全。僅憑人們自我感覺的“安全”是不可靠的、危險的安全。
從宏觀上看,在人類的社會經濟、生產科研活動中不存在絕對的安全。安全具有嚴格的時間、空間界限和確切的對象。人們之所以重視和研究安全問題,是因為一方面人類在認識自然、發展經濟中受到許多社會條件的限制,永遠不可能窮盡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完全掌握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因而其認識總會有盲區和無知,其實踐活動難免有盲目性和冒險性;另一方面,人們還可能因社會、心理、教育等因素的影響而不自覺地制造各種危險。在這個意義上講,事故既是人們違背自然規律而受到的一種最嚴厲的懲罰,又是人類探索自然,認識自然索取知識不可缺少的一種方式,正可謂“吃一塹,長一智”。我們講安全的時候實際上是正在研究危險;我們在揭示、注意危險的時候,其目的就是保證安全。
古代人想到的安全問題無非是人們生活和活動中能夠意識到的不要被野獸吃掉,不要被雷擊死,不要被洪水淹死,不要被大火燒死。隨著工具的出現,生產作業方式的改變,人們所遇到的安全問題復雜起來。工業革命之后,蒸汽動力開始應用于航海、鐵路、紡織等領域,之后,陸續電的應用、有機合成材料的發明,放射性物質的發現及應用等,人類面臨的安全問題復雜起來,已經遠遠超過了一般人只憑意識可以理解,只憑自己的經歷可以掌握的了。
第二個問題,關于當代安全生產新認識、新觀念問題
當人類歷史上發生了第一次蒸汽鍋爐爆炸,第一次電的傷害和第一次快速火車翻車事故時,事故開始警示人們,經濟、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無法避免地伴隨著相關安全問題的出現,我們在創造財富,發展生產的同時,安全問題毫不留情地暴露人們管理上存在的問題,生產上存在的缺陷。無數次的事故告訴我們,有什么樣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就會出現什么樣的安全問題;有什么樣的經濟效益和科學價值就可能出現什么樣代價的事故損失和慘痛教訓。
無數次火災、爆炸、空難、海難、交通事故、中毒及工傷事故帶來的嚴重后果和社會效應已超過了事故本身,災難性事故已經成為社會生活、經濟發展的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在高科技越來越密集、經濟規模越來越宏大的今天,安全問題往往成為重大社會經濟決策的核心問題。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要求生產過程、科學研究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穩定性,安全已成為人類文明、安居樂業的一種象征。在某種意義上可以這樣說--安全就是效益。
當代人對安全生產問題的新認識、新觀念表現在對安全本質的再認識和剖析上,把安全生產基于危險分析和預測評價的基礎上。表現在對事故的本質揭示和規律認識的基礎上,安全生產建立在預防和控制基礎上。在新的世紀逐漸修正和廣泛應用事故致因理論、事故頻發傾向理論、Heinrich因果連鎖理論、管理失誤理論、能量意外釋放理論、危險源理論、事故原點理論等指導安全生產。
在新的世紀,為了適應世界經濟形式和我國進入WTO之后一些新的情況,我們必須轉變一些觀念,用科學的、專業的思維模式,本質地分析當代安全生產領域的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工程實踐問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當代事故的突發性、災害性和社會性問題,以及相應的科學管理方法和工程技術措施。
1.安全生產已經成為當代經濟運行、生產運行的前提條件
安全問題存在于經濟活動和生產過程之中,安全生產已經成為當代經濟運行、生產動作的前提條件。往往許多時候,安全生產問題在許多重大經濟技術決策中變成為核心問題,安全生產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經濟發展、文明進步的象征,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運行質量的一種象征。當代事故,可能因為一次小的失誤和失控,一個微小的缺陷引起一場災難。
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只是因為一個小小的密封圈失效,導致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太空爆炸: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升空72秒后突然爆炸,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這是美國進行56次載人航天飛行首次發生的太空大災難。美國在1993年發射的一顆氣象衛星,就是因為一個價值10美分的元件絕緣擊穿失效,導致7700萬美元的氣象衛星升空之后,成了太空中的一堆垃圾。美國從多起航天事故中吸取教訓,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安全保證體系,對安全系統工程及整體評價體系重新進行研究,并修正和完善了部分標準。
2.安全生產的系統性和整體性
安全生產最講系統性和整體性,如果沒有系統和整體的安全作為保障,突發性災難是不可避免的。
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爾市一農藥廠的甲基異氰酸酯毒氣外泄事故。12月2日,甲基異氰酸酯貯罐溫度上升,蒸氣壓增大,貯罐上自動安全閥失靈,事故閥未能發揮作用。3日凌晨1點,安全閥破裂,氣體涌向洗滌器,因一個洗滌器正在檢修,只有一個洗滌器運轉,而一個洗滌器不能應付如此大量噴出的氣體。最后一道防線是將排放的氣體燒掉,但火炬又未能點燃。因而導致大量毒氣外泄,毒氣覆蓋了25(km)<sup>2</sup>,造成2000多人喪生,20萬人中毒,67萬人處在毒氣的威脅下,成為世界工業史上罕見的重大傷亡事故。現代高技術、高科技的應用必須在攻克安全上的難題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產業化和社會化,才有實際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安全問題解決不好,制約著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的繁榮。
3.高技術、高科技的應用以安全為前提
許多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都必須解決相應的安全技術問題,甚至要突破一些禁區才能實現產業化和社會化。變危險的過程為安全的過程,變不可控的過程為可控的過程,許多重大技術工程問題的利用與推廣,許多科學成果的產業化和工業化,得益于安全技術與工程的突破。美國是第一個設計和使用球罐的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初期并沒有參戰,但是一場球罐事故震驚全美國人。美國政府將球罐用來作為承裝城市民用液化石油氣,由于低溫介質和天氣的影響,球罐母體冷脆斷裂,大量的液態烴泄漏出來,擴散在城市的一角,隨即發生空間爆炸,把俄亥州首府這個城市的一角炸平,經專家論證、鑒定后,羅斯福總統決定在全國范圍停止使用球罐,原因是當時的低溫下的容器鋼冷脆問題沒有解決;第二是球罐在運行中對罐體缺陷的監控技術還不完善,因此球罐的運行是在一種盲目的失控的狀態下;第三,從設計到制造以及運行管理必需的一個整體隊伍還沒建立起來。四十余年后,同樣的原因,在1984年吉林市液化氣站發生大爆炸,重演了這場悲劇,所不同的是目前低溫下容器鋼已經不是問題,但事故損失更為慘重。
6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為了配合海上200kt級船隊的運載容量,研制50萬m<sup>3</sup>的超大型油罐,投入了巨大的財力和技術力量,在投入運行前的評價論證,許多專家提出來,如果一旦罐體斷裂泄漏或者在戰爭狀態下,這種罐的安全問題將如何的解決。當時誰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日本通產省最后決定停止使用這種超大型的油罐,建造小而多的串連罐群解決這個問題。
4.采用落后的技術在安全上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采取落后的技術索取高額的回報,在安全上是要花大代價的,而科學、先進的安全技術將會給社會經濟發展創造無法估量的價值。
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第4號機組發生爆炸事故。事故最初階段有31人喪生,因核輻射病住院237人,其中又有28人死亡。泄漏的放射性塵埃擴散到北歐,同月28日,瑞典大氣里的放射性塵埃比平常高4倍,挪威首都奧斯陸的輻射程度比平常高10倍以上。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布利克斯稱前蘇聯核事故是迄今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核電站第4號機組在夜間計劃維修期間,反應堆的能量突然增加,蒸氣的大量產生和隨之發生的反應導致氫的生成和爆炸,致使反應堆破壞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前蘇聯發表的公報認為事故是由于該站工作人員的一系列粗暴操作違反反應堆裝置的操作規程而引起的。西方核專家認為,前蘇聯采用過時的壓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堆,這種落后的技術工藝本來就孕育著危險,根本的原因是采用了落后的技術,沒有先進的、高完整的安全控制與事故預防系統。事后對4號機組設計和制造了綜合的保護屏障,于1987年12月16日全部完工,蘇聯專家稱這為“石棺”,它將出事的核電機組長期罩住、封死。“石棺”還配制有預測和各種監測之類的必要設備,專家可隨時了解被封死的放射性物質運行和衰變的情況,但是事故隱患并沒有消除,最終不得不把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全部關閉。
1972年美國三里島核電站發生泄漏,引起美國公眾的恐慌和指責,為此,時任美國總統停止休假,趕回白宮,組織了以麻省理工學院拉斯姆遜教授為首的14名專家,用了2年多時間,耗資300多萬美元,對核電站的危險性進行研究和評價。1974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發表了拉斯姆遜的報告“核電站風險評價”,收集了電站各部位歷年事故數據,計算其事故發生概率。這一份技術文件建立的高完整的安全控制與事故預防系統成為全球核發電安全運行的共同財富。
5.只有揭示事故發生的本質原因、技術原因,才能建立經濟發展和生產運行的技術支持體系
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事故發生后的技術分析和技術鑒定,這些國家每年對重大的有代表性的事故均要提出技術匯編和綜合分析意見,并且根據事故的教訓對有關標準、規范和規程進行修訂,幾乎每年一個版本。這樣做的結果使事故教訓真正變成為財富。從客觀上講,人類在從事生產活動、科學探索過程中,總是會發生一些事故,事故給予人類的知識不亞于實驗室給予人類的知識。關于事故發生之后如何客觀、科學的認識,把事故的真正原因找出來,是目前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事故原因分為技術原因、管理原因。而分析技術原因是首要的,因為事故的出現是物變的一種結果、一種形式,不清楚技術原因就不能真正揭示事故的奧秘,在揭示技術原因之后,管理原因就不難找出來了。1997年6月27日,北京東方化工廠罐區發生大爆炸,大火持續5天的時間,在國內國外引起極大的影響和震驚。但在事故分析的過程中,究竟是什么技術原因引起的一直有爭論,導致事故的技術分析與結論變得非常復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事故的技術原因不能真正的查清作出科學、準確的結論,將無法向世人交代,國家和人民也是不能允許的。1998年1月6日陜西興平市興化集團硝銨生產裝置發生大爆炸,當場死傷80余人,生產裝置全部夷為平地,更嚴重的是,爆炸破壞了液氫生產系統,直接影響我國航天事業的運行,10個月之后,由于種種原因,事故的技術原因仍不能作出結論,國內50余套同樣的生產裝置無法從這次事故中吸取教訓,仍然受到同樣類型事故的威脅。以上2起事故都是國內特別重大的爆炸事故案例,國家安全生產主管部門為了查清事故的真正原因,派出了國家專家組進行技術分析鑒定,最終作出了科學準確的技術結論,為同類生產裝置的安全生產提供了十分寶貴的技術結論,為同類生產裝置的安全生產提供了十分寶貴的技術論證資料和改進措施的依據。2000年5月江陰市周莊一條人造革涂布生產線發生爆炸火災,不到1小時另一條生產線因同樣的原因發生爆炸,在非常緊急的情況下,省內90余條生產線都面臨著事故發生及停產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判斷事故發生的技術原因到底是什么,就將嚴重的威脅全省人造革的生產。
6.不能用事故的傷亡和損失為代價來提高全社會的安全意識,因為傷亡和損失是無法逆轉的。
所謂意識是人所特有的一種對客觀現實的高級心理反映形式,意識包括感覺、知覺、思維三種認識活動,意識是通過注意活動才能形成的。在安全生產問題上,人們之所以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甚至是不要,原因就在說起來的時候,他思維了,他想了,一些事故的惡果和場面可能就浮現在眼前,但是真正干起來的時候,他集中精力在研究怎么才能賺錢,興奮點在他注意的事情上,有點忘乎所以而且事故并沒發生,并沒有感覺到有什么威脅,因此就忘記了。人們往往這樣周而復始的犯著同樣的錯誤,反反復復出現同樣的事故,是不是人們將要親身經歷了,或者說一個單位必須親身經歷了一次事故、一場災難才會有安全意識,或者才能增強安全意識呢?我看大可不必,我們不能用這么大的代價來換取一個認識上的提高,況且有些時候認識上并不一定提高。因為事故導致的傷亡和損失是不可逆轉的,是不能挽回的。因此,一次事故、一場災難,全國、全省、全民都應該吸取,都應該研究其中的原因和規律,都應該舉一反三。借助于人家的事故教訓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認識水平,增長安全知識,提高安全意識。
在提高全民安全意識的基礎上,才有談及全社會的反事故能力問題,因為全社會的這個大系統是由每個單位、每個人員構成的。我們要形成一種氛圍,一種重視安全、懂得安全的氛圍。全社會的反事故能力才能談及,當然全社會的反事故能力還包含社會安全必須的技術裝備和相關設施、專家決策及信息管理系統等。安全生產真正的管理體現在生產、運行的全過程,體現在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關聯者身上。這是由當代事故發生的隨機性、突發性、關聯波及性決定的。因此,安全知識和專業水平往往成為決定性的因素,責任心很重要,也是決定性的因素,但是沒有知識的責任心,沒有夠用的專業水平的責任心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安全生產的知識、安全生產的專業素質也來自于工作的責任心。因此,我們說,工作責任心和專業素質、安全識識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都是我們目前要搞好安全生產的關鍵因素。現代的生產裝置第一線作業者、指揮者的安全素質和專業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決定著企業的命運。
第三個問題,關于建立安全生產的新體系、新機制問題
新的世紀我們面臨著更加繁重的任務,安全生產的形勢將更加嚴峻、更加復雜。總的思路是,是總結過去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一定要堅持安全生產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同步規劃、同步實施的原則,以遏制和減少重、特大事故為重點,建立健全安全生產法規體系和標準體系,領先科技進步,強化綜合管理,加大執法力度,把安全生產工作的重點轉移到“預防為主”的軌道上來,實現安全生產法規和標準系列化、監督和管理科學化、教育和培訓規范化、設施和設備現代化、咨詢和服務社會化。逐漸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安全生產法規體系和標準體系。建立相對獨立、統一管理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體系。理順安全生產管理體制,完善安全生產監察制度,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培訓體系。建立安全生產認證制度。推行安全生產管理體系的審核和認證制度,在國有大中型企業中開展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審核和認證工作。健全建設項目(工程)“三同時”審查和驗收制度,嚴格企業新建、擴建、改建、技術改造和引進工程項目的“三同時”審查和驗收,實施建設項目(工程)安全衛生預評價工作。建立快速反應的火災、爆炸等重大事故處理系統,安全生產檢測檢驗、培訓教育、技術咨詢與服務、工程評估、信息服務等中介機構;建立省一級重大火災、爆炸事故技術分析鑒定中心,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加快安全生產工作法制化的進程。盡快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加入WTO要求的法規體系和標準體系。
1.關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安全生產管理機制與形式問題
市場經濟調節市場的主要手段是市場機制,它客觀上要求“小政府、大社會”;而安全生產工作具有強制性和復雜性,市場機制對其作用不如經濟領域明顯和有效,它客觀上要求政府加大監察力度,增加安全監督力量。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依法享有經營自主權,包括企業內部機構設置權,政府無權干預企業依法享有的各種權利。由于企業具有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的,因此,為了減少成本,往往出現政府的外部監督在不斷加強而企業內部管理并無實質性加強,即所謂“政府熱、企業冷”。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各部門應轉變職能,即不但要執法,更要為企業提供服務。計劃經濟下的安全生產管理是由國家或行業的行政管理部門對企業下達安全指標,指企業形成了“要我安全”,而把安全生產與生產效益對立起來,重經濟效益,輕安全生產。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企業法人勢必放松對安全生產的投入,造成安全規章制度不健全,工人素質低,工人違章作業,干部違章指揮,紀律松弛,不注重企業的安全培訓和安全教育,安全生產條件和勞動衛生條件惡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首先要重視人的生命價值。有必要提出“效益為中心,安全是前提”的新觀點以指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但是目前必須要解決的幾個認識問題是:
(1)長期效益與短期效益關系問題;
(2)顯性效益和穩性效益關系問題;
(3)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關系問題;
(4)市場競爭中企業安全風險問題;
企業生產過程投入主要是以產品產出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產品是轉化為效益的物質基礎,因此生產過程的產出是直觀的。而安全投入的收益是具有間接性、滯后性、多效性和長效性,收益不直觀,使人們誤認為生產投入有產出而安全投入沒有產出或產出很少,因此,對生產投入多而對安全投入少,甚至不投入。這是生產認識上誤區的重要因素。
經濟體制轉變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競爭主體,并在競爭中優勝劣汰。企業首先考慮的是產品的市場需求和品種、價格、質量的競爭力等營銷方面的風險,這些與企業的生產和發展是緊密相關的,是明顯的、確定的。安全方面的風險即造成人員傷亡、健康損害和設備、原材料、產品等財產損失方面的風險,也是企業必須面對的,并且必須承擔責任。但由于這種事件不多在企業發生,又加上法律約束不嚴,使人的生命價值、勞動能力和肢體完整性的價值沒有受到應有的財政刺激,因而降低了安全的風險值。此外,事故的形成具有隱蔽性,傷害的發生具有隨機性和偶然性,職業病的形成有較長的潛伏期,這種風險更易被忽略。
2.關于基本建設項目(工程)的安全評價
基本建設項目(工程)的安全評價與預評價的意義和目的在于提高安全生產管理的效率和經濟效益,即確保建設項目建成后實現安全生產,使因事故及危害引起的損失最少,優選有關的措施和方案,提高建設基礎上的安全衛生水平,獲得最優的安全投資效益。從設計上實現建設項目的本質安全化。擬建建設項目的安全生產水平,首先取決于安全設計。預評價作為安全設計的主要依據,它將找出生產過程中固有的或潛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及其產生危險、危害的主要條件后果,并提出消除危險、有害因素及其主要條件的最佳技術、措施和方案,為建設單位安全生產管理的系統化、標準化和科學化提供依據和條件。為安全生產綜合管理部門實施監察、管理提供依據。預評價改變了“先建設、后治理”的被動局面,使建設項目的“三同時”的管理、監察工作沿著規范化、科學化方向深入地開展。
危險評價始于本世紀30年代保險業,在國內常被稱為安全評價。安全評價有兩類:一類是對企業安全工作的評價,一類是對企業生產危險性的評價。
安全評價方法分為4類:
(1)安全檢查表法。
(2)指數法。
(3)概率危險評價法。
(4)基于數據庫和人工智能理論之上的危險評價方法,層次分析與模糊合成相結合的評價方法。
在世界范圍內,引入ISO9000系列質量管理標準和ISO4000系列環境管理標準所取得的成功經驗,是安全管理標準化建立的范例。安全管理標準化的確立和發展,是企業良好安全生產管理運行機制的重要方面。
國外安全評價工作起步較早。人們有組織的安全研究活動是從20世紀初開始的。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危險評價,并在隨后的發展中逐步形成了安全工程科學的學術體系。在隨后的安全工作中,人們進行了大量的資料總結和事故統計。例如,20世紀40年代,Zuckerman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對德軍1939~1941年間空襲英國時造成的人員傷亡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研究。基于這些工作,系統分析方法被引入安全評價領域,極大推動了安全評價從被動走向主動,從事后處理走向積極預防。例如,1961年美國Watson在研究民兵式導彈發射控制系統之安全性評價時提出了FTA(事故樹分析)的方法,首先將系統分析方法引入安全評價領域。該方法對以后的安全評價發展推動很大。1964年美國DOW化學公司開發出了火災與爆炸指數(F&EI)危險性評價方法,幾經改進,目前仍在使用。1974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利用FTA對商用原子電站事故危險性進行了評估,發表了著名的Rasmussen報告,標志著該方法已經成熟。波音公司也使用該方法進行了評估,并將之用計算機模擬。日本勞動省在1976年也提出了化學工廠六階段評價方法。在總結了大量數據和經驗的基礎上,美國、德國、日本和蘇聯等國家很早就頒布了相應的安全國家規范,并已經多次修改和補充,形成了較完整的體系。目前,國外對安全評價工作非常重視,部分國家對安全評價的投資很大。日本目前建造了一座耗資3000億日元的核電站,其安全評價費高達30萬日元。根據估計,美國有數千名專業人員從事安全評價工作,形成了較大的規模和產業。
在計算機和人工智能領域,國外無論在理論還是在實際應用上,都處于領先地位。據統計,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有80%以上的大公司應用了專家系統技術,日本已擁有處于不同階段的專家系統2000多個;西歐各國專家系統的年增長率也在30%以上。國外也已開發出許多實用程序和數據庫,如遵照OSHA(美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署)的方針由J.T.Baker公司編制的BAKER警告標號數據庫;美國海岸警備隊的CHRIS數據庫等,對安全評價提供了必要的數據和有力工具。
企業危險評價從化工工業開始,始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DOW化學公司在1964年推出了“DOW化學火災、爆炸指數法”第一版,以后經過不斷修正改進,陸續發表了第二版(1966年)、第三版(1972年)、第四版(1976年)、第五版(1980年)、第六版(1987年)、第七版(1994年),使該方法日趨完善。1974年英國ICI公司MOND工廠提出了“ICI/MOND火災、爆炸、毒性指數法”。“ICI/MOND火災爆炸毒性指數法”較DOW化學公司方法的一大特點是專門考慮了生產過程中有毒物質的影響。荷蘭勞動安全總局根據“DOW化學火災、爆炸指數法”第四版,于1976年開發了“化學工廠六階段危險評價法”,對于復雜系統、大型系統,在系統安全思想指導下,開發了“概率危險評價(PRA)方法”。最早的PRA思想是于1976年由F.Farmer提出的。1975年,J.Rusmusen利用PRA對核電站安全性進行了危險評價,取得了非常令人滿意的效果,從而也確定了PRA的位置,隨后在航天航空、戰略武器系統、核能及其它重要方面得到廣泛應用。隨著人類社會對安全要求的提高,各國已相繼開展了危險評價的進一步研究工作,歐洲聯盟要求對正在運行的1800多個危險裝置進行概率危險評價。荷蘭的應用科學研究院(TNO)、英國的健康安全執委會(HSE)、日本的安全工學學會、加拿大安大略大學等部門相繼開展了危險評價的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危險評價方法。
人工智能和專家系統的思想方法也開始引入危險評價研究領域,已在化工設施、遠海石油及核能、煤炭等部門危險評價中做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此外,新興學科的創建也為危險評價打開了新的途徑,系統工程、控制理論、突變理論、分形理論、混濁學的進一步滲透為危險評價提供了更廣泛的發展空間。
3.關于安全生產的標準化、規范化和ISO系統建設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國政府和許多國際組織對經濟--社會--資源--安全環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日益重視。1992年6月,在聯合國環境保護、職業安全與衛生事業同步可持續發展大會上,100多個國家政府首腦為了長遠發展的共同需要,簽署了《二十一世紀議程》。1990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出版了《發展未來--高新技術對標準的需要》一書,其中,“環境與安全”問題被認為是標準化工作“目前”最緊迫的四個課題之一,并展開ISO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標準的研制工作。80年代中期ISO在經過多年的努力后,正式公布了ISO9000-9004《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5個標準,并于1990-1994年間對這些標準進行了修訂。使世界主要工業發達國家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的原則、方法和程序,通過質量術語、質量管理、質量保證要求、質量技術等標準統一在國際標準的基礎上,它標志著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走向了規范化,程序化和國際化。1992年ISO/IEC成立了“環境問題特別咨詢組(ISO/SAGE)”,在此基礎上于1993年6月又成立了ISO/TC207環境管理技術委員會,正式開展環境管理體系和措施方面的標準化工作。迄今,ISO已頒布了ISO14000系列有關環境質量管理與控制的標準,這一系列的標準對企業和社會團體等所有組織的活動、產品和服務從原材料的選擇、設計、加工、銷售、運輸、使用到最終廢棄物的處理進行全過程的管理,較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ISO14000系列標準的認證工作目前正在ISO成員國及地區推行。因此,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推薦使用ISO9000系列質量管理標準和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標準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經驗,為安全管理標準化提供了一個范例。
ISO成立了職業安全與衛生管理體系(OHSMS)特別工作組,開始著手制定OHSMS標準,旨在對社會經濟活動中所導致的所有安全與衛生問題的管理進行規范化和標準化,以促進企業(社會團體等相關組織)制定減少事故和危害的策略和實施方案,以及尋求提高與其活動相關的安全與衛生標準的方法。
安全與衛生管理系統標準化問題一經提出,立即受到各國政府及企業和社會團體等各類組織的重視。尤其我國現階段正處于經濟轉軌時期,企業建立安全與衛生管理系統標準化對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
4.發揮行業協會專業安全管理和中介組織的作用,加強行業安全管理,實現安全管理認證/注冊制度
安全管理標準的實施,主要取決于企業管理者對安全方針的承諾,發揮行業管理的專業指導作用,從內部推動安全管理體系的建立。同時,適當的外部推動,也是不可缺少的。實行安全管理第三方認證/注冊制度,就是外部推動的重要形式。
安全生產中介組織的基本功能是:
(1)安全生產服務的功能。
(2)安全生產評價的功能。
(3)安全督導功能。
它的作用在于:(1)通過申請第三方認證/注冊,推動企業全面、認真地貫徹安全管理標準,建立、維護并持續改進安全管理體系,使企業自主安全管理落到實處;(2)通過第三方認證機構對企業安全管理體系進行審核、評價,可使這項繁重和細致的工作實現專業化、社會化,做到科學、規范和公證;(3)使行政執法機構處于比較超脫的地位,可以在企業內部審核和認證機構審核評價的基礎上,集中力量監督處理重大問題,從而緩解政府監察力量人少事多的矛盾。
目前,質量管理認證活動已形成一項國際通行的制度,推動企業申請質量認證的動力,在于向社會(顧客和潛在顧客)提供其能夠滿足質量要求的信任度,從而提高產品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安全生產的主要收益方是職工,安全生產的好壞并不直接影響產品的銷售。安全管理認證/注冊工作的推動,必須借助法律和社會力量。
對一般企業,提倡企業內部運用安全管理標準,建立和改善安全管理體系,并在自愿基礎上申請安全管理認證/注冊;對生產過程危險性大(生產、使用、儲存危險物質達到一定臨界量或重大事故率高)的企業(如化工、石油、醫藥、火化工、礦山)或企業內的車間(采區、倉庫),實行安全認證制度,要求企業必須按照安全管理標準建立安全管理體系,并通過認證/注冊方可生產;建立國家安全管理認證委員會,由有關方代表組成。掛靠在安全生產綜合管理部門,以指導、協調、監督這項工作的開展;組建安全技術事務所,其任務是接受委托,對企業安全管理體系或其它安全技術事項進行驗證、審核或評價,給出審核(評價)報告,并對報告的正確性、公正性負責。安全技術事務所屬企業性質,其資格必須經過政府部門審核認可。日常工作受政府部門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