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企業生產中,大多數事故與人的行為因素有關,人的安全行為是復雜和動態的,本文對企業生產中不安全行為與事故的關系進行了具體的論述,并對企業存在的安全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企業生產不安全行為事故對策
在現代企業的生產過程中,存在許多不安全的因素和事故頻發的問題。近幾年來,關于各類事故原因的研究結果表明:80%以上的事故與人的行為因素相關,即人通過生產和生活中的行為直接或間接地與事故發生聯系。人的安全行為是復雜和動態的,具有多樣性、計劃性、目的性、可塑性,并受安全意識水平的調節,受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支配,同時也受道德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影響;態度、意識、知識、認知決定人的安全行為水平。因而,生產中引起人的不安全行為、造成的人為失誤和“三違”的原因是復雜的。
一是人的性格特征與安全生產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具有較好性格特征的人,他們干起活來精力充沛,觀察情況認真細致,思考問題全面周到,操作作業不莽撞、不蠻干,這種性格有利于作業的順利進行,有益于安全生產。如果性格不好,頭腦簡單,馬馬虎虎,冒險蠻干,就會經常發生事故。
二是當人最初以某種行為方式解決問題有效時,就會更加傾向這種行為,并經過反復實施逐漸形成習慣。這種習慣性行為往往在工作開始時不出現,常出現在工作過程中或者工作快要結束時,或者一瞬間,或者緊張時,特別急時。美國海因利希工程師根據大量統計資料得出這樣的結論:在330件同類的錯誤行為中有300件錯誤行為事件中不產生傷害,有29件產生輕傷,有1件產生重傷,這是著名的1∶29∶300法則。這個法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一件事故的發生是多次錯誤行為的結果。
三是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支配,而動機則是由于需要引起的。需要、動機、行為、目標四者之間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實際工作的需要產生了學習的動機,進而導致了學習的熱情。動機和行為有復雜的關系,安全管理中在對待事故責任者的分析判斷上,要從分析行為與動機的復雜關系入手。首先,在分析事故責任者的行為時,要全面分析個人因素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情況,任何行為都是個人因素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一種“綜合效應”;其次,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從人的動機入手,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處理,這樣才能既符合實際,又切中其弊,使事故責任的處理準確合理。
四是安全生產歷來是社會關注、人民關心、國家重視的突出問題。長期以來,企業為確保安全生產,制定許多管理目標,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但還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嚴峻的局面。
1.重形式輕實干。一些單位雖然經常講“安全第一,預防為主”,但是口頭上說得多,細致工作做得少;布置工作多,檢查落實少;表面文章多,真抓實干少。特別是有些干部習慣于坐在辦公室打電話、聽匯報,盡管忙忙碌碌,但安全生產的形勢變化不大。有的領導干部即使到基層、到現場,但發現和解決問題不多,發現了問題也避重就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重措施輕兌現。長期以來,企業為確保安全制定了不少安全措施。可以說,每發生一次事故,就要制定一些安全措施,但是真正一絲不茍一以貫之地抓落實的不多。有些措施只有定性要求,沒有定量標準,更沒有具體考核。因而在現實管理中,常常是有措施無考核,有要求無檢查,有布置無驗收。很多管理措施都只是寫在紙上,貼在墻上,掛在嘴上,兌現率不高,流于形式。
3.重治標輕治本。有些領導抓安全習慣于采用“人海戰術”,表面上轟轟烈烈,實際上很不扎實,重治標,輕治本,急功近利。有的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顧此失彼,結果是按下葫蘆浮起瓢。還有單位抓安全時緊時松,安全不好時抓安全,安全好轉了就忘安全。“安全第一”的方針缺乏具體落實的一貫性。特別是在強本固基方面,盡管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一再強調工作重心要下移,管理控制到崗位,但具體到企業往往不能很好解決。
4.重處罰輕教育。有些單位甚至以罰代教,以罰代管,圖簡單省事,不善于排除影響安全生產的思想故障,不能緊緊把握職工在生產過程中的思想動向。即使抓安全生產思想教育,也只是照本宣科,講大而空的道理,缺乏創造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5.重事后輕事前。做亡羊補牢的多,抓預防控制的少。未出事故的單位,即使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對方也不在乎;發生事故的單位,似乎到處都是隱患。
針對上述種種安全生產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對策:
1、加強領導
在各種影響人的積極性的因素中,領導行為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因為不同的領導行為,對企業職工的積極性有一定的影響。有效的領導是企業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從安全管理的要求來說,企業或組織的領導者對安全管理的認識、態度和行為,是搞好安全管理的關鍵因素。因此反“違章”要以領導為龍頭,從各級領導抓起。
⑴從提高各級領導自身的安全意識、安全素質入手,針對個別領導容易出現的重生產、重效益,忽視安全的不良傾向,進行灌輸宣傳,使他們真正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自覺堅持“管生產必須管安全”的原則,以身作則,做反“違章”的帶頭人。
⑵各級領導要運用現代管理方法,按照“分級管理、分線負責”的原則,對“違章”實行“四全”(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全天候)綜合治理,把反“違章”納入安全生產責任制之中。做到層層抓、層層落實,并與經濟責任制掛鉤,使安全生產責任制的約束作用和經濟責任制的激勵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反“違章”的強大推動力,充分發揮領導的龍頭作用。
2、以班組為陣地
班組是企業的“細胞”,既是安全管理的重點,也是反“違章”的主要陣地,抓好對班組的管理無疑是重中之重。
⑴抓好日常安全意識教育。針對“違章不一定出事故”的僥幸心理,用正反兩方面的典型案例分析其危害性,啟發職工自覺遵章守紀,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通過自查自糾,自我揭露,查糾身邊的不安全行為、事故苗子和事故隱患,從“本身無違章”達到“身邊無事故”。在注重教育的同時,嚴禁以罰代教。職工違章違紀或發生事故,不能只用簡單的行政處罰和經濟制裁,還必須輔之以有效的思想教育,有針對性地消除一些帶傾向性的心理障礙。開展經常性的安全思想教育,強化職工的安全意識。綜合運用行政、經濟、組織等手段,做到教育本人、警示眾人。注重動態,力防就事論事,強化動態管理,隨時掌握現場動態變化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和糾正各個作業環節上的偏差,切實消除隱患,及時解決問題。
⑵抓好崗位培訓。讓職工掌握作業標準、操作技能、設備故障處理技能、消防知識和規章制度;向先進水平挑戰,做到“四比”(比敬業愛崗態度,比職業技術水平,比實際操作能力,比安全作業標準),“三不”(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被他人傷害)。
⑶開好班前會。開好班前會是做好班組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內容應包括以下幾方面:A、班組長和安全員應關注每個班組成員的身心健康,保證每個人都以充沛的體力和振作的精神投入工作。發現健康狀況不良、疲倦或帶著煩惱和心事上崗的人員,應給予教育、幫助或臨時調換工作。為保證安全,必要時可暫停其工作。B、進行勞保用品穿戴情況的檢查。C、作業指示和危險的分析預測。D、分配任務,做好共同作業中的配合與聯系的安排,保證集體作業中的安全。
⑷建立班組成員互保制。互相檢查設備工具和安全裝置是否符合安全要求;互相督促實行標準化作業。通過互保制,班組成員互相幫助,互相監督,互相提醒,消除和控制危險因素,防止發生傷害事故,達到共同遵守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實現安全生產目標。
3、現場管理
現場是生產的場所,是職工生產活動與安全活動交織的地方,也是發生“違章”,出現傷亡事故的源地,狠抓現場安全管理尤為重要。要抓好現場安全管理,安全人員要經常深入現場,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在第一線查“違章”疏而不漏,糾違章鐵面無私,抓防范舉一反三,搞管理新招迭出,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把各類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確保安全生產順利進行。同時,應加強現場作業環境的管理,不斷改善作業條件。因為人的安全行為除了內因的作用和影響外,還受外因的影響。環境、物的狀況對勞動生產過程中的人也有很大的影響。如果環境差、物設置不當,會出現這樣的模式:環境差--人的心理受不良刺激--擾亂人的行動--產生不安全行為;物設置不當--影響人的操作--擾亂人的行動--產生不安全行為。反之,環境好,能調節人的心理,激發人的有利情緒,有助于人的行為;物設置恰當、運行正常,有助于人的控制和操作。因此,要控制違章,保障人的安全行為,必須創造很好的環境,保證物的狀況良好和合理,使人、物、環境更加協調。
4、激勵機制
行為科學認為,激勵就是激發人的動機,引發人的行為。企業領導和職工能在工作和生產操作中重視安全生產,避免出現違章行為,有賴于對其進行有效的安全行為激勵。通過激勵措施,引導職工把安全需要作為一種自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準則。
正確的激勵應遵循以下原則:A、目標結合原則。目標設置必須體現安全生產目標的要求和滿足職工個人的需要,才會收到良好的激勵效果。B、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原則。物質激勵是基礎,精神激勵是根本,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能夠產生更好的激勵效果。C、正激勵與負激勵相結合的原則。正激(正強化)就是對職工的符合安全生產目標的期望行為進行獎勵,使得這種行為更多的出現,即職工的積極性更高;負激(負強化)就是對職工違背安全生產目標的非期望行為(如習慣性違章)進行懲罰,使得這種行為不再發生。D、民主公正公平原則。必須賞罰嚴明,鐵面無私,不論親疏,一視同仁;賞罰適度,賞與功相匹配,罰與罪相對應。
上一篇:強化安全管理提高專業管理水平
下一篇:精細化管理是企業安全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