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記者 杜文娟
火災險情面前,時間就是生命和財產。搶先一分鐘,甚至一秒鐘,都有可能避免重大損失。近年來,北京市公安消防局在如何率先獲悉火情、搶先到達現場、盡快撲滅火災上下功夫,力求搶先一分一秒,維護首都“生命線”。
查找火災隱患
去年6月9日,留在了很多人的記憶中。
這一天,北京京民大廈和北京海弘涂料廠發生兩起重特大火災事故,給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損失。
痛定思痛,如何在第一時間獲悉火災隱患,成為北京市消防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市各區縣對古建筑、危險化學品、高校及周邊地區、人員密集場所等進行了消防安全專項治理。
明察暗訪,去年,北京市排查出較為突出的火災隱患434起,徹底整改398起,實施消防行政處罰28846起。
其間,北京市消防局在一些媒體設立“火災隱患曝光臺”,對察訪中發現存在各類嚴重火災隱患的單位,一律予以曝光,促使他們盡快整改。
北京市消防局防火部副部長孫文中說:“市民發現身邊火災隱患,可撥打62228119消防熱線舉報。2004年,北京市發生火災4648起,比2003年下降了8%。這與我們把獲悉火情的‘第一時間’前移,努力消除隱患不無關系。”
搶先到達現場
去年4月28日,北京市通州區在全市率先成立14支鄉鎮開發區義務消防隊,包括兩支村級消防隊。不足一年時間,這支“編外消防隊”的故事便在當地傳為佳話:
2004年5月17日,通州于家務鄉后伏橋村發生火災,義務消防隊接到報警后3分鐘內趕到現場,10分鐘內控制火勢。
同年5月20日,通州星月泡沫塑料廠內發生自燃,義務消防隊最先趕到現場,迅速滅火,保住了上千萬元的生產線設備。
“最先到達現場”,對北京的158支鄉鎮和村辦消防隊來說,時常如此。北京郊區,地廣消防隊少,一旦發生火災,專職消防隊很難及時趕到。由當地人組成義務消防隊,不僅彌補了公安警力的不足,而且便于在第一時間撲救初期火災,將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北京市消防局通州消防監督處的李德才介紹說:“通州區912平方公里,義務消防隊成立前,消防隊至區界邊境達40公里,行車需要40多分鐘。義務消防隊成立后,2004年5月至12月,出警133次,246隊次,滅火參戰率達98%,73次最先到達現場。”
盡快撲滅火災
第一時間撲滅火災,關鍵在隊伍和設備,為此,北京市傾注了大量資金。
曲臂云梯車、照明車、壓縮空氣泡沫車……2004年,60余部新型消防車輛,21853件(套)器材裝備陸續亮相。隨后,滅火機器人進駐地鐵及城鐵相鄰等地的消防隊。同時,防護服、呼救器、空氣呼吸器、頭盔、自救繩索等個人防護裝備下發到每位一線消防隊員。北京市一位消防隊員告訴記者:“在滅火現場,佩戴呼救器的消防隊員如果15秒鐘不動,呼救器就會自動鳴音報警。這些裝備保障了消防隊員的安全,提高了滅火效率。”
北京市消防局后勤部部長張志明說:“2004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投入1億元專項資金購置新式消防車輛和裝備,有效提升了城市滅火搶險救援能力。第一時間消滅火災,是我們的目標。”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上一篇:切實履行安全生產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