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安全為何成了“無間道”
2005-09-22
來源:安全文化網
安全文化 > 安全交流 > 正文
瀏覽: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
災難固然是死者的不幸,但更加是生者的不幸。礦難發生,難以承受的是親屬。在整個救援過程中,最受煎熬的是親屬。對于我們其他人來說,他們僅僅是一個個礦工,但對于他們的家庭來說,卻是整個世界。因此,認真做好親屬的安置和撫慰工作,是災難救援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我們希望,現場指揮部在全力以赴搶救井下被困人員的同時,也應以極大的熱情做好家屬工作。
從接連發生的幾起礦難的善后工作來看,遇難者家屬都是事后領取一筆補償金。這說明了,礦方沒有為礦工購買保險。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礦工家庭安全保障水平的低下和薄弱。不可否認,大量來自相對貧困地區的勞動力愿意謀取這份工作。但是,勞動力的充足,不能成為實行或變相實行“血汗制度”的理由。煤礦是高危行業,應該有對于生命安全保障的未雨綢繆。如果說私營小礦的礦主昧著良心,用礦工的生命來賺取利潤,那么,國有大礦在這些方面,是否做得比小煤窯好呢?
在如此巨大的災難發生后,煤礦管理層應當立即回答這些問題。全社會應當共同來監督,怎樣為煤礦工人的工傷提供更好的保障與補償。明明知道這個行業的風險如此之高,如果還任由“低下”階層的人無保障地從業而自己心安理得,那么,我們全社會的道德水準就是19世紀的水平。
隨著前幾年中小煤礦的清理,似乎有一種普遍的心理,以為礦難的最大隱患已經消除。然而,國有大礦接連發生驚天大災難,使我們不能不痛苦地重新反思。也許,不能把礦難完全歸結于私人礦主的惟利是圖;也許,國有大礦的任何一點小疏忽,也將造成更加可怕的災難。全社會在煤礦安全問題上,走上了一條“無間道”,但是我們必須堅持走出新的方向。否則,將有多少亡魂不能安息。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