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產安全事故的經濟損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文章介紹了國內外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費用要素的組成。說明了國內外對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中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的概念。重點分析了國內外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費用要素設置基礎和組成結構的不同,以及國內外事故費用要素存在爭議的地方并提出了新的建議。
1.引言
在安全經濟學的研究中,生產安全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是研究內容的主要部分之一。事故的理論研究往往也集中在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上。事故的經濟損失通常包括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其中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中費用要素設置的內容是否全面,結構是否合理,操作是否可行都直接關系到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的計算,進而影響到對企業安全生產狀況的考核,乃至政府對安全形勢的準確判斷。因此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中費用要素的組成一直是安全理論界研究的熱點之一,如何設置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費用要素,已成為安全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的目標之一。
2.國內外研究動態
國外對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費用要素的研究大概經歷了Heinrich(1930)-Simonds(1956)-Andreoni(1986)-HSE(英國衛生安全執行局)(1994)為階段性代表的七十余年,經歷了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逐漸形成了一套共性的費用要素,被大多數自家所采用。其中對生產安全事故的直接經濟損失定義是指事故當時發生的、直接聯系的、能用貨幣直接或間接估價的損失(即在企業帳簿上可以查詢的企業)。而其余與事故無直接聯系,能以貨幣價值衡量的部門或損失為間接經濟損失。關于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費用要素的組成,在國際上比較權威的、有代表性的、被認可的和政府或其他權威機構所采用、倡導的方法有Heinrichi方法,NSC指導下由Simonds開發的方法,法國國家安全研究所D.Pham提出的方法,國際勞工局委托D-Andreoni提出的方法等。這些方法中比較共性的地方就是把保險費用作為直接費用,而非保險費用即由企業承擔的費用作為間接費用。這是國際上對事故損失費用組成比較認可的劃分辦法。我國在生產安全事故損失費用研究方面起步較晚,但是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近年來我國的一些安全領域的專家學者也進行了這方面的一系列探討,對國內外情況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我國1986—08—22發布并于1987—05—01實施的《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經濟損失統計標準》(GB6721-86)中明確規定了我國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經濟損失中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的組成要素以及費用的計算方法。標準中明確了企業傷亡事故直接經濟損失的定義即因事故造**身傷亡及善后處理支出的費用和毀壞財產的價值。間接經濟損失是指因事故導致產值減少,資源破壞和受事故影響而造成其他損失的價值。所以從定義中就能直接知道我國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經濟損失的費用組成要素。這些對我國的事故損失的計算和調查都具有很高的指導價值。為我國的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的測算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3.筆者通過研究國內外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費用要素的組成發現如下問題
3.1國內外費用要素組成建立的基礎不同。
國外的工傷保險法律法規比較健全,政府和行業協會管理模式趨于成熟。工傷保險體系完善。實行工傷保險費率浮動機制與差別機制相結合科學的取費方法。工傷保險制度已經發展成為同職業康復和事故預防構成的“三位一體,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共同做好安全監督工作。近因年來,隨著《工傷保險條例》的實施,我國工傷保險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與社會實際需要相比,仍存在以下問題:①工傷保險覆蓋范圍較窄。投保對象仍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而安全生產管理相對薄弱的中小型企業,特別是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和事故風險較高的企業(如小煤礦)覆蓋率低。②工傷保險各地方分塊自治,工傷保險差別費率基準不科學。③工傷保險管理機制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性質多樣化,各種企業參加工傷保險的水平參差不齊。如果只考慮用保險費用作為直接經濟損失,難免使指標不具有代表性。
3.2國內外費用要素劃分標準和組成結構不同。
國外多把保險費用作為直接經濟損失,非保險費用作為間接經濟損失來劃分。其中主要有保險費(直接經濟損失)和非保險費用(間接經濟損失)。保險費用包括工傷費用(醫療費、工傷津貼、死亡和永久失能的特殊待遇)、物質保險費、火災保險費、房屋保險費、其他保險費共七種。非保險費用包括企業支付補償、醫療、補助和其它費用,非生產性的工資,財產損失費用,生產損失費用,其它有關費用共五大類若干子項費用。我國按照與事故的關系來區分直接經濟損失與間接經濟損失的。其中事故的直接經濟損失:①人身傷亡所支出的費用包括醫療費用(含護理費用),喪葬及撫恤費用,補助及救濟費用,歇工工資。②善后處理費用包括處理事故的事務性費用,現場搶救費用,清理現場費用,事故調查費用,事故罰款及賠償費用。③財產損失價值包括固定資產損失價值,流動資產損失價值。間接經濟損失:①停產減產損失價值。②工作損失價值。③資源損失價值。,④處理環境污染的費用。⑤補充新職工的培訓費用。⑥其他損失費用。不難看出國外由于保險業的發達對直接經濟損失的劃分比較簡單明了,更側重于間接經濟損失的劃分。而國內對前者的劃分比較細,而對后者的劃分則比較籠統。其中國外往往把流動資產的損失計入非保險費用即間接經濟損失,而國內把流動資產損失作為財產價值損失列入到直接經濟損失中。因為流動資產也是企業所具有的實體財產組成部分。事故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是事故對人,機,物等實體所產生直接影響的貨幣體現。流動資產理應屬于直接經濟損失中。國內把善后處理費用劃分為直接經濟損失,國外一般按照間接經濟損失處理。善后處理費用是指完成現場搶救,清理現場,事故調查處理等工作所耗費的人、財、物的價值。國內的善后處理費用分為政府在支出和企業支出兩部分。因我國在事故救援等方面還沒有成熟的操作方法和保障體系,企業有的時候在事故救援過程中力量有限或者面對重特大事故的救援力不從心。而政府可以調動相對豐富的資源組織救援,這樣不僅效果好,而且效率高。目前政府與企業力量的結合是我國事故善后處理方面經常采用的方式。從全社會的角度來看,企業和政府在事故善后處理方面的支出都是社會財富的損失。善后處理費用中耗費的人的價值一般是指耗費的人的時間費用。我國目前的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的統計標準中沒有對這方面做詳細說明,在實際操作中為了方便計算對于善后處理的費用也是做的總體計算,沒有劃分得這樣細致。國外對善后處理中時間費用的劃分有不同的意見。例如在國外企業主管安全工作的領導,安全工作人員和有關安全的職能部門領導和工作人員等花在組織現場救援,清理現場,調查處理事故等工作的時間,這些時間的工資費用是否應作為事故發生后的費用,加拿大學者Brody認為“應當這么看才是準確的:他們正常的工作是實行生產任務,而花在特定事故案例上的時間對企業來說是一種改變——非計劃內的職責”,因此這種時間損失的工資屬于事故費用。但D.Andreoni認為,這些費用“不應列入”職業傷害發生后的費用,“因為這是有關部門和有關人員的職責,與此有關的費用已包括在固定的預防費用中”。國內有些學者認為安全生產責任制是我國保證安全生產的重要組織措施,是最基本的一項安全生產制度,也是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的核心。與安全生產有關的工作都是企業領導者和有關職能部門和人員份內的職責。所以事故發生后的現場救援及事故調查處理等工作所耗費的時間費用不計人事故費用中。總體上看我國把流動資產和善后處理費用列入到直接經濟損失中,擴大了事故直接經濟損失的統計基數,更能直觀反映出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所造成的影響,從而更加引起社會對安全工作的廣泛關注。
3.3我國現行的《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經濟損失統計標準》中間接經濟損失的組成要素中有重復計算的現象。
例如標準中定義停產、減產損失價值是指企業因事故而停產、減產導致的稅利(稅金和利潤)損失。稅金是相對國家來說的經濟損失,而利潤則是相對企業來說的經濟損失。如果稅金加利潤混淆了企業損失和國家、社會的損失。
綜上所述,我國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費用組成應結合企業參加的工傷保險情況來設置。如果企業參加了工傷保險,那工傷保險費用就構成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中的直接經濟損失的主要部分,再結合我國《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經濟損失統計標準》(CB6721一86)和實際情況設置其他費用。反之參照該標準并結合實際情況設置費用要素。具體如下圖:
總之,國內外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費用要素的設置是建立在不同基礎上,具有各自劃分方法和特點。通過對比他們之間的內容,找出利弊,取長補短,對于完善我國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要素設置的內容、結構都有重要意義。筆者只是淺略分析了國內外在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費用要素方面的不同,還有很多的工作比如是否可以把我國生產安全事故經濟損失中問接費用進一步細化,如何細化等需要安全工作的同行們來共同努力探討。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上一篇:構建區域性安全科技支撐體系的探索
下一篇:淺談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安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