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經濟學家說,獲取任何東西都是需要成本的。此言應當不虛。看了下面三則消息,我們必須承認:大家享受安全的成本已經在悄然提高———最起碼,我們必須面對一些更加煩瑣的約束,姑且稱之為“安全的煩惱”。
一則來自3月29日新華社報道:自3月底以來,西安等多個城市的機場實行了更嚴格的安檢,包括脫靴檢查;另一則來自4月9日《京華時報》:隨著奧運會的臨近,北京鐵路安保提前進入奧運狀態,進入售票大廳買票的旅客和進站臺接站的人及列車工作人員,均要逐一接受安檢,而此前只是對進入候車室準備上車的旅客進行安檢。還有一則來自4月9日《南方都市報》:中國對外貿易中心近日在廣交會官方網站發布《緊急通知》,要求境外公司駐華代表機構的代表辦理進館證時,必須提供本人戶籍所在地公安部門出具的“無犯罪記錄證明”,與會客商不能攜帶自己雇請的翻譯進館。
這些新聞的出現,并不是說中國突然變得不安全了。而是長期以來我們都處于非常安全的狀態,此前沒有必要實施極其復雜和苛刻的安檢模式。而近來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安全措施,主要是由于當前人口流動變得更加復雜,再加上一些別有用心之人趁機興風作浪。主動采取更高級別的安保措施,旨在通過提高門檻,為公眾的生命負責。
就本質而言,保障安全注定是一件麻煩的事情。隨著奧運會的臨近,類似更嚴格的安保措施必然還會不斷出現,我們不必因此恐慌。如果說這令我們的生活變得有些復雜,與過去相比有些不方便,恐怕也是沒辦法回避的事。所以,我們應該學著以一顆平常心面對“安全的煩惱”,習慣于一些不可避免的煩瑣。
我們正處于一個不斷開放、不斷融入國際潮流的時代。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是客觀存在的,這屬于一個大國成長過程中難以回避的煩惱。只要有豁達開放的姿態、公眾的認同,就沒有什么可煩惱的,就像最近奧運火炬傳遞中出現的一些不和諧音,相對于中國與世界的主流聲音,注定是脆弱的。
需要學著習慣于“安全的煩惱”的,不僅僅是公民個體。負責安全事務的管理部門與機構,更需要學會使用更人性、更有效的措施與手段。比如,讓參加展會的所有人都開具“無犯罪記錄證明”,這樣的措施是否“硬”了點?
在許多方面與世界接軌的過程中,我們服務管理的思路、理念與措施,恐怕也得學著更符合國際慣例。提升維護社會治安與反恐的能力,既要克服麻痹大意,也不可陷入“一抓就死”的困局中。惟有如此,“為了保護被檢者權益”的安全措施才能獲得更多人的理解與支持。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上一篇:安全管理應提倡人性化
下一篇:安全“外行”當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