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傷亡事故死亡人數已呈現持續下降趨勢,且與GDP增長幅度開始負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到2009年底,我國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已連續6年穩定下降,年平均幅度達到5%以上。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其發展規律產生了重要變化。2003年以前,工礦企業事故死亡人數指數與GDP增長幅度呈明顯正相關,2003年后,在我國經濟發展持續增長背景下,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未升反降,表現出明顯的負相關性。劉鐵民介紹,這是大多數工業化國家“拐點”時期的特征。
近年來,黨和國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強安全生產工作,例如2001年開始建立國家安全生產監察體系,2002年出臺安全生產法,2005年建立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總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安全發展”原則。劉鐵民認為,重大政策干預措施對促進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發揮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并且表現出強勁和持久的后續推動力。尤其是在近年來工傷事故死亡人數持續下降后,政策干預度并沒有出現減弱趨勢,反而更為增強。
劉鐵民特別強調,所謂安全“拐點”,并非某一具體年或月的時點,而是安全生產各項統計參數出現趨勢性改變的一個觀察時段。
雖然目前我國已進入安全“拐點”時期,但安全生產工作仍不能松勁、不能盲目樂觀。劉鐵民認為,拐點時期事故總量和死亡人數出現較大波動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必須時刻保持高度警覺。只有通過長時期堅持不懈的努力,開展更加科學有效的工作,才能逐漸向安全穩定期邁進。
劉鐵民建議,在新的形勢背景下,應該認真思考如何對傳統安全生產管理理念和方法不斷完善與創新,強化基礎性工作,逐步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
一是完善現代安全生產監察體系,逐步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四級運行機制,避免上下之間職能交叉、重復和行政資源浪費。二是建立專業化監察隊伍,通過建立安全生產監察員執業資格管理制度,提高安監人員的素質,保證法規政策的執行力。三是建立激勵相容與績效評估機制,使政府、企業、個人等每個參與方在追求各自利益的同時,也能達到總體設定目標。四是實施生產安全事故風險分級監察,即在對企業傷亡事故和職業危害風險評估基礎上,進行風險排序分級,按照“風險優先”的原則,集中監察資源,重點監管占總數不到20%的高風險企業,強化對重大事故隱患監控和整改。五是強化重大事故災難應急準備能力,通過建立標準化應急管理程序,創新應急管理模式,提高應對各類復雜災變的指揮協調能力。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下一篇:學習白國周“四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