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審核中發現,企業在實施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以下簡稱OSHMS)的過程當中,出現的某些問題具有普遍現象,以下按照要素的順序逐一舉例,與讀者共同探討。
1 職業安全健康方針
標準中對方針的要求可分為兩個部分,即方針內容要求和方針管理要求。
方針內容要求包括:
、袤w現本組織的活動特點:制定方針前要確定組織的危險源,并進行分級,以找出本組織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的重點,即所要控制的主要危險源有哪些,其性質、重要程度、類型等。若該組織隸屬于某上級部門時,其方針還應與上級部門的要求一致;
②承諾遵守有關的法律、法規或其他要求;
、鄢兄Z持續改進安全績效;
、転樵O定和評審目標建立框架:實施中要體現出方針與目標的一致性。
職業安全健康方針是組織實施職業健康管理的宏觀要求,制定方針要起到戰略性作用,且適合企業的實際情況。
方針管理內容要求包括:
1)方針要得到最高管理者批準。
2)是否規定了方針頒布和傳達到全體員工的方法:不僅將方針內容簡單地傳達給員工,還應讓其了解自己的工作與方針之間的關系,知道自己怎么做能滿足方針的要求。
3)是否規定了對外公開或能使公眾獲取的方法,即要有對外公開或公眾獲取的渠道。
4)是否對整個組織實施方針規定了要求。
5)是否規定了方針的評審與修改辦法。
有些企業忽略了方針的明確管理,即方針的批準、頒布、傳達、實施、公開、評審、修訂。方針必須要有各種措施加以貫徹,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2 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
OSHMS管理的對象是危險源,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是OSHMS建立和保持的重中之重。
首先,基礎工作之一就是要充分辨識危險源。在對常規和非常規活動辨識時,有些企業會遺漏非常規活動。如長期運行類設備的起停;設備故障,保護裝置失靈;設備維修、調試;操作者未遵守操作規程;操作者精神狀態不佳或過度疲勞等都會導致事故甚至重大事故的發生。很多事故均是在非常規情況下發生的。
對人員活動的辨識往往容易忽略外來人員的活動。標準中提到是所有的人,只要進入工作場所人員的活動;均要進行識別。
對工作場所設施、設備的辨識,同樣應包括進入工作場所的外來車輛,建筑工地的各種租賃設施、設備等。
此外,標準中還要求,無論在辨識還是評價時,應是主動而不是被動的,某些企業因為“這個事故在我們這里沒有發生過”而不去進行辨識或評價的做法是不妥的。
再者,有些企業在評價時只考慮了人員傷亡、財產損害后果的嚴重程度、可能性、暴露現場的頻繁程度等,卻忽略了對職業病的評價。某些評價方法只適用于對人員傷亡、財產損害的評價,而無法對職業病進行評價。
風險評價還要考慮對風險進行分級,以區別風險,采取不同控制手段。如經評價分級后,有些風險只需制定目標、指標來消除或降低風險,有些必須有嚴格的制度來進行管理。
對風險的控制要實施策劃,且所采取的控制措施要可行,要根據風險的性質具體策劃控制方案。如通過制定目標(改進型)使不可容許風險及作業環境得到改善,還可通過制定應急程序來控制風險。在制定應急程序時,可根據事故的性質確定,例如:火災、爆炸、有毒氣體泄漏、燒傷、燙傷、化學灼傷、化學中毒、食物中毒、觸電、窒息等均可制定應急程序。此外,還可通過根據風險的性質制定運行控制的方式(程序或作業指導書)對風險進行控制。如工藝安全管理程序、化學品、油品管理程序、設備與設施管理程序、員工健康管理程序、女工保護管理程序、電氣安全管理程序、廠內交通運輸管理程序、勞動防護用品管理程序、供方管理程序、承包方管理程序等。
OSHMS標準4.3.1中還明確要求:“為確定設施要求、識別培訓需求和(或)開展運行控制提供輸入信息;規定對所要求的活動進行監視,以確保其及時有效的實施!边@兩條要求也是企業在實施中易忽略的問題,包括標準當中提到,“組織應確保在建立職業安全健康目標時,考慮這些風險評價的結果和控制的效果,將此信息形成文件……”體現了標準各個要素之間的關聯性。標準還要求要及時更新風險評價的結果,包括在作業活動改變(包括增加新的控制方案)、風險程度改變、風險性質改變、意識改變等情況下要及時進行更新。如某些企業通過制定目標方案,已將某項重要危險源的危險程度大大降低,但對該危險源未進行重新評價,仍作為重大危險源。有些企業在制定的控制方案中又帶來了新的危險源,卻未進行評價,使得在管理某個危險源時存在新的危險。還有些企業在購置新設備、設施前,未對新的設備、設施存在的危險進行辨識或評價,均有可能影響體系的正常運行。
在實施“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要素時,也體現了PDCA循環思想,即P是辨識危險源并進行評價、分級,確定風險是否可接受;D是確定風險性質后提出控制要求或提出改善計劃,制定目標方案或制定管理措施,提出控制要求;C是對改善計劃、控制要求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測量,以及時發現執行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必要的調整;A是發現問題及時分析評審,提出必要的糾正預防措施,以使本要素得以有效的實施,并不斷完善。
3 法律和其他要求
實施中常發現的一個問題是,無論是否適用本組織均被列入適用清單,且未識別其有效性,有些不適用的或已過期的法律與其他要求也未去掉。
此外,在審核中發現,企業易忽略將相關的法律、法規傳達給員工和相關方。
有些企業接收職業安全健康法律與其他要求的部門,不是體系主管部門,而在其他部門接收到有關法律與其他要求時又沒有及時進行傳遞。有些企業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要求各職能部門在接收到有關法律與其他要求時,要及時將其傳遞至法律與其他要求的主管部門,再進行適用性確認,以避免遺漏有關的法律與其他要求。
4 目標、方案
體系建立時通過對危險的辨識和評價,找出了企業需要重點管理的職業安全健康內容。某些重大危險源需制定相應的目標、方案來進行管理。由于企業的性質和特點不同,管理的重點各有不同,故目標、方案的制定一定要切合實際。有些高風險企業,可能需要把重點放在降低風險上;有些企業風險較少較低,可能就要把重點放在改善職工作業環境、作業條件上。例如:更新、改造設備、革新工藝、替換某些化學品、加強通風、完善除塵系統、完善護欄、增加勞保用品、更新應急設備、完善警示標識、降低設備噪聲、減少、降低工作場所有害氣體濃度等。此外,應與企業原有安全管理目標相結合,如某些高風險企業的事故率、傷亡率、設備完好率等均可考慮與標準要求相結合。
5 組織機構與職責
OSHMS強調的是全員職責的落實,安全職責要落實到人,使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職責是什么,應避免某項工作無人實施或多頭管理的情況出現。
6 培訓、意識和能力
審核中常發現,有些部門的領導和相關人員沒有按程序文件規定的要求來執行,甚至不太了解相關程序文件的要求以及對本部門、本崗位的要求。查閱培訓計劃、記錄時發現,其培訓內容非常籠統,如寫著職業安全健康標準培訓、手冊培訓、程序文件培訓,但是,對培訓的具體內容,相關人員卻不能明確回答。而有些企業就很細致,如某個崗位培訓哪個法規、哪個程序、哪個作業文件,進行了什么樣的考核,效果如何等,往往這種培訓方式效果較好,在審核時,相關受審核人員回答問題或具體操作均較到位。這就要求在培訓之前,要了解每個崗位上到底存在什么樣的風險,崗位人員的素質、,能力、每個崗位對人員的要求等,有針對性地提出并確定培訓需求,再實施有針對性的培訓,并對培訓效果進行必要的考核、檢查。
7 協商和溝通
一方面,有些企業忽視了與相關方的相互溝通;另一方面,員工參與協商和溝通流于形式。有些企業為了讓員工參與事務,設立意見箱,專人定期收集并回饋,有的主動以書面形式征集意見建議并處理。員工的合理化建議能夠得到采納,即便是不能采納的建議也會給予反饋。對相關方也通過各種形式進行溝通,讓對方了解企業的安全要求以及工作場所內相關方應遵守的作業環境要求。
設立員工代表,接收員工意見。代表員工反映意見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企業在建立OSHMS初期忽略了員工代表的設立。
8 文件
審核中發現,有些企業易忽略“提供查詢相關文件的途徑”的要求。由于大多數企業的文件結構不只有一級,某一級文件下可能還有細化的文件,若不提供查詢相關文件的途徑,就看不出還有下一級文件的存在,不利于文件的使用與管理。
9 文件和資料控制
大多數企業由于有了質量管理體系的基礎,文件和資料的管理情況較好。但審核中也經常發現,一些重點崗位不能出示有關控制文件的情況,有些崗位為了學習方便,自行復印了有關文件,但由于是非受控文件,造成原文件已更新、而使用的學習資料未更新的情況發生。有些企業采取了相應的辦法,即學習文件在本部門范圍內受控,也由專人編寫、發放,根據公司文件變更情況及時收回或修改,使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
10 運行控制
有些企業雖制定了有關程序或作業文件,但操作要求與實際不符或操作要求不明確,造成不能指導有關運行和活動。有些企業忽略了在運行控制程序中,應明確規定運行控制標準的要求。如作業場所控制的噪聲標準、粉塵、配備勞動防護用品的標準等。還有些雖制定了對供方和承包方進行管理的程序,卻沒有將有關要求向供方和承包方進行通報。
另外,未按規定進行作業,這是安全管理的大忌。若是文件規定的不合理,應立即提出對文件進行修改,以防不知情的人員按章操作造成危險。
11 應急準備和響應
有些企業只制定了相關的應急程序,而忽略應急計劃的制定。應急計劃內容可包括:可能的事故性質、后果;與外部機構的聯系(如消防、醫院);報警、聯絡步驟;應急指揮者、參與者的責任、義務;應急指揮中心地點、組織機構;應急措施;設施、設備的配置等。
有些企業易將應急的培訓與演習混為一談。如消防演習不僅僅是學習滅火器的使用,了解有關應急程序,而應是按照假想失火的情況下進行處理、逃生等。不通過實戰演練,有些問題往往無法發現。如某企業在進行消防演習時,發現員工從聽到報警到集合完畢,時間較長,經分析調查發現,是由于逃生出口過小造成的。為此該企業制定了相應的目標,擴大并增設逃生出口,既解決了時間過慢的問題,也可避免在逃生中發生擁擠而出危險的情況。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演習后發現應急程序或計劃不合理,而忘記修改原文件,這也是與標準要求相違背的。
12 績效測量與監視
審核中發現,一些企業在實施績效測量與監視這個要素的有關要求時,易忽略對事件的調查。如某些擁有醫療室的企業,當員工到醫療室對一些極輕微的外傷進行處理時,均進行登記并記錄受傷原因。體系推進部門會定期收集該記錄,進行分析,如有必要則進一步調查,以了解該事件是偶發事件,還是存在隱患,及時發現問題進行糾正。
此外,對主動性績效進行監測時,檢查記錄不全,即只記錄問題,沒有問題就不記錄。如運行控制程序和安全操作規程的執行情況,目標和方案的符合程序等的監測沒有記錄。
13 事故、事件、不符合、糾正和預防措施
由于存在績效測量與監視中未對事件進行調查的情況,相應的事件的糾正和預防措施就不能提出。有時還存在針對所發生的不符合只進行了糾正措施,而未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致使同類事件再次發生。尤其針對事故,要嚴格按國家法規進行調查處理,做到“四不放過”。
14 記錄和記錄管理
完善的記錄,可供管理人員對運行情況進行分析、檢查、總結,為下一步工作的確定提供依據。尤其是在發生事故后追溯當時的控制情況,在外審時又能用來證明OSHMS的運行情況。而一些企業的記錄內容不全面,或追溯性差,不利于企業自身的日常管理,也不利于為外審提供體系運行的證據,證實體系符合標準的要求。為不使記錄遺失,還需企業有一套完善的記錄管理要求。有些企業將記錄分門別類進行保存,并編制記錄清單,既利于查找,也利于在人員變更時調閱記錄。
15 審核
某些企業在體系建立初期,實施內審時,常會出現對所開具不符合未判標的情況發生。通過判標并進行統計,可以深入了解體系的薄弱環節。
一些企業的內審還存在部門和要素審核不全的情況。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在編制檢查單后,由審核組長進行核對,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
內審是對體系的全面審核,但有一些企業在編制審核報告時,只是對不符合項的羅列,未對符合情況加以說明,未能對體系運行的情況做全面的說明。
在管理評審時,內審結果還會作為評審的輸入,若能夠對體系總結全面,也會為管理評審打下良好的基礎。
16 管理評審
管理評審是“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的一項工作,需準備充分的資料。有些企業在準備評審資料時不盡完善,不利于評審工作全面順利的展開。資料的準備可考慮收集如下信息:方針的適用性信息,如員工及相關方的意見、通過審核所得出的意見;目標及方案制定的合理性及實現情況;審核結果,如內審、外審對體系的評價,不符合項及整改情況等;各部門取得的職業健康安全績效,持續改進情況;體系各種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事故、事件、不符合項、預防和糾正措施的情況,各種數據的統計分析結果;上一次管理評審提出要求的落實情況;員工與相關方在職業健康安全方面的投訴、抱怨、要求以及處理結果;各部門對存在問題的改進建議。通過對所提供的資料進行評審,應對體系過去一段時間的情況做出全面的評價,如方針、目標、組織機構、文件的適宜性、取得的職業健康安全績效等。在此基礎之上,評審還應提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是什么。通過實施管理評審保證體系的持續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作者單位:華夏認證中心
——摘自《中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認證》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