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是建立和實施HSE管理體系的核心,是HSE所有要素的基礎。在首先開展的初始狀態評估工作中,我們緊緊圍繞現有的管理狀況,組織有關部門人員深入基層,進行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通過初始狀態評估,我們對公司安全、健康和環境方面的管理現狀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根據初始狀態評估結果在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工作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邀請咨詢單位對我公司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專題培訓(共舉辦了4期培訓班),解決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專業知識欠缺的薄弱環節。
(2)抽調安全、環保、生產、機動等專業骨干,組建“危害識別小組”,專門負責組織開展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工作。
(3)組織制定《風險評價管理程序》、《隱患治理管理程序》、《環境因素評價管理程序》等程序文件,對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形成制度要求,并根據公司生產特點,選擇了“工作危害分析(JHA)”、“安全檢查分析(SCL)”、“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FMEA)”、“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HAZOP)”、“預危險性分析(PHA)”等危險識別和風險評價方法。
(4)組織基層單位建立危害識別工作小組,并由安環、生產和機動等專業處室對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工作進行指導(在此項工作中,我們在煉油一部和化工部等關鍵生產裝置進行了試點工作,在積累一定的經驗之后再進行推廣,這樣既避免了在缺乏經驗的情況下盲目鋪開而給公司帶來被動,又便于集中精力把工作做深做細,為其他單位的推廣提供高質量的藍本。
(5)在全公司進行危害識別和環境因素識別評價的基礎上,做好風險控制工作。對各單位識別的3234項危害項目根據風險大小實施分級控制,篩選出具有重大危害的項目共14項,編制了《重大危害及風險清單》,作為2003年公司HSE重大管理目標(于年初下發了《2003年公司安全、環境、健康工作部分目標、指標的管理方案》),實施重點監控,以確保落實。
(6)針對各單位在危害識別工作開展不平衡,以及部分單位出現的危害識別與實際工作“兩張皮”現象,我們及時組織各專業處室和運行(專業)部召開“危險識別和風險評價工作研討會”,把大家的思想統一到“危害識別與風險評價的最終目的是實施風險控制”的認識上來,解決體系工作與日常工作脫節問題,確保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工作能夠落到實處。
(7)為規范和提高公司危害識別工作水平,我們對工作量最大的工作危害分析(JHA)進行模塊化管理,即由安環處對各基層單位所做的“工作危害分析(JHA)”進行分類、整理,然后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風險度相對較大的共性作業(約50個),再由相應的專業處室負責編制統一的“工作危害分析(JHA)”模板,制定“作業危害確認單”,并在實際工作中實施。模塊化操作便于處室統一管理,規范風險度較大的作業程序,有利于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工作的深入開展。
上一篇:建筑工程的風險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