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危險源的辨識
2005-09-23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控制危險源,降低危險源的風險程度是組織建立OHSAS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主要目的。而要控制危險源,就必須先進行危險源的辨識。因此,危險源的辨識是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建立的基礎,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其它各要素都是以危險源辨識、評價的結果為依據的。
要做好危險源的辨識,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收集相關的職業健康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
職業健康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是進行危險源辨識的重要依據。要進行危險源辨識,我們首先應收集與本組織的活動、人員、設施有關的職業健康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
2、組建好辨識小組
要做好危險源的辨識,還應組建好辨識小組。辨識小組可由體系管理辦公室牽頭組成,但各專業人員都應有人參與。如安全、消防、動力、電氣、設備、化工、建筑等專業。這樣,識別時可以盡量將各專業中存在的危險源識別完全!
3、正確選用辨識的方法
危險源辨識的方法很多,如現場訪談/觀察、頭腦風暴、工作任務分析、安全檢查表(SCL)、事故樹分析(FTA)、事件樹分析(ETA)等,每種方法都有各自的特點,也有各自的適用范圍或局限性,組織在辨識危險源的過程中,應結合具體情況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
我認為,現場訪談/觀察、安全檢查表是兩種較好的方法。現場訪談/觀察依賴于實踐經驗,而安全檢查表則是系統的理論總結,兩者結合起來,可以將危險源辨識得既快又全。
這里指的安全檢查表可以是《安全性評價表》、《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99)》等。
4、要注意辨識的充分性
危險源辨識范圍應覆蓋組織設計、生產、銷售的全過程,要根據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和將來)、三種狀態(正常、異常和緊急)和物理、化學、生物、心理、生理等多方面信息來加以識別考查。應考慮到作業場所中的所有人員、常規和非常規活動、所有的設施。
為確保危險源辨識的充分性,可以借鑒本單位和同行業以往發生的事故、行業的規定、一些作業文件的安全注意事項、較為成熟的安全檢查表或安全評價表的內容。
為確保危險源辨識的充分性,還應及時識別或更新危險源。比如,企業在采用新工藝、新材料、使用新設備、生產新產品(“四新”)時,應及時對涉及“四新”的危險源進行辨識;對施工企業,在新項目部成立時,應及時對該項目部各施工階段存在的危險源進行辨識。
總之,開展危險源辨識,是組織建立OHSAS18001的基礎,它同時也體現了“安全第一,預防為主” 的安全生產方針。因為危險源辨識讓我們的管理人員和普通職工都明白了我們在安全生產管理中所要控制的對象,起到了預先防范的作用,這也為安全生產管理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