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
目前不少企業正在實施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體系實施的目的在于控制各類風險,改善用人單位的職業安全健康績效,因而全面識別危害因素、準確評價重大職業安全健康風險,搞好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是實施體系的基礎。
易出現的問題(2)
從我廠目前實施的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是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程序文件學習理解不夠,在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分析時沒有條理性,對作業環節、作業過程沒有做全面分析,有的作業環境經過改造后,沒有對新的危險源重新辨識,存在著危險源辨識不夠全面的問題。
二是對重大危險源辨識、評價的方法使用不當,對在什么情況下使用什么評價方法概念不清。在用LEC方法判定時,各單位對同一工藝過程危險源分析時L、E、C的取值存在誤差較大,導致得出的結論也有很大區別。
三是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后,對控制措施的掌握標準不一。控制措施一般包括過程控制(如規程、法律法規、作業指導書等)、制定管理方案及編制應急預案,而在有些單位采取的控制措施并不能完全控制風險,如噪聲、粉塵作業場所除執行《電業安全工作規程》外,從個體防護、職業健康查體預防、改善作業環境等方面也要加強。
應注意的方面(3)
1)了解危險點的成因和特點。生產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作業人員的不安全行為、作業環境的缺陷、設備物體的不安全狀態以及作業方法的缺陷幾方面,我們都可以把此看作作業中存在的危險點。危險點的生成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a)危險點伴隨著作業活動而生成;b)危險點伴隨著特殊天氣變化而生成;c)危險點伴隨著設備缺陷而生成;d)缺乏維修和檢查;e)違章冒險作業;f)有毒有害的化學物質、放射性物質、噪聲等。如果防范不周,就有可能受其傷害。危險點的生成具有客觀性、潛在性、復雜多變性及可預防等特點。
2)在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時,應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進行觀察與思考。我們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與控制,從宏觀面是針對某一項目的整體結構特點及其與外部環境的聯系去分析查找不安全因素;從微觀面是針對某一具體的施工作業現場構成該生產活動的各因素去分析查找不安全因素。
3)電力企業在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時一定要結合好電力系統下發的《火力發電廠安全性評價》和《防止電力生產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項重點要求》兩本專業性指導書,前者對各單位在進行危險辨識工藝過程選定時提供了參考依據;后者在防止重、特大事故方面效果明顯,為企業制定反事故技術措施提供指導性意見。
4)加強對法律法規、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方法的學習和掌握。各單位對國家的法律法規中涉及到本部門的內容應做好摘錄,組織職工學習;在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分析和風險控制時,應成立辨識小組,對基層開展危險識別的活動給予指導,在進行L、E、C取值時,應做全面考慮,這樣才能達到危險辨識的目的,確定是否為重大危險源并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
5)危險源的辨識、風險評價時間不是固定的,設備經技術改造、隱患治理后,原先存在的危險因素可能下降或消失,也可能出現新的危險因素,所以要對危險源進行重新辨識、重新評價。
6)制定好風險控制措施
a)從作業環境及生產設備系統缺陷所形成的危險點來看,這些危險點有其固有性及客觀性,要采取各種技術手段從源頭上避免危險點的存在。要制定管理方案加以預防。
b)從作業人員的不安全行為形成的危險點來看,這些危險點往往帶有一定的隨機性和隱蔽性,只有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條件變化時,這些危險點才能出現。可以通過合理安排作業人員,開展作業前的事故預想,加強作業人員的安全技術培訓,調整設備系統的運行方式,嚴格執行“安規”及有關管理制度加以控制。
c)制定具體項目危險源預控措施,如編制消防應急預案、防震抗災應急預案、大型反事故演習方案。各基層單位在制定本單位的各類預案時,要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范圍要局限于本單位管理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