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調度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全國特別重大事故14起,死亡861人,其中煤礦企業發生7起,死亡487人;煙花爆竹發生1起,死亡37人;火災事故(不含森林草原)發生1起,死亡54人;道路交通發生1起,死亡50人;水上交通發生2起,死亡和失蹤108人;民航飛行發生1起,死亡55人。此外,全國發生特大事故119起,死亡1702人。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數字,無不顯示出各種惡性事故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繁榮帶來的巨大損害,因此,確認危險的存在、查出事故隱患、控制危險源、預防事故的發生已成為安全工作者的社會使命。
1 相關概念的認識
1.1 安全與危險
目前,我國生產安全狀況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就煤礦企業而言,我國百萬噸死亡率為5.03,是美國0.039的130倍,是印度(發展中國家)0.42的12倍;每年工傷總數超過6000人,是世界工傷總數的3倍。在生產過程中,安全是相對的,危險是永存的,但事故是可以預防的。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講的安全是指不會引起人員傷害、發生職業病或傷亡,或造成設備損壞、財產損失,以及環境危害的一種條件狀態;相反,危險則指可能造成人員傷害、職業病、財產損失、作業環境破壞的狀態。
眾所周知,安全和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兩大根本性問題。要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就要預防、控制、避免和消除各種意外事故,建立起安全的生產生活環境和與之匹配運行的安全體系,使社會處于安全祥和的發展環境之中。
1.2 危險源與重大危險源
通常,具有潛在危險性的物質與能量,并可能對人身、財產、環境造成危害的設備、設施或場所即我們通指的危險源。若從能量釋放的角度分析,危險源可理解為系統存在的可能發生意外能量釋放的危險物質。根據1993年第80屆國際勞工大會通過的《預防重大工業事故公約》,重大危險源定義為不論長期地或臨時地加工、生產、處理、搬運、使用或儲存數量超過臨界量的一種或多種危險物質,或多類危險物質的設施(不包括核設施、軍事設施以及設施現場之外的非管道的運輸);我國在GBl8218-2000標準中將重大危險源定義為長期地或臨時地生產、加工、搬運、使用或貯存危險物質,且危險物質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單元。單元指一個(套)生產裝置、設施或場所,或同屬一個工廠的且邊緣距離小于500m的幾個(套)生產裝置、設施或場所。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開始重視重大危險源的辨識、評價和控制工作,并于2001年4月1日起實施了由國家經貿委安全科學技術研究中心提出的國家標準GBl8218-2000《重大危險源辨識》,這為我國有效地控制重大危險源,預防事故發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重大危險源辨識
重大危險源辨識,根據危險物質的特性及其數量,若等于或超過了臨界量即為重大危險源。其中,單元內存在危險物質的數量,根據物質種類的多少分兩種情況:若存在的危險物質為單一品種,則其數量等于或超過GB18218-2000標準中規定的臨界量即為重大危險源;若存在的危險物質為多種,則按下式計算,滿足該公式即為重大危險源。
q1/Q1+q2/Q2+q3/Q3+┈+qn/Qn≥1
式中:q1,q2,q3┈qn——各種危險物質實際存在量;Q1,Q2,Q3┈Qn——與各種危險物質相對應的生產場所或儲存區的臨界量。然而,事故的發生原因是多方面和復雜的,所以清查危險源工作需周密部署和細致開展,筆者認為主要需從以下幾方面展開工作,有效地預防事故,控制其于未然之中。
2.1 了解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建立有效的辨識小組
要進行危險源辨識,我們首先要收集一些與辨識工作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如《手持式電動工具的管理、使用、檢查和維修安全技術規程》(GB3787-93)、GBJl6-1987《建筑設計防火規范》(2001修訂版)、GB5044一1985《職業性接觸毒性危害程度分級》等。了解相關規程規范后,建立有效的辨識小組,由各專業人員參與,如消防、電氣、化工、安全、心理、動力、機械、建筑、管理等專業人員,這樣就可以盡量將生產中存在的各專業的危險源識別到位。因為有些很潛在的危險源,只有具有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運用危害辨識方法,才能辨識出來。
2.2 根據企業基本情況,正確合理選用辨識方法
危險源辨識的方法很多,如現場觀察訪談、工作任務分析、安全檢查表(SCL)、事件樹分析(ETA)、事故樹分析(FTA)等,每種方法都有各自的特點,適用的范圍或局限性,組織在辨識危險源的過程中,應結合具體情況,針對需要辨識的環境、設備、設施、場所,運用合適、有效的辨識方法進行清查。
2.3 開展周密細致辨識工作,查找危險源
在開展辨識工作時,按照整個任務體系的要求辨識范圍應覆蓋組織設計、生產、儲存、銷售的全過程,同時要考慮3種時態,即過去時、現在時、將來時3種狀態,即正常、異常、緊急狀態,以及7個方面的因素,即物理性因素、化學性因素、生物性因素、生理心理因素、行為性因素和其他因素,進行辨識。
(1)生產場所布局及作業環境。從生產場所的地形地物、危險災害、資源條件等外圍情況,到構筑物工藝流程、易燃易爆、輻射噪聲、危險物品、安全衛生防護等基本狀況——進行分析評價,杜絕環境方面的潛在危險。
(2)建(構)筑物及生產設備、裝置。對構筑物的結構、防火防爆、通風照明、生產衛生等,及設備裝置的高溫高壓、觸電斷電、腐蝕爆炸、檢修故障、操作運轉等情況進行清查,以防失誤和不當等帶來的危害防止不安全狀態發生。
(3)生產工藝過程及危害作業部位。對工藝過程中的物料配送、溫度壓力、環境條件、控制操作等,及對粉塵、毒物、噪聲、振動、輻射、高溫、低溫等有害作業部位進行系統辨識,特別是各種專業人員要發揮其特長,在辨識中起到尋找危險源的作用。
(4)管理體制、應急計劃及安全衛生設施。總結過去的經驗,抓好管理,時時檢查、修訂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和更新相關設施,保證安全生產和銷售,為持續安全平穩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構造一個關愛生命的安全生產生活的和諧環境。
(5)生產期間的人機因素、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等。人員在進行某項操作時,其工藝過程的復雜性、作業環境的影響、人員自身的熟練程度等人機因素會影響人的精神狀態; 此外,如經常加班加點、兼職工作、操作控制的單調性、頻繁輪班等都會對人員的安全生產造成影響。然而,當從業人員自我感覺良好、保持穩定的情緒、自信地進行工作時,不但效率高而且減少失誤,可以消除人的不安全行為。人除了受工作中某些因素的影響外,還有其他因素也會有影響,如工資、待遇、地位等引起的矛盾,以及工作調動、降職、降級、解雇、家庭矛盾等都會使人的心理發生變化,當員工處于危險工作狀態時非常容易發生失誤,造成事故。因此,應采取合理的措施,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
總之,整個辨識過程要堅持“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的原則,并做多方面的考慮。例如當某一車間經常發生事故或事件時,我們不但要從裝置設備上、工藝流程上找原因;還應對環境、管理、制度等因素進行考慮,如負荷、體位、精神、心理等人機方面;還有個性、生活等方面的影響也是導致事故發生的原因之一,只有全面多方位的進行因素考慮,我們才能更好的辨識和確認其危險,為下一步危險源控制工作做充分細致的準備。
3 結束語
面對我國安全生產生活不斷涌現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如何有效地預防與控制工業中的各種安全生產的問題,使由被動防范事故向主動控制源頭并往本質安全化方面轉變,從以控制傷亡事故為主,向全面做好以人為本、關愛生命、保護大眾的安全工作轉變,是我們從事安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同樣,開展重大危險源辨識工作是預防重大事故工作的出發點,體現了“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確認危險隱患,評價其危險性及其可能導致重大事故發生的事件,建立合理、科學、經濟的預防和控制管理體系,做好監督和管理工作,保證安全生產,對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全面建沒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