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非典斗爭勝利之后,每個中國人都有很深的感觸。非典疫情帶給我們的警示和反思是多方面的,建立應急機制更是迫在眉睫。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期,正處于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快速轉型期,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和系統開放化的時代,今后可能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突發事件和危機。當這些突發事件和危機來臨時,如何做出及時、精確、有效的反應,減少損失,縮小負面影響,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預警和預防機制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所謂“預警”,就是事前報警。所謂“預防”,就是事前要有一套完整的防范體系,防止不利事件的發生。一般情況下,突發事件發展的基本特征是由常態向非常態發展(見下圖),分5個階段。如果在第1階段和第2階段沒有做好工作,沒能及時化解矛盾,就會導致第3階段的事件爆發,因此預警機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拿美國在今年對非典疫情的防控為例,他們提早下達緊急警報和防治指導方案,把疫情控制得很好,這一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隨著體制改革的深化,原有的管理機制被打破,新的問題會相伴而來,但長期“和平”的環境使整個社會對緊急突發事件警覺不夠。政府的重要職能之一就是要對突發事件及早做出預警,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早發現事件苗頭,早根據不同情況發出警報。發現問題,還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范,開展培訓,進行危險預知教育等;同時也包括人力、資金等方面的投入。
預警和預防 應 急 控 制
1 2 3 4 5
正常階段 非正常階段 事件爆發 緊急對應 恢復常態
反應控制機制
任何時候我們都不希望發生意外,但要未雨綢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反應控制機制,在事發之前和事發期間采取行動,使損失減到最小。這個反應控制機制應包括:應急救援預案,包括事先對有關事件的預測和評估、提供人力和物資準備、明確應急組織和人員的職責以及搶險等;應急訓練和演習,它主要是通過培訓和演練,驗證和完善應急預案,確保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有效;應急救援行動,指一旦發生突發事件,按事先的方案立即采取措施和行動;事發后的恢復,指在應急行動結束后對系統進行恢復,確保盡快進入正常程序。
協調指揮機制
建立應對突發事件的協調指揮機制非常重要。相對其他地區而言,北京市政府對非典的反應一度較遲鈍,為此付出了很大代價,這個教訓很深刻。但從根本上說,教訓的實質是政府管理體制仍存在薄弱環節,缺乏應對市場化、開放化條件下的快速反應能力,沒有應對和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協調機制。這次成功控制非典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成立了高層協調機構,全面負責處理各有關事務。要提高決策者對突發事件的敏感度,縮短突發事件的延續時間,降低突發事件的負面影響。決策者既要有對常規情況和問題做出敏感反應的能力,又要有對突發事件做出敏感反應的能力。在專家認知的基礎上,根據綜合分析,盡快做出判斷和選擇。
決策核心要有權威性,有廣泛的參與性,確保決策的科學、準確、快速。所以建立以政府為核心的中樞指揮系統,并賦予特殊的權力很有必要。在這方面,有些國家的做法值得參考。美國的中樞指揮系統是總統和國家安全委員會;韓國是由總統、總理及相關部長組成國家保障會議;日本組成了以內閣首相為危機管理最高指揮官的應對體系,全面負責應急指揮工作。
信息收集與分析機制
及時、嚴格、高效的情報收集和分析系統是有效應對突發事件的基本前提。只有及時掌握準確的信息,才能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要制定一套嚴格的信息報告程序,通過內部報告制度,外部信息收集網絡,使這些信息能夠在第一時間到達決策層,以便有效決策。國家應設專門機構,及時接收、處理信息,并迅速、暢通地報告各有關部門。
信息披露機制
突發事件發生后,向社會公眾提供及時、準確、可靠的信息是政府的責任。大量事實證明,對突發事件進行及時準確的報道,主動引導公眾,能贏得好的社會效果;反之,往往會造成工作上的被動,導致政府形象受損。在全球化時代,這些信息不僅關系到本國公民的利益,也直接或間接地關系到外國公民的利益。對那些需要全社會成員知曉的信息進行公開披露,需要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負責與媒體聯系,通過新聞媒體把有關信息傳達給社會,以便全社會成員和政府采取一致的行動。
非典疫情發生后,一些傳言一度造成了公眾心理恐慌,甚至引發了社會成員對政府公布的疫情信息的懷疑和不信任,為控制疫情增加了難度。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主流媒體的缺位和信息流的不對稱。信息公開和知情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政府有公開信息的義務,公眾有了解信息的權利。在現代化和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要把提高政府信息公開化、透明度作為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所以,在突發事件期間,應允許有關媒體進行全面、細致甚至是現場報道,防止不切實際的新聞炒作;還要讓社會公眾及時準確地了解事態的進展情況,引導公眾的態度和行為。
責任追究機制
現在有些干部特別看重GDP等政績考核指標,而不顧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這種狀況要盡快改變。第一,要把應對突發事件的措施和最終效果列入考核指標體系,做到“一票否決”。第二,通過公正嚴格的司法程序,懲處那些對事故有重大責任的官員、臨陣脫逃的有關責任人員,消除人民群眾的不滿情緒,真正對人民負責、對政府負責。奉行群眾利益無小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則。
全社會參與機制
對于突發事件要打好人民戰爭,這又是一條重要的經驗。依靠和相信社會力量,拓寬社會參與渠道。一個發達的民間社會,它可以與國家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可以有效控制突發事件。要建立社會各界、各類專業組織和民間組織積極參與的良性機制,調動各方面力量,發揮國際性專業組織及志愿者組織的作用,把不利情況及早控制住。
法律強制機制
針對非典疫情,國家已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今年5月國務院頒布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為應對突發事件提供的法律依據。該《條例》的出臺,標志著我國進一步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將促使我國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為今后及時、有效地處理突發事件,建立起“信息暢通、反應快捷、措施有效、指揮有力、責任明確”的法律制度打下基礎。但還要看到,我國這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立法相對滯后,實施力度也不夠。所以,要總結經驗教訓,及早制訂有關突發事件應急方面的法律,如有的學者已提出要盡快制定《緊急狀態法》等,并加強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和嚴格執法的力度。
總之,通過建立突發事件應急的八大機制,有效應對突發事件,就可以把不良后果和負面影響降到最小。
上一篇:重大事故應急體系建設
下一篇:化學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編寫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