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管理者和安全工作人員掌握一定思想理論,形成安全管理理念,從而增強工作的主動性,自覺性,這對形成安全管理文化,推動安全生產工作的開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人歸納了幾點,可否成為安全工作理論?與同仁們探討。
一、古人的安全思想
安全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安全伴隨著人類演化的全過程。我國勤勞智慧的古代勞動人民,在開辟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以及追求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安全自保、應急避險的方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防范危險、憂患未來、應對危機,這些思想意識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詩經.鴟鸮》中言:“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即現在常說的“未雨綢繆”。子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古人還說:“思所以危則安、思所以亂則治、思所以忘則存”,就是要告訴人們要有憂患意識,要懂得居安思危,這句古語曾被溫家寶總理作為一次演講的開篇語。戰國初年的《左傳•襄公十一年》有言:“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鬃拥摹抖Y記•中庸》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边@三句古訓充分顯示了古人對“預防為主”的安全思想深有體會。對各類安全隱患,古人提出了“防微杜漸”的理念,《元史•張楨傳》中說:“有不盡者,亦宜防微杜漸而禁于未然!备嬖V我們要從這些安全隱患中抓住深藏其中的本質,看到可能造成的危險,及時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發生。
對于已經發生的安全事故,如何對待與處理,古人明確提出要“亡羊補牢”,該理論源于《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备嬖V人們,對已經發生的事故,不能坐視不管,要采取各種方法挽救,以緩解事故造成的危害,爭取最小的損失。
東漢政治家荀況有“先其未然謂之防,發而止之謂之救,行而責之謂之戒,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用于安全事故預防上,是精辟的方法論。
安全方面的古訓還很多,安全管理人員要從這些閃爍著古人智慧的安全思想中汲取精華,有所感悟,做到古為今用,更好地開展工作。
二、安全工作的墨菲法則
墨菲法則:可總體表述為,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么小,它總會發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糟糕的事情總會發生,有可能發生的事故,遲早會發生。
“墨菲法則”、“派金森定理”和“彼德原理”并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發現。墨菲法則揭示了一種獨特的社會及自然現象。人們盡量避免發生的惡果,實際上偏偏會發生,這就是墨菲法則的本質意義。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客觀上存在著一種錯誤的做法,或者存在著發生某種事故的可能性,那么不管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小,如果不斷重復去做這件事,結果總難免會有某人按照錯誤的做法去做,于是,事故就會在某一時刻發生。比如你開車10次連著闖紅燈都沒有發生事故,但是你千萬別心存僥幸,沒準事故就發生在第11次。我們在安全檢查時曾發現許多隱患,比如建筑工地塔吊固定螺絲生銹松動、電焊工未經培訓無證上崗、工人未遵守操作規程、小學校第一個階樓梯過高、幼兒園的電線插座太低等等,這些隱患如不整改,早晚會出事的,墨菲法則會得到驗證。
人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上帝,當你心存僥幸、妄自尊大時,墨菲法則會使你得到懲罰;相反,如果你承認自己的無知,墨菲法則就會幫助你做得更嚴密些。墨菲法則重視的是可能性,強調事物的變化及不確定性。了解墨菲法則,我們就能夠充分拓展思維或觀察的視野,防患于未然。
三、安全工作的海恩法則
海恩法則:是德國飛機渦輪機的發明者德國人帕布斯海恩提出一個在航空界關于飛行安全的法則。海恩法則指出: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即1:29:300:1000。也可以歸納為一句話:“事故背后有隱患,隱患背后有征兆”。
海恩法則強調兩點:一是事故的發生是量的積累的結果;二是再好的技術,再完美的規章,在實際操作層面,也無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質和責任心。按照海恩法則分析,當一件事故發生后,我們在處理事故本身的同時,還要及時對同類問題的“事故征兆”和“事故苗頭”進行排查處理,以此防止類似問題的重復發生,及時解決再次發生重大事故的隱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某一小學近兩年里,由于學校樓護欄高度不足,發生10余起學生墜樓受傷致殘事件。用“海恩法則”解釋這個問題,就是:亡羊不補牢,只會再丟羊。
海恩法則的啟示:假如人們在安全事故發生之前,預先防范事故征兆、事故苗頭,預先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那么,事故苗頭、事故征兆、事故本身就會被減少到最低限度,安全工作水平也就提高了。由此推斷,要制服事故,重在防范,要保證安全,必須以預防為主。
四、安全系統理論
事故系統四要素:1、人的不安全行為;2、物的不安全狀態;3、環境因素不佳;4、管理措施不到位。
安全系統四要素:1、人員素質高;2、設施器械無隱患;3、活動環境良好;4、管理制度措施健全完善。
我們安全工作所有的方針、制度、措施、法規,我們所作的一切,都是在圍繞著安全系統的四要素來展開,從而消除事故系統四要素。我們所制定的諸多法規,無非是要健全管理制度、排查整改安全隱患、進行安全教育培訓、提高人員安全知識素質。因此,我們必須研究“事故系統四要素理論”和“安全系統四要素理論”不斷總結安全工作規律,結合本單位實際來開展工作。
五、安全工作的法規依據
國家、各地方有關安全工作的法律、條例及行政規章很多,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法規體系!栋踩a法》、《礦山安全法》、《職業病防治法》、《道路交通法》、《食品衛生法》、《危險化學品條例》、《煙花爆竹條例》、《建設工程安全管理條例》等等,另外,各地方政府和部門還有諸多行政規章,這些法規形成了安全工作的法規體系。這些法規是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是伴隨著企業發展逐步建立,發展而成的,有許多條款,都是總結事故教訓而來,可以說是用人的鮮血和生命寫成的。國家和地方有關安全工作的法規規章,構成了比較完善的安全工作法規理論體系,廣大安全工作者都應該學習掌握。
六、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和諧社會
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和諧社會,是黨和國家的主政方針,我們必需把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企業、和諧社會作為安全工作總的依據,把安全工作置于這個時代背景下來考慮。以人為本就是要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尊重人,尊重人格,尊重生命,促進和保障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不斷促進企業改革發展。和諧社會就是要構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安全穩定、秩序井然、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安全工作如不能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那就做不到處處為員工生命安全著想,就不能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若不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企業內部矛盾就不能理順,作為保障的安全工作,也不會得到重視。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和諧社會,是在有安全保障能力下實現的,沒有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就談不上和諧社會,也談不上科學發展和以人為本。因此,安全工作必需樹立以人為本理念,堅持科學發展觀,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謀劃工作。
上一篇:企業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區分
下一篇:培育安全文化 實現長治久安